布托家族的悲情人生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005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叱咤政坛的甘地家族、肯尼迪家族一样,布托家族是巴基斯坦这个穆斯林国家政治舞台上最显赫的家族,但略有不同的是,这个家族所经历的血雨腥风要比其他两个家族更为凄惨。1979年4月4日,为国家呕心沥血20年的巴基斯坦第一位民选总理阿里·布托被军政府送上了绞刑架。1988年、1993年,老布托的女儿贝·布托作为巴基斯坦也是伊斯兰世界第一位民选的女总理,两次出任巴政府总理,却两次都因为同样的原因——腐败,被总统解职,1999年远走他乡。2007年10月,流亡海外多年的贝·布托终于回到祖国,但就在议会选举即将到来之际,12月27日,贝·布托遇刺身亡,这不仅给她的人民党、给支持她的群众带来了无尽伤痛,也为布托家族的悲惨历史再添上沉重的一笔。
  
  家族地位显赫,才女不负众望
  
  “我并没有选择人生,而是人生选择了我。出生在巴基斯坦,我的一生经历了它的动荡、悲剧与胜利……因为巴基斯坦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所以我的人生也不是普通的人生……”贝·布托在自传《东方之女》一书中这样写道。
  贝·布托的祖先,世代生活在印度河平原南部的信德省。古老的布托部族是信德省最大的部族之一,曾拥有几十万人,分布在巴基斯坦各地和印度。贝·布托所属的布托家族,是布托部族著名首领萨尔塔尔·达都·汗的传人。布托家族是信德省最大的地主之一,拥有的土地均以平方英里计算。在布托家族内一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名叫查尔斯内皮尔的英国殖民分子乘车在信德省旅行时望着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反复问司机:“这是谁家的土地?”司机每次总回答:“布托家的。”后来这个英国人问得疲乏欲睡,就对司机说:“离开布托家的土地时叫醒我。”他醒来后埋怨司机没有叫醒他,司机不无委屈地说:“咱们还没有离开布托家的土地呢。”
  贝·布托1953年6月21日出生在巴基斯坦南部的港口城市卡拉奇。她是阿里·布托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在贝·布托之后,又有3个孩子相继出世,他们分别是:贝·布托的大弟弟米尔·穆尔塔扎·布托,妹妹萨娜姆·西玛·布托,小弟弟沙·纳瓦兹·布托。
  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巴基斯坦根深蒂固,至今依然留有浓重的痕迹。然而。布托家是一个例外,重视教育是布托家族的传统。和贝·布托的祖父一样,老布托也要自己的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贝·布托从小聪明伶俐,机智过人,显示出了超凡的才能。在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的巴基斯坦,老布托每次都带着聪明美丽的女儿出席各种政治活动,给予她特殊的培养。
  贝·布托不负众望,16岁就考入哈佛大学,后又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976年,学成归国的贝·布托继承父志,进入政界。
  
  老父惨受绞刑,兄弟接连遇害
  
  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回国不久的贝·布托随即经历了家族的厄运。1977年7月,巴基斯坦军队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贝·布托的父亲——阿里·布托领导的民选政府被推翻,他本人也被关进了监狱。虽然国际社会和许多国际知名人士为了挽救老布托的性命竭尽全力,但由老布托越过6位资深将军亲自破格提拔为军队首脑的齐亚·哈克将军还是将老布托秘密送上了绞刑架。1979年4月4日凌晨2时,老布托按宗教习俗沐浴、进餐和背诵《古兰经》之后,在拉瓦尔品第中央监狱被秘密绞死,时年51岁。
  没有一个亲人陪在老布托身边,没有人事先告诉他什么时候將被处死。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老布托就这样凄惨孤寂、悄无声息地死去了。老布托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他曾在1972年自信地说:“我将比任何一个统治过巴基斯坦的人统治这个国家更长久,首先,因为我健康,精力充沛,我可以一天工作18个小时;其次,我年轻,我才44岁,比英·甘地夫人年轻10岁。”然而遗憾的是,残酷的政治现实没有让老布托完成他的远大抱负。
  老布托被绞死的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随着老布托政府的被推翻和他的去世,布托家族——这个活跃在巴基斯坦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久远的名门望族被从政治的巅峰上掀到了苦难的谷底。贝·布托及其母亲努斯拉特·布托夫人经历了无数次的被捕、拘留、监禁和软禁,她经历了长达5年的软禁生活,其中有34个月是在肮脏、黑暗的牢房中度过的,她还险些在手术台上被暗杀,正是由于人民党官员提前将这一阴谋公之于众,贝·布托才幸免于难。贝·布托在狱中的时候为了打发日子,就集中精神练习刺绣,还坚持每天原地跑250步,弯腰40下,摆动手臂、做深呼吸20次。
  除了父亲老布托被绞死外,贝·布托的两个兄弟后来也被杀害了,她最小的弟弟沙·纳瓦兹·布托1985年被发现死于其位于法国里维埃拉的公寓中,有人认为他是被毒死的。贝·布托的大弟弟米尔·穆尔塔扎·布托1996年在卡拉奇与警方的一次冲突中,与6名支持者一同被打死,布托家族一直认为这是蓄意谋杀。目前,布托家族仅剩下了卧床不起的贝·布托的老母亲和不关心政治的妹妹萨纳姆·西玛·布托。萨纳姆一直是贝·布托的坚定支持者,在她母亲和弟弟质疑贝·布托继承人民党领袖地位的时候坚定地站到了贝·布托一边。贝·布托去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自己的3个孩子能远离政治。“我的孩子们跟我说,他们很担心我的安全。我能理解这种担忧。但我们属于布托家族,必须以勇气面对未来,无论将是何种狂风暴雨。”
  
  “10%先生”拖垮贝·布托
  
  贝·布托两次出任巴基斯坦总理却两次被解除职务,我们就不得不提她那有着“10%先生”之称的丈夫扎尔达里了。贝·布托的婚姻也是按照巴基斯坦风俗,由双方家庭包办的。1987年,贝·布托嫁给了大商人扎尔达里。人民党内从一开始就对扎尔达里的人品提出了质疑,并一直坚持反对这门婚姻。不出所料,在贝·布托担任总理后,扎尔达里打着贝·布托的旗号到处敛财,极大地损害了人民党及贝·布托的声誉。在他担任投资部长期间,只要有人想从他那里获得合同,就必须给他10%的回扣,以至于全巴基斯坦都知道了他这个外号——“10%先生”。除了贪心之外,扎尔达里的奢侈也是出了名的。贝·布托的弟弟穆尔塔扎就对姐夫的为人极其反感,经常与之发生冲突。对这个两次让自己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男人,贝·布托却痴心不改,她引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话说:“我相信是天下人负他,而非他负天下人。”在贝·布托身亡后,扎尔达里带着他们的3个孩子从迪拜赶回巴基斯坦参加葬礼。
  贝·布托的死是巴基斯坦政治舞台上最显赫的家族——布托家族近30年来 厄运的顶峰,随着贝·布托的香消玉殒,布托家族可能会在巴基斯坦的政治舞台上慢慢消失。贝·布托遇刺势必导致巴基斯坦的国内局势在未来几天迅速恶化,巴安全局势将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不管怎样,这都不是老布托和贝·布托所希望看到的。
  
  会见邓颖超 怀念周总理追忆贝·布托访华片段
  温 宪
  
  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27日不幸被袭身亡。在对这位著名的女政治家英年早逝惋惜之余,记者也不禁回想起当年参与报道她访问中国的一些往事。
  1989年2月12日下午,中南海西花廳内,85岁高龄的邓颖超将在这里会见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
  作为采访那场外事活动的人民日报记者,我于当日下午2时前便进入西花厅。下午3时许,邓颖超在秘书的搀扶下进入西花厅。尽管她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仍亲切地和在场所有人问好寒暄。邓大姐笑着说:“我已经4个多月没到这儿来了……”
  下午3时30分,戴着蓝色头巾、白色披单的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一迈进西花厅,就急步向等候在那里的邓颖超走去,忙不迭地问候这位85岁的老人。邓颖超高兴地鼓掌欢迎这位年仅36岁、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总理。她说:“你来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我把你当作老朋友。今天在我家里同你见面,倍——感——亲——切!”这后4个字,老人提高了嗓音,说得格外响亮且抑扬顿挫。
  会见期间,邓颖超的一段话引起巴方人员热烈鼓掌,成为会见中的一个高潮。邓颖超对贝·布托说:“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是男的来,女的只作为夫人陪着来,而你是女的来,丈夫作为陪同前来访问,这很好。”随后,邓颖超转向贝·布托的丈夫扎尔达里说:“你要支持她的工作!”扎尔达里回答说:“我会的,不仅在道义上支持,在其他方面也支持。”
  年龄相差近50年的两代巾帼之间还有一段难忘的往事。
  1972年暑期,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把他的4个子女送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无锡度过了整整一个月的时光。作为大姐的贝·布托当时19岁,正在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读书。阿里·布托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对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没有第一手的知识,那么你们所受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姐弟四人在中国受到了盛情款待。1972年7月24日,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会见了他们。那长达一小时的会见使贝·布托一直无法忘怀。她在此后出版的自传《东方之女》一书中回忆说,当时她以为这只是礼节性会见,没想到周总理那样认真地征询了她对美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周总理问她:“你是从美国来的。在美国即将举行的大选中,你认为谁会获胜?”年轻的女大学生答道:“麦戈文。”周总理说:“根据我的分析,很可能是尼克松当选。”历史的答案使贝·布托对周恩来的睿智卓识及对国际事务的深刻理解深感钦佩。
  “那年我们还去了长城。”贝·布托在与邓颖超的会见中回忆说,“我们没爬多远就累了。周总理知道后对我们说,不要紧,这是第一次。以后再来时我送你们到中国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体味一下中国老一辈革命者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听到这儿,邓颖超会意地笑了。贝·布托总理说:“对我来说,中国是熟悉的。周恩来的名字在巴基斯坦各地都是为人所熟知的。在我们每次的政治讨论中,都会谈起巴中友谊。今天能有机会不仅结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也会见了您这位受尊敬的老人并重叙友情,真是太高兴了。”
  “我一直想念着你们全家。今天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恩来同你全家合影的照片后,我感到很亲切。希望你能第二次、第三次到中国访问。”说着,邓颖超将一张她亲笔签名的周总理与阿里·布托先生合影的照片送给了贝·布托。“这是非常珍贵的礼物。”贝·布托端详着照片,脸上绽开了笑容。
其他文献
额头布满皱纹的老人背着三十岁的儿子颤巍巍地走上台阶,汗珠子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直往下淌,瘦骨嶙峋的儿子病恹恹地趴在父亲的肩上,贴着父亲后背的衣衫也早已湿透。—路上,不少路人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都在思量:这么大热天的,这一对父子是怎么了?  到了西安协和医院二楼,气喘吁吁的老人放下软弱无力的儿子,搀扶着他正准备走进卫生间,突然儿子控制不住自己,哇的一声吐了出来。  愁苦的老人带着儿子来到了医生面前,赶
期刊
从远古以来,人类的许多发明不断改变着世界。下面是50项作用最大的发明。    1、算盘(公元190年)    使用算盘的最早记录是大约公元190年的中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算盘都是计算速度最快的,现在技术熟练者用它计算仍然比用电子计算器快,。    2、阿司匹林(1899年)    小小的阿司匹林药片医治的小病也许比其他任何药都多。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意识到这种物质的治疗作用的。在世纪之交的时
期刊
十九世纪末,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钢笔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以钢笔为绘画工具的作品与日俱增,这就使得钢笔画能够成为具有相对完美、独立的画种。钢笔画在造型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技法上也有规律可循。画好钢笔画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大胆准确的造型能力。  现在钢笔画技法多种多样,有各种绘画工具混用以达到画者预想的效果。熊庆平钢笔画注重其作品的原始效果以及它真实、朴素的特征。对于用钢笔表现
期刊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的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在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之际,法国《快报》周刊文章披露了有关诺贝尔奖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一页纸。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一页纸,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年复一年,诺贝尔奖都会引起巨大反响,有时甚至引发争论。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奖
期刊
编者按: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即将上任,台海两岸由此面临历史性的“和解共生”的机遇。5月2日,马英九借助凤凰卫视,就两岸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追求双赢的可能性,进行了全方位阐述。  ■“我们走的是马英九路线”。赖幸媛不会听李登辉的。  ■你不满意,反对,认为不该有这个共识(九二共识),都可以。但你不能说它不存在。   ■两岸之间的往来,应该是越活泼、越密切越好。   ■周末包机、开放大陆观光,大
期刊
据美国《体育画报》报道,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与“飞人”刘翔签下了总值为1亿元人民币的人身意外保险合同。媒体猜测刘翔下一步可能会效仿许多体坛明星,为自己的双腿买保险,并给刘翔的双腿估价800万美元。全球体坛大腕中有许多人都为自己赖以谋生的肢体买下了巨额保险,他们也因此拥有了全球最昂贵的手臂、眼睛、双腿和臀部。    最贵的眼睛900万美元    2007年的F1车坛,莱库宁的风头盖过了被视为“车王”舒马
期刊
中国百年奥运史,是一代代人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星星之火逐渐燎原的过程。在奥运传入中国之初,中国体育最发达的是京、津、沪地区,因为那里聚集着思想最活跃的一些开拓者,还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体育设施。山东作为文化重镇,在中国奥运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最初的奥运梦想,正是从山东启航,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这一切都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曾经两次担任过山东大学体育系主任的宋君复。    带刘长春上路  
期刊
《小康》2007年第12期刊登记者蒋卫武撰写的专稿,披露了2007年度中国富翁的落马榜。他们是——  谢国胜:2003年以5.3亿元的身家位于《新财富》杂志发布的中国富豪榜第195位:2005年又以5.5亿元的身家,位于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348位。  2007年7月9日,谢国胜因涉嫌合同欺诈罪被郑州市公安局执行逮捕。  温瑞芬:新世界软件公司董事长。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高达2999萬美元,算得上是
期刊
陈剑戈与来中国参加革命的越南人洪水结婚时24岁。结婚那天,丈夫对她说:“等中国和越南都解放了,我一定带你去越南看看。”但是,等到陈劍戈第一次踏进越南婆家的大门时,她已经84岁了。  婆家对这位中国儿媳的热情自不待言,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黎可漂亲自会见,按国防部长一级的贵宾接待,对于从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职务上离休的陈剑戈来说似乎有点过高。但黎可漂一句话:“越中友谊是胡志明主席与毛泽东主席建立起来的,洪水
期刊
宇航员看上去很帅,除了那身笨重的太空服之外。很多人都在羡慕他们神秘而“高”不可攀的工作,可是很少人了解宇航员的辛苦,飞入太空可能会造成他们身心的巨大痛苦,尤其是在太空舱外活动,这种痛苦更加明显。  下面总结了20种不为人知的关于宇航员太空生存的事实:  1、几乎所有的宇航员都经历了所谓的“太空反应”。引起这种不适的原因是在太空中耳内接受的大量杂乱的声音,你可以想象连续听上几小时的噪音是什么感觉: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