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来了,一朵黄色的小花儿在老牛的土坟上开放,老人孤独的坐在树下,一双脏兮兮的手,握着一个牛铃,叮叮当当的声音在不远处的原野上回荡……这是纪录电影《牛铃之声》结尾处的镜头,优美而沉静,饱含诗意。
在商业电影泛滥成灾的时代,人们仿佛已经忘记了什么样的片子才能让人感动。韩国纪录电影《牛铃之声》,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复杂的剧情结构,没有华丽唯美的画面,电影故事的全部,就是这样一种磨灭时光的相守,被高度评价为“唤起了过往社会的美好价值”也创下了韩国影史独立制片最卖座的纪录电影,实属不易。
一、影片中的故事性
故事是观众与生俱来的需求,任何一种媒体,最具吸引力的往往是它具备故事性的部分。同时故事也是纪录片的审美及主题观念表达最有效的方式。纪录片对于故事性的匮乏及讲述方法的单一,也是当下纪录片收视率无法与电视剧相抗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条高高的台阶路,一对老人艰难的向上爬去,在佛塔面前,奶奶问爷爷:“你想那头死去的牛吗?是不是很难过?”“我真的很难过,不论是人还是牲畜,你提它干吗?都已经死了……”一副苍老忧郁的面孔特写,一只脏兮兮的老手提着一只牛铃,开篇含蓄而深沉隐喻悠远,拉开整个影片的序幕。在影片的结尾处,老牛死了,冬去春来,爷爷病得很重,一样的镜头,呼应开篇倒叙方式的使用,可见导演在结构故事的方式上用了很多心思。导演正是在试图用自己讲故事的方式阐释自然与人性的本质。
在影片中,奶奶总是在抱怨,抱怨自己嫁错了人,找到这么一根筋的男人,让她受了一辈子的苦,可对爷爷却有着无微不至的关照,她抱怨那头该死的老牛让她受了一辈子的累,却生怕老牛吃不饱多喂老牛饲料……一个淳朴善良,却又有性格缺陷的农村老太太包含着如此的爱与宽容,带给观众无尽的感动,这种感动就体现在它所讲述的故事,不是好莱坞式的高潮迭起的推进方式,而好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没有惊涛骇浪般的跌宕起伏,却宛如小河流水般的慢慢地渗入心田。
《牛铃之声》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真实的故事性,影片以最大限度隐藏主观意识,以达到高度客观的展现自然状态。因为老夫妇和牛的生活平淡,无节奏感,而且老爷爷不识字听力也不好,老奶奶一看见摄像机就要换上漂亮的衣服,所以导演采用的拍摄方式是,不靠近拍摄对象的生活,尽量隐藏摄像机或者采用偷拍。有时,这样的拍摄方式是唯一能记录事件原貌的方法。
影片以尊重现实为基础,尽可能地不对拍摄对象加以干预。牛要死了,奶奶照顾不了它了,爷爷去卖牛的段落,他要了个离谱的价格,自然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没有沮丧,相反在小饭店里,讲起老牛从一个陌生的城市将睡着的爷爷带回家的事情,谈起牛的时候平时话不多的爷爷是那么的兴高采烈,夕阳西下的时候,一辆牛车又回到了熟悉的路上。老人坚持不给作物打农药为的只是让牛吃到更好的饲料,平凡的细节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老人受伤溃烂的腿脚和老牛不堪重负被压伤的腿脚,仿佛他们每走一步都可能会倒下,让人顿感厚重,默默心酸,这是故事中真实所具有的张力。
二、事件中不可预知的价值
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真实的呈现,我们不能痴迷于现有的某种工具或观念,来试图解释和预测这个世界。在虚构的故事片中,主题和意义是在制作前就已经确定了的,制作过程更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基本是观众所看到的每一刻时间的镜头,在未成片之前,就已经尽在掌控之中了。纪录片则不同,事件不断地在时间的轨道上延伸,拍摄的过程中,不能控制拍摄的对象,也就没法事先拟定的一个完全符合现实状态的主题,事件的走向也无法完全掌控,更不可能有所谓的预知,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
据悉原本《牛铃之声》的投资者规划其拍摄时间为一年,到老牛过世为止,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原本被兽医预估只剩一年寿命的老牛,竟活顽强的活过了三年后才死去。一头通常只有15年寿命的老牛,伴着崔益钧老人,整整活了40年……由于大大超过了原计划的拍摄周期,让《牛铃之声》的制作成本大涨,不但把投资者吓得退出拍摄,连摄影师都干脆跑掉,最后仅剩李忠烈独自一人身兼导演、录音、摄影三职,用五年时间完成了这部纪录片。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拍摄纪录片《初恋》时,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跟踪拍摄一对恋人从恋爱、结婚到生子的全过程。为了保证生育时的拍摄质量,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人在预产期前的一周就在产房布好了灯光、录音等设备,不料在生育的当天晚上,负责联系的人员却喝醉了酒,虽然最后没有错过拍摄生子的过程,但也给摄制组带来不小的震动。事后,可见纪录片拍摄时,无论事前如何充分准备,还是可能失败。纪录片的拍摄从理论上讲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过程,故事在纪录中不断的发现并获取,因此,纪录片创作讲求一次拍摄的重要性。因为结果的不可预测,除了后期的巧妙安排外,现场捕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纪录片的导演应同样具有故事片导演的能力,对不可预知事情的掌控,以及对未来影片效果的视听构成有大致的框架和估计,同时具有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
纪录片在拍摄中经常会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事件,一些偶然拍摄的重要时刻,往往成为故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构成故事的最好素材之一。在片中爷爷赶着牛车去城里看病,具有戏剧化的一幕发生了。牛车在马路上慢悠悠的走着,正赶上抗议疯牛病,反对进口外来牛的活动,牛车慢慢的在抗议的队伍面前停了下来,老牛和两个老人一同注视着发生的一切……陈旧的时光固执的在他们的身上停留,而他们也选择固执的漠视周围的变化。一个不加修饰的故事,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里,渐渐的沉淀在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之中——生活除了可以是孤独的,也是相互冲撞和被撕裂。影片中导演的即兴拍摄,这对纪录片的故事化纪录相当重要,因为即兴拍摄可以捕捉到大量的戏剧化情节和细节。
如果仅止于观赏性,想来并非是这部纪录片的全部目的,故事背后的意义才是纪录片最终追求的。犹如剧情片一样的跌宕起伏不应该成为纪录片取悦观众的把戏,《牛铃之声》让生活中的现实故事比虚构更具有力量。纪录片故事的真实性、纪实性不仅会成为一种媒体表现形式的代表,更弥补了某个时代、某个社会、某些麻木的人们对生活观察的缺失。
在商业电影泛滥成灾的时代,人们仿佛已经忘记了什么样的片子才能让人感动。韩国纪录电影《牛铃之声》,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复杂的剧情结构,没有华丽唯美的画面,电影故事的全部,就是这样一种磨灭时光的相守,被高度评价为“唤起了过往社会的美好价值”也创下了韩国影史独立制片最卖座的纪录电影,实属不易。
一、影片中的故事性
故事是观众与生俱来的需求,任何一种媒体,最具吸引力的往往是它具备故事性的部分。同时故事也是纪录片的审美及主题观念表达最有效的方式。纪录片对于故事性的匮乏及讲述方法的单一,也是当下纪录片收视率无法与电视剧相抗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条高高的台阶路,一对老人艰难的向上爬去,在佛塔面前,奶奶问爷爷:“你想那头死去的牛吗?是不是很难过?”“我真的很难过,不论是人还是牲畜,你提它干吗?都已经死了……”一副苍老忧郁的面孔特写,一只脏兮兮的老手提着一只牛铃,开篇含蓄而深沉隐喻悠远,拉开整个影片的序幕。在影片的结尾处,老牛死了,冬去春来,爷爷病得很重,一样的镜头,呼应开篇倒叙方式的使用,可见导演在结构故事的方式上用了很多心思。导演正是在试图用自己讲故事的方式阐释自然与人性的本质。
在影片中,奶奶总是在抱怨,抱怨自己嫁错了人,找到这么一根筋的男人,让她受了一辈子的苦,可对爷爷却有着无微不至的关照,她抱怨那头该死的老牛让她受了一辈子的累,却生怕老牛吃不饱多喂老牛饲料……一个淳朴善良,却又有性格缺陷的农村老太太包含着如此的爱与宽容,带给观众无尽的感动,这种感动就体现在它所讲述的故事,不是好莱坞式的高潮迭起的推进方式,而好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没有惊涛骇浪般的跌宕起伏,却宛如小河流水般的慢慢地渗入心田。
《牛铃之声》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真实的故事性,影片以最大限度隐藏主观意识,以达到高度客观的展现自然状态。因为老夫妇和牛的生活平淡,无节奏感,而且老爷爷不识字听力也不好,老奶奶一看见摄像机就要换上漂亮的衣服,所以导演采用的拍摄方式是,不靠近拍摄对象的生活,尽量隐藏摄像机或者采用偷拍。有时,这样的拍摄方式是唯一能记录事件原貌的方法。
影片以尊重现实为基础,尽可能地不对拍摄对象加以干预。牛要死了,奶奶照顾不了它了,爷爷去卖牛的段落,他要了个离谱的价格,自然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没有沮丧,相反在小饭店里,讲起老牛从一个陌生的城市将睡着的爷爷带回家的事情,谈起牛的时候平时话不多的爷爷是那么的兴高采烈,夕阳西下的时候,一辆牛车又回到了熟悉的路上。老人坚持不给作物打农药为的只是让牛吃到更好的饲料,平凡的细节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老人受伤溃烂的腿脚和老牛不堪重负被压伤的腿脚,仿佛他们每走一步都可能会倒下,让人顿感厚重,默默心酸,这是故事中真实所具有的张力。
二、事件中不可预知的价值
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真实的呈现,我们不能痴迷于现有的某种工具或观念,来试图解释和预测这个世界。在虚构的故事片中,主题和意义是在制作前就已经确定了的,制作过程更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基本是观众所看到的每一刻时间的镜头,在未成片之前,就已经尽在掌控之中了。纪录片则不同,事件不断地在时间的轨道上延伸,拍摄的过程中,不能控制拍摄的对象,也就没法事先拟定的一个完全符合现实状态的主题,事件的走向也无法完全掌控,更不可能有所谓的预知,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
据悉原本《牛铃之声》的投资者规划其拍摄时间为一年,到老牛过世为止,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原本被兽医预估只剩一年寿命的老牛,竟活顽强的活过了三年后才死去。一头通常只有15年寿命的老牛,伴着崔益钧老人,整整活了40年……由于大大超过了原计划的拍摄周期,让《牛铃之声》的制作成本大涨,不但把投资者吓得退出拍摄,连摄影师都干脆跑掉,最后仅剩李忠烈独自一人身兼导演、录音、摄影三职,用五年时间完成了这部纪录片。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拍摄纪录片《初恋》时,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跟踪拍摄一对恋人从恋爱、结婚到生子的全过程。为了保证生育时的拍摄质量,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人在预产期前的一周就在产房布好了灯光、录音等设备,不料在生育的当天晚上,负责联系的人员却喝醉了酒,虽然最后没有错过拍摄生子的过程,但也给摄制组带来不小的震动。事后,可见纪录片拍摄时,无论事前如何充分准备,还是可能失败。纪录片的拍摄从理论上讲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过程,故事在纪录中不断的发现并获取,因此,纪录片创作讲求一次拍摄的重要性。因为结果的不可预测,除了后期的巧妙安排外,现场捕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纪录片的导演应同样具有故事片导演的能力,对不可预知事情的掌控,以及对未来影片效果的视听构成有大致的框架和估计,同时具有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
纪录片在拍摄中经常会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事件,一些偶然拍摄的重要时刻,往往成为故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构成故事的最好素材之一。在片中爷爷赶着牛车去城里看病,具有戏剧化的一幕发生了。牛车在马路上慢悠悠的走着,正赶上抗议疯牛病,反对进口外来牛的活动,牛车慢慢的在抗议的队伍面前停了下来,老牛和两个老人一同注视着发生的一切……陈旧的时光固执的在他们的身上停留,而他们也选择固执的漠视周围的变化。一个不加修饰的故事,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里,渐渐的沉淀在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之中——生活除了可以是孤独的,也是相互冲撞和被撕裂。影片中导演的即兴拍摄,这对纪录片的故事化纪录相当重要,因为即兴拍摄可以捕捉到大量的戏剧化情节和细节。
如果仅止于观赏性,想来并非是这部纪录片的全部目的,故事背后的意义才是纪录片最终追求的。犹如剧情片一样的跌宕起伏不应该成为纪录片取悦观众的把戏,《牛铃之声》让生活中的现实故事比虚构更具有力量。纪录片故事的真实性、纪实性不仅会成为一种媒体表现形式的代表,更弥补了某个时代、某个社会、某些麻木的人们对生活观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