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是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优化配置,同时这也是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等的根本性问题。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挖掘了区域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府资源等,并对其进行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成全学生成长。
【关键词】课程开发;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15-02
【作者简介】谢明亚,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53),一级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挖掘、选择、利用和优化整合是关键,它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2007年,我校基于“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理念,立项开发了“少年书画院”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对区域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府资源等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和整合,提高了课程品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整合智力资源,制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校本课程的定位、规范和评价。然而,在我校“少年书画院”课程开发的起步阶段,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对校本课程的含义一知半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也不到位,课程开发能力更是欠缺,所以,最初课程目标是模糊的,这导致了课程实施还是沿用类似兴趣小组的方式,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仅仅是为了特色而特色,没有真正地去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现象。为确保“少年书画院”课程建设的方向正确,确保课程目标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与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相匹配,在制订“少年书画院”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注重三类智力资源的开发整合。一是文本智力,即认真研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领会其基本理念、价值指向和实际要义,并通过“替代、拆解、组合”等方法,形成校本课程目标;二是师资智力,即通过校本研修、专题研讨、科研沙龙等机制,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使每个教师成为课程目标制定的参与者和智慧的贡献者;三是专家智力,我校相继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赵中建教授、胡惠闵教授等来校做长期的课程指导,帮助教师尽快增强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三大智力资源特别是专家们的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让“少年书画院”课程形成了“以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具有审美情趣、敏捷思维和能够自如交往的人;使‘少年书画院’成为学生个性化持续发展的乐园、教师完善自我的家园,促进全体师生共同成长”为基本宗旨的校本课程目标,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评价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操作方向。
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课程内容
地域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对于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尤其重要。“少年书画院”课程开发的最初想法源于无锡画家徐悲鸿先生,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无锡人敬佩,而对中国传统书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中国书画有着极大的兴趣,家长也大力支持孩子学习中国书画,因此,学校决定将“少年书画院”课程的内容定位为水墨花鸟、人物和中国书法艺术,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探究活动。然而,渐渐地,我们发现这些课程内容与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课程资源的单一性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为挖掘更多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发动全体师生深入民间搜集素材,将无锡及周边城市的民间艺术形式纳入课程,如:无锡的泥人艺术、剪纸艺术、宜兴的陶艺文化、江南水乡的古建筑艺术、民间的草编艺术等。我们还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学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受无锡丰富的地方文化的魅力,如参观中国泥人博物馆,感受我们无锡的特色——泥人文化,探访泥塑老艺人,学习泥人制作手艺,加强学生对无锡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热爱;组织学生到宜兴实地参观紫砂壶的制作技巧,亲身体验紫砂壶的制作,真切体会紫砂壶“独一无二”的美感;参观民间剪纸大师的工作室,听大师讲剪纸里的民间故事和美好寓意;积极参加无锡碑刻陈列馆的志愿者活动,感受不同风格的书法镌刻艺术;不定期前往无锡博物馆参加各种书画展示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惠山古镇,用速写和摄影的方式收集美术创作的素材,充分感受由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构建而成的独特的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地域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引进,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不仅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生成性与灵活性,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审美需求,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保证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政府资源,推进课程实施
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耗时耗力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只是学校的单边行为,而应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少年书画院”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时间、场所和资金等问题,都需要得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的支持。争取和获得他们的支持,校本课程开发才能顺利进行,才能进一步推进课程的实施。
课程开发之初,学校涌现了大量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的学生,此时学校面临的困难是没有足够的场地来满足他们在学习上的需求和愿望,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发,于是申请政府教育经费的支持便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最后,我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为学校专项拨款,建立了艺术楼用于学生校本课程的探究与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消耗的书画用材,政府也给予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保障了校本课程能够深入推进与实施。
为了展示我校“少年书画院”课程的成效,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书画的兴趣,学校鼓励学生带着作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借用社区资源去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为此学校策划了多个活动,如每年一次的“少年书画院”迎新作品展、学生作品拍卖会等活动,学校希望学生能在这样的平台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此外,与各兄弟学校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也是“少年书画院”课程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积极申请举办无锡市“徐悲鸿杯”少儿书画大赛,申请与水墨画特色学校组成联盟会,并相互介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此举得到了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也有效促进了全市书画课程的多元发展,增进了学校之间的凝聚力。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探索和发掘长期的、开放式的校本课程资源必将成为“少年书画院”课程今后努力的方向,相信我们将会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越走越精彩。
【关键词】课程开发;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15-02
【作者简介】谢明亚,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53),一级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挖掘、选择、利用和优化整合是关键,它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2007年,我校基于“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理念,立项开发了“少年书画院”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对区域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府资源等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和整合,提高了课程品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整合智力资源,制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校本课程的定位、规范和评价。然而,在我校“少年书画院”课程开发的起步阶段,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对校本课程的含义一知半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也不到位,课程开发能力更是欠缺,所以,最初课程目标是模糊的,这导致了课程实施还是沿用类似兴趣小组的方式,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仅仅是为了特色而特色,没有真正地去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现象。为确保“少年书画院”课程建设的方向正确,确保课程目标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与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相匹配,在制订“少年书画院”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注重三类智力资源的开发整合。一是文本智力,即认真研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领会其基本理念、价值指向和实际要义,并通过“替代、拆解、组合”等方法,形成校本课程目标;二是师资智力,即通过校本研修、专题研讨、科研沙龙等机制,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使每个教师成为课程目标制定的参与者和智慧的贡献者;三是专家智力,我校相继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赵中建教授、胡惠闵教授等来校做长期的课程指导,帮助教师尽快增强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三大智力资源特别是专家们的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让“少年书画院”课程形成了“以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具有审美情趣、敏捷思维和能够自如交往的人;使‘少年书画院’成为学生个性化持续发展的乐园、教师完善自我的家园,促进全体师生共同成长”为基本宗旨的校本课程目标,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评价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操作方向。
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课程内容
地域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对于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尤其重要。“少年书画院”课程开发的最初想法源于无锡画家徐悲鸿先生,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无锡人敬佩,而对中国传统书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中国书画有着极大的兴趣,家长也大力支持孩子学习中国书画,因此,学校决定将“少年书画院”课程的内容定位为水墨花鸟、人物和中国书法艺术,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探究活动。然而,渐渐地,我们发现这些课程内容与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课程资源的单一性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为挖掘更多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发动全体师生深入民间搜集素材,将无锡及周边城市的民间艺术形式纳入课程,如:无锡的泥人艺术、剪纸艺术、宜兴的陶艺文化、江南水乡的古建筑艺术、民间的草编艺术等。我们还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学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受无锡丰富的地方文化的魅力,如参观中国泥人博物馆,感受我们无锡的特色——泥人文化,探访泥塑老艺人,学习泥人制作手艺,加强学生对无锡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热爱;组织学生到宜兴实地参观紫砂壶的制作技巧,亲身体验紫砂壶的制作,真切体会紫砂壶“独一无二”的美感;参观民间剪纸大师的工作室,听大师讲剪纸里的民间故事和美好寓意;积极参加无锡碑刻陈列馆的志愿者活动,感受不同风格的书法镌刻艺术;不定期前往无锡博物馆参加各种书画展示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惠山古镇,用速写和摄影的方式收集美术创作的素材,充分感受由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构建而成的独特的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地域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引进,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不仅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生成性与灵活性,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审美需求,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保证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政府资源,推进课程实施
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耗时耗力的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只是学校的单边行为,而应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少年书画院”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时间、场所和资金等问题,都需要得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的支持。争取和获得他们的支持,校本课程开发才能顺利进行,才能进一步推进课程的实施。
课程开发之初,学校涌现了大量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的学生,此时学校面临的困难是没有足够的场地来满足他们在学习上的需求和愿望,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发,于是申请政府教育经费的支持便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最后,我们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为学校专项拨款,建立了艺术楼用于学生校本课程的探究与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消耗的书画用材,政府也给予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保障了校本课程能够深入推进与实施。
为了展示我校“少年书画院”课程的成效,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书画的兴趣,学校鼓励学生带着作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借用社区资源去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为此学校策划了多个活动,如每年一次的“少年书画院”迎新作品展、学生作品拍卖会等活动,学校希望学生能在这样的平台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此外,与各兄弟学校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也是“少年书画院”课程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积极申请举办无锡市“徐悲鸿杯”少儿书画大赛,申请与水墨画特色学校组成联盟会,并相互介绍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此举得到了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也有效促进了全市书画课程的多元发展,增进了学校之间的凝聚力。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探索和发掘长期的、开放式的校本课程资源必将成为“少年书画院”课程今后努力的方向,相信我们将会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