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修辞方法 写出幽默文字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k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借代等。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强调,运用它们是为了把文章写得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很少把它们和幽默的风格相联系。实际上,它们中的一些方法天生就有很鲜明的幽默元素。
  
  一、奇特的夸张
  
  夸张最大的特点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其词”。实际上,夸张的修辞不管夸张到什么程度,夸张都要在本质上符合事实,做到言过其实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实而胜似真实。
  具体的运用当中,夸张就像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它可以把事物变形放大或者缩小,达到突出或者使之清晰的效果。事物的外形变化,会引起视觉上的落差和心理上的意外,刺激情绪的兴奋,带给欣赏者以愉悦之感和寻味的需要,从而取得漫画般的幽默效果。
  夸张的对象可以是事物的整体形象,这样的情况往往以概括叙述的形式出现。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这样一段对别里科夫形象的描述:“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像他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作者把同一种人不同的嘴脸拼在一块,夸张的凸透镜扭曲地膨胀了这种人的外形,却把他们的本质聚焦在一个点上——胆小怕事,顽固僵化。这是一个典型的漫画形象——夸张的线条,突出的口吻。想象这样一个形象,会让你失声发笑,也会让你深思。
  夸张的对象也可以是某个细节,这种情况往往体现在对细微的不易察觉,甚至不能让人相信的动作、神态、语言、情景等描写上。
  如课文《守财奴》中这段描写:“他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呆着,但他不放心地一会儿望望包了铁皮的门,一会儿又望望前来探视他的人。有一点响动,他就要问出了什么事;让公证人吃惊的是,他居然听得见狗在院子里打哈欠……等他一有力气睁开眼睛,便把眼珠转向密室房门,那里面藏着他的金银财宝。他问女儿说:‘它们还在吗?还在吗?’那声调透出一种惊恐万状的焦虑。”
  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细节,在真实的社会当中是无法看到的。即使有,也只能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在文学的世界里,这样的言行举止却可以如此不避羞涩地表露出来,令人诧异、生笑。这样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不正是对社会怪现状最彻底地揭露和嘲讽吗?
  夸张有时也被理解为一种错位,事物或者是事理似乎被有意地拉扯,离开了原有的状态,造成一种心理和逻辑上的不整齐。往往表现为本来是一种平庸俗气的思想或者荒诞谬误的道理,却以一种严肃庄重的语言方式,一本正经地表现出来。这缩小了平庸和高尚,严肃与荒诞的界限,扩大平庸和荒诞的外延,在夸张的世界里,他们甚至跨越了庄重与高尚,甚至被想当然地当成了传统和主流并被虔诚地接受了。当然,庄重和高尚也可以突然在荒诞的情景中愣头愣脑地出现,让欣赏者一时手足无措、啼笑皆非,待黑白分明之后,又可抿然一笑。
  课文中不乏其例,如《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名段:“‘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多荒谬的道理,却有人相信了并把它和严肃的任用人事的国政相提并论;多荒唐的事情啊,却发生在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身上。
  
  二、机智的比喻
  
  比喻,可以利用外形和精神上的相似点和看似相同点,把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或事理当作一回事,欣赏者叫着“怎么可能”的同时却又忍不住就范,与作者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共鸣。与其说读者此时是因为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而开怀,不如说是因为作者的丰富想象和匠心的创意而感叹。
  先看高尔基的《童年》选段:“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从儿童的视角写,一方面是写出祖母的精神充沛,行动灵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最自然真实的爱——小孩子脑袋里最亲最爱的便是大猫了,祖母这时和它平级,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再看鲁迅的《长妈妈和山海经》的节选:“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长妈妈睡觉的时候像“大”字,想想,小朋友能认识几个字?能想出一个字来,一定费了不少劲儿;想出一个来,居然还有一点像,长妈妈可爱还是“我”可爱?不管是谁,能让人乐就是了。
  但比喻不全是让人乐的,你可以乐,前提是你不是作品中的那种人。有些作家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某些人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人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鲁迅便是其中的高手。在《拿来主义》中,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作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就近取譬,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比喻来阐明对于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这样一个重大而抽象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丝丝相扣,入木三分,又趣味横生。
  在《藤野先生》中,对“清国留学生”是这样描写的:“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反语和比喻巧妙结合,把这些留洋学生可笑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比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形似来表现他们之间的神似。但有些作者并不按章办事,而是故意突出或者曲解了事物之间的形似,来推演出一个贻笑大方的结论,以此来揭露他们之间的神不似。我管这种方法叫不是比喻的比喻。在我的印象中,国学大师钱中书先生特别喜欢用这样的方法。
  
  三、形象的拟人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事物“人化”。看起来是人,但毕竟不是人,一时充当起来难免有些笨拙木讷。读者并不以人的标准强求“人化”的事物,可它却特别想读者把它当人看——像鹦鹉学舌,理想和现实不太搭调,从而产生一种引人发笑的因子。
  如《这个世界的音乐》为了让人明白鸟儿的世界是有音乐创作的,作者写到:“鸟类歌声中事务性通讯的内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分析,以至于看起来它们没有多少时间从事音乐活动。但音乐还是有的。在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词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说这些是八小时以内的事务性语言是难以讲通的。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地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有些时候,它似乎像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专业歌手一样练唱。它开始唱一段急奏,唱到第二小节的中间部分戛然而止,似乎那儿应该有一组复杂的和声。它从头再来,但还是不满意。有时它明显地改用另一套乐谱,似乎在即兴来几组变奏。这是一种沉思的、如诉的音乐。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
  在作者的笔下,小鸟像人一样社交、创作,小鸟心里到底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有点像孩子学大人讲话,他的想法像不像大人,谁也不知道。想着这些,读者也被逗乐了。像一段童话,但要说明的是一个科学假说。虽无科学的根据,但又形象而巧妙地说明了之中合理性。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收集的许多科普作品里都有这样的现象,在这就不一一列举。
  
  四、意外的反复
  
  在这里反复可以理解成事物或者人物的某个特写,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反复可以赋予事物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某种动机,把某种无意识的结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因此使事物的某种特性得到无限的渲染,产生了夸张的效应,幽默往往由此产生。
  口头禅和习惯性动作每个人都有,当某些特殊的习惯被人概括出来并为人知道之后,还是不时的出现的时候,别人没事就会调侃,笑料就出来了。每每读到鲁迅笔下的阿Q,看见那两句名言“儿子打老子,妈妈的”和“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时,总是忍俊不禁。大师的妙笔将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给人回味和启迪。
  《变色龙》也是一样,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都连带着脱大衣、穿大衣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反复之多,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失笑。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翻开《辞海》,上面说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可知,文字欲有幽默风趣的品格,需要机巧的修辞首先形成。也可知,写作幽默语言的修辞决非前文提到的几种。我不避羞涩地说出几点拙见,只想和不幸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共斟共勉。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多一点参考,也希望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写作多一点灵动,让我们在改作文的时候多一些乐趣,多一些幸福。
  (责编 覃亮生)
其他文献
教师的职业压力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中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众多的考验,职业压力的来源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予以缓解?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笔者到部分中学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并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一、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①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应试教育业绩评定的矛盾;②中学教师个体劳动强度与政治经济地位不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的是扁鹊为蔡国的君主桓公诊病,而桓公拒绝医治,最终导致身亡的故事。一般人总认为,蔡桓公讳疾致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根源和责任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这样轻率地下结论又似乎有欠公允,除了蔡桓公之外,难道扁鹊和蔡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扁鹊。作为一代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救死扶伤,是不应该有任何成见的,但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骄纵自大的桓公是有情绪的,桓公
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的标注 (一)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是指生产者或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人员等,为表明出厂的产品经质量检验合格而附于产品
物理学习动机是所有对物理学习活动具有促进功能的心理倾向,它首先来自于学生学习物理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内部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去促使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行动,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把物理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往往以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胜任感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得父母、老师及同学的赞许或认可所表现出来的把物理学好的一种需要。一、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因素1 物理
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3段气藏是典型的岩性气藏,其高效开发的关键是储层预测和储层含气性检测。目前常用的地震解释方法能比较精确地预测砂体分布,但对砂体的含气性
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烛之武临危受命,深入虎穴,仅凭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对秦伯展开了一场攻心战,最终旗开得胜,扭转乾坤。纵观全文,寥寥百余字折射出的不仅是烛之武过人的胆识,更是他那高超的说辩艺术。    一、置身事外    明明心急如焚,偏偏要置身事外。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开场,单刀直入,冷静客观地分析战况,完全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一下缩短了与秦伯之间的距离。这样既解除了对方的戒意,又为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长久以来对该地层的研究甚少,沉积相和储层研究已成为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油气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岩心观
碎屑岩骨架颗粒主要是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碎屑物质构成的,骨架颗粒的显微特征可以揭示母岩的重要信息,也是研究物源的直接依据。根据大量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的薄片分析,对百
<正> 复方细胞色素C是一种细胞组织激活剂,用于组织缺氧所引起的一系疾患。细胞色素C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其次是辅羧酶(Cocarbox-ylase)辅羧酶是生化脱羧的关键物质,它催化许多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思维的细胞,在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概念的产生离不开实践活动和已知的概念、现象的再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淡化过分形式化的概念,并不表明对概念的理解不重要,若将概念学得似是而非将会影响整体学习,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高起点、大容量、快速化”的做法,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