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化学预习习惯的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所在,而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和作用,指导学生采用适合的预习方法,并针对不同的课型,精心设置预习导学案,还可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1-0066-03
  一、课前预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起始环节,对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教的角度看,首先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重点、难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减少了听课的障碍。其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会成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更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重难点的攻克和突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从学的角度看,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动地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在课前预习中,学生经过努力去尝试自主探究、反思、总结,能体会到学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从而磨炼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生化学预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化学课前预习的普及率以及效果并不理想,预习的作用在教学中并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通过对部分在校初三化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②教师过往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使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对教师过分依赖,习惯于等待教师给予帮助,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而不能自觉主动地去进行课前预习。③大部分学生不会科学分配时间,缺乏学习方法指导,不会合理安排预习时间。④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习惯培养,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缺乏指导。
  三、培养初中生化学预习习惯的教学策略
  1.使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作用
  意识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只要学生在头脑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就会自觉、主动地去预习。因此,要给学生讲清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预习能大大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预习是听课的起始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一环节,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才会知道哪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哪些还有疑问,这样就能明确课堂听讲的重点,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这样才能学得更好,记得更牢固。
  其次,要使学生明确预习有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新知识总是建立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预习使旧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并在深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接受新知识。通过预习还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整,保持旺盛的精力。学生在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听教师的讲解而得到解决,心中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主动去预习,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对预习就感兴趣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形成了。
  最后,要使学生明确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预习时独立阅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指导学生采用适合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的效率
  学生的预习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口头作业,亦不是学生在课前的简单翻书应付。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不要使之流于形式,更不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漫无目的或放任自流,要教给他们有效的预习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预习的基础,是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新知识的程序是:粗读、精读、小结。预习时,学生首先是粗读教材,从标题开始,通览全节,了解本节内容有哪些新的概念、新的规律、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新知识、新问题,并标上适当的记号。然后是精读教材,边读边找新知识的要点是什么,概念、定义及新的反应等是怎样被引出和验证的,将知识的来龙去脉、问题的关键等直接批注、记录在空白处。最后是小结,通过课前认真阅读,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标注不清楚的问题,以便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预习能力形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技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第一,找问题。在新课预习过程中,厘清教材提出的问题,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不明确的阐述、不理解的推论过程、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等,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二,设置问题菜单,引導学生“问什么”“怎么问”。如在《水的净化》实验课教学中,可以进行设问:需要哪些仪器和药品?实验操作的步骤有哪些?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过滤不干净的原因有哪些?第三,找异同。启发学生比较学到的概念、现象、结论,寻同求异。例如,在物质分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比较KMnO4、KClO3、H2O2、P2O5、CO2、H2O等物质组成的异同,从而让学生去理解、判断,进而得出正确概念。问题是思维的方向,是创新和发现的源头。化学学习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汲取化学知识和掌握学习技能。
  (3)指导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预习不仅仅只是对新知的提前学习,更是再现或复习已学知识、温故知新的过程。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新旧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新知识时要仔细联想新旧知识间有哪些联系,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去感受新知识的丰富内涵。如预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让学生先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和方法;然后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之间建立比较和联系;最后再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这样就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针对不同的课型,精心设置预习导学案
  预习导学案是学生预习的“指向标”“方向盘”,它决定着学生预习的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学案,使学生的预习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导学案的设计,应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层次性。通过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1)新授课预习导学案的设计:对于化学课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化学理论、微观知识等的学习,教师把学习目标、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通过预习尝试解决。这样的针对性导航式预习,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目标、带着问题去预习常常会事半功倍。
  (2)实验课预习导学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许多学生由于课前没有预习实验内容,进实验室之前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只能依照教师讲的步骤来完成,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验课前应特别注重实验课预习导学案的设计,内容涉及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操作、实验方案等。这类导学案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内容,巩固实验操作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设计和创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课中,设计预习导学案时有针对性地按照知识顺序编排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这一节内容的目标。导学案中包括了实验仪器、装置、实验操作顺序及注意事项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的知识也就基本掌握了。
  (3)复习课预习导学案的设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在单元、章节复习时,教师的导学案设计要有明确的复习范围、复习指引以及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复习时能抓住知识重点,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学生在听课时脑海中就会有一条明朗的知识线索,这样就能够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冲突,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涉及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基本概念,内容比较抽象,重点多且零散。我们在设计本单元的复习导学案时就应该以具体物质(元素)及其变化为例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把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和观点以知识脉络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系统内化和创造性提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4.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探究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演示实验、小组实验等,为学生预习、阅读教材创造条件。例如,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中,笔者给学生事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会隐身的顽皮小猫”: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液体画一只猫,待纸干后,喷上另一种无色液体,纸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红色小猫,再继续喷上另一种无色的液体,红色消失,小猫不见了。学生看到这神奇的现象,眼睛都瞪大了。笔者趁机布置了预习作业:“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请大家好好预习,看明天上课时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开其中的秘密。”将预习问题置于一个“揭秘小魔术”的情境中,多变有趣的化学实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动机,让学生边预习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预习成果小结
  为了更好地进行调查研究,笔者选取了4个班级,按成绩相近的原则,分成课题班和平行班两个组作为研究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实施课前预习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发生了一些转变。
  从教与学的角度:课前,每位学生的书本上都多了一些“标”“记”“问”的相关预习笔记,学生对于预习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也有了“质”的提升。课中,学生注意力更集中,更积极参与课堂,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延伸,课堂笔记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更为流畅和有效。课后,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并且作业完成的质量更高。通过预习过程中的独立阅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从成绩的角度:笔者选取了九次考试的成绩作为统计数据,其中包括单元测验、期中测验及“一模”统测,既有学校出的题也有统测、统改题,两组班级成绩的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如下:
  由成绩分析可知,无论是课题班还是平行班,在实施课前预习教学策略后,成绩都比未实施班级有了稳定的提升,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课前预习。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易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和学习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耿继军.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4(10):113.
  [2]牛永旺.新課标条件下初中物理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3]蔡毅.化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
  [4]颜建河.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及方法[J].化学教学,2012(7):15-16.
  [5]罗学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J].中学教学参考,2014(32):95.
  [6]梁光平.浅谈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5):56-57.
  [7]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罗 艳)
其他文献
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当前大同市粮食购销出现了新的问题,农民卖粮难问题显现。文章在比较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确保维护粮农利益,渡过暂时
市场营销需求特点突出,需要以新的市场眼光定义营销人才。
就高校健美操课的教学问题从准备、组织以及方法等方面做简单阐述.
[摘要]在历史神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其精心收集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建构鲜活生动的历史图景,创设多维度的历史情境,以此神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并通过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文化遗产;历史;神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7102  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根据联
[摘要]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自然科学,其教学目的在于探索生活现象的本质并使生活更加美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化学教材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辅助教学,实现课本中的化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并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高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8
通过分析、总结中职学校职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说明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关键的所在。归纳了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方法和途径,提出让部分文化
【摘 要】如何在课堂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与优化,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从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情景创设、化学难点教学以及化学实验教学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38-02
本刊讯 最近,由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主办.河池市教育局承办的广西中小学教学改革项目“I+E教学法”示范课观摩研讨会在河池市召开。会议旨在通过“I+E教学
文学鉴赏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对于有一定文学积累的职业学院大学生,探讨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开启智能提高修养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要义
【摘 要】文章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中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从积极心理的角度提出要关注学生的积极特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力;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实施差异化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法纪意识教育;加强与衔接高职学校的联系,实施协同育人创新。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B-0058-02  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