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性是人类生存的本能。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等研究认为,幼儿阶段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需要加强引导,创造良好的游戏活动环境,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性;区域游戏;健全人格
幼儿阶段是个人的社会性意识萌芽及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需要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引导,弱化幼儿的反社会性行为意识,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理论认识
人的社会性是人类智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在幼儿阶段,人的社会性发展已经开始具有了一定的萌芽和行为表现,需要加强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引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强化行为,可以减少人们做出错误选择的概率,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通常有三种途径:第一,移情反应,让人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第二,直接训练,借助物质奖励或教诲方式等外部诱导;第三,观察学习,借助社会榜样、模范典型的示范。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社会性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动机。在进行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引导过程中,需要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充分体现出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的差异化,使亲社会行为得到递进式的强化引导。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反思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的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大型区域游戏的开展,特别是一些具有竞技性的比赛游戏,通常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逐渐产生合作意识。
第二,激发幼儿的分享乐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往往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由此来争取同伴和教师的认可,并获得分享乐趣。这有利于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并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信赖。
第三,塑造幼儿的谦让品格。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作为其中的个体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家需要相互配合、相互礼让,才能更好地完成角色游戏。在其中融入一些礼仪方面的教育理念,会进一步强化幼儿谦让品格的塑造。
第四,强化幼儿的自觉意识。区域游戏的开展,隐含着一些社会规则,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就必须先弄清楚这些规则,并学会遵守其中的规则。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幼儿的自觉意识会逐渐养成。
三、幼儿园区域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引导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温暖、平等的区域游戏活动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1.发挥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把握好区域游戏的设计理念。明确游戏活动的设计目标,将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对幼儿的亲社会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营造良好的游戏活动氛围。教师适度参与到区域游戏环节,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们一起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第三,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教师要保持公正性,并要注重自己的言行,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
第四,及时做出肯定和否定的意思表示。在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发展良好,教师需要及时给予鼓励,以便进一步强化这些意识。反之,幼儿做出一些反社会性行为,需要及时指正。
2.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主动性
第一,加强区域游戏的趣味性。在游戏中多创造一些鼓励幼儿之间自主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自主选择、一起开展游戏活动的快乐。具有趣味性的区域游戏,可以让幼儿保持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二,考虑幼儿年龄的差异化。结合幼儿的年龄差异,指导幼儿学习游戏活动的基本规则和技能,让幼儿达到不同的活动目标。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第三,启发幼儿进行自我点评。在区域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及时点评和总结。往往这些简单的点评,会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发展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
总之,在区域游戏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为幼儿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2]李冬辉.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间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J].才智,2012(2).
作者简介:黄英姿,女,广东广州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幼儿园(省一级)园长。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性;区域游戏;健全人格
幼儿阶段是个人的社会性意识萌芽及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需要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引导,弱化幼儿的反社会性行为意识,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关理论认识
人的社会性是人类智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在幼儿阶段,人的社会性发展已经开始具有了一定的萌芽和行为表现,需要加强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引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强化行为,可以减少人们做出错误选择的概率,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通常有三种途径:第一,移情反应,让人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第二,直接训练,借助物质奖励或教诲方式等外部诱导;第三,观察学习,借助社会榜样、模范典型的示范。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社会性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动机。在进行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引导过程中,需要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充分体现出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的差异化,使亲社会行为得到递进式的强化引导。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反思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的过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大型区域游戏的开展,特别是一些具有竞技性的比赛游戏,通常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逐渐产生合作意识。
第二,激发幼儿的分享乐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往往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由此来争取同伴和教师的认可,并获得分享乐趣。这有利于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并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信赖。
第三,塑造幼儿的谦让品格。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作为其中的个体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家需要相互配合、相互礼让,才能更好地完成角色游戏。在其中融入一些礼仪方面的教育理念,会进一步强化幼儿谦让品格的塑造。
第四,强化幼儿的自觉意识。区域游戏的开展,隐含着一些社会规则,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就必须先弄清楚这些规则,并学会遵守其中的规则。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幼儿的自觉意识会逐渐养成。
三、幼儿园区域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引导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温暖、平等的区域游戏活动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1.发挥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把握好区域游戏的设计理念。明确游戏活动的设计目标,将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对幼儿的亲社会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营造良好的游戏活动氛围。教师适度参与到区域游戏环节,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们一起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第三,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教师要保持公正性,并要注重自己的言行,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
第四,及时做出肯定和否定的意思表示。在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发展良好,教师需要及时给予鼓励,以便进一步强化这些意识。反之,幼儿做出一些反社会性行为,需要及时指正。
2.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主动性
第一,加强区域游戏的趣味性。在游戏中多创造一些鼓励幼儿之间自主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自主选择、一起开展游戏活动的快乐。具有趣味性的区域游戏,可以让幼儿保持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二,考虑幼儿年龄的差异化。结合幼儿的年龄差异,指导幼儿学习游戏活动的基本规则和技能,让幼儿达到不同的活动目标。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第三,启发幼儿进行自我点评。在区域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及时点评和总结。往往这些简单的点评,会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发展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
总之,在区域游戏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为幼儿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2]李冬辉.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间合作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J].才智,2012(2).
作者简介:黄英姿,女,广东广州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幼儿园(省一级)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