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赏水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且不说青色砖瓦的古朴气息,也不说红墙白塔的明丽风景,单是拱形石桥下静静流水的绵绵韵味,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这就是扬州瘦西湖的水。
   那天,阳光柔和。我们走进瘦西湖,即融入了一片宁静之中。我独自漫步在湖水旁的小径上,看旁边的条条岔路,有着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静静地站在水边,风轻轻掠过,捎来阵阵水声,“哗啦……哗啦……”猛然间,心中清亮了许多。
   俯身侧耳,带着一颗怦怦跳动着的心,去寻找那清凉的水声。步子时紧时缓,水声时而幽咽时而清越……终于,我在一棵垂柳旁找到了。
   拨开门帘似的垂柳枝条,一幅美景进入我的眼帘。几块嶙峋的石头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岛礁。不时有水从岛礁的缝隙中溢出。岛礁前,泉水急流,形成一个大漩涡。不时,一波水撞到溪畔上,“啪”的一声,碰撞出一朵洁白的水花。岛礁后,水平如镜。清澈的水面依稀映着我的脸庞。水面下,是一块平整的巨石,旁边零零星星地傍依着几块小石头,颇有一番“清泉石上流”的味道。
   水向前方流着,阳光就在那粼粼水波上荡漾着。这欢快的水流,像个顽皮的孩子,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撞到了岸边的小草上,小草的叶儿抖了一下;撞到了水边的小石阶上,石阶上就滴满了粒粒水珠。一不小心,打在岸边的花瓣上,把正在采蜜的小蜜蜂惊走了。
   再往前走,水流缓慢了不少。不远处坐落着一座木桥,酒红色的漆盖满桥身。桥底呈半圆形的拱,六七米长。
   我游走在这木桥上,往下望去:静静的水流染上了草木色,给人一种沧桑之感。看着看着,我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来。来来往往的商贸船只,从这座木桥下穿行而过。船尾,泛起一犁犁白色的浪花。轻轻抚摸着古老的围栏,依稀能听到那个时代游人的脚步声,依稀能听见米酒小贩的吆喝声,依稀能嗅到那扬州美食的清香……好一派繁荣景象。
   顺着水流往前走,我看到碧绿的树丛中一簇簇晶瑩的白花。这花朵很大,中间是挤挤挨挨着的黄色花蕊,花蕊旁,层层密集着花瓣。那花瓣,五瓣五瓣地簇在一起,绵软柔和而又洁白晶亮。这不就是琼花吗?这不就是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要来欣赏的琼花吗?一阵风吹过,有花瓣轻轻落下。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风流倜傥的皇帝,竟为这一树琼花,从远远的国都来到扬州;又看到了他站在琼树下,贪婪地吮吸着这份清香。可以料想当年,扬州是多么的富贵荣华啊!
   站在桥上,眺望远方,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不管时代如何更替,这里依然是湖水清清杨柳依依。这湖水是那样的静谧啊,静谧得微微地泛着绿光,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那淡绿色的水面上,映着远处的白塔,映着桥上的行人,又映着那天上浅浅淡淡的云彩。偶尔在湖中丢了一粒石子,漾起阵阵涟漪,好似在荡漾着一个个朝代沉积在瘦西湖里的历历往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个吹箫的玉人到哪里去了呢?那个繁华的古扬州又到哪里去了呢?或许,我们今天在扬州流连的影像也是后人所追寻的历史记忆吧。
  (指导教师  夏玉桥)
  【各有千秋】
   陈锐橦的习作采用“移步换景法”,记叙其夜游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描写“所见”时,作者并未直接从西安的景色出发,而是抓住夜幕降临前后的主要意象,借着晚风游走于城楼之间,借着灯笼点亮出古城墙和夜行人的状态,借着月色呈现出西安大地上的古朴之色。在描写“所闻”时,作者以富有特色的吆喝声,罗列出地方美食。所有的见闻都是为最后的所感做铺垫——歌颂西安的古今美。流畅优美的语言与西安的古色古香融为一体,将西安夜景的美妙淋漓尽致地倾洒于纸上。
   赵行健的习作围绕泰州的历史名人、饮食文化和人文精神展开,在细数名人事迹时,自然引出泰州的风景名胜;在讲述早茶文化时,介绍了泰州的特色美食;在叙述“遗包事件”和“买药见闻”时,凸显出泰州人身上诚实热情、勤奋刻苦的美好品质。全文内容由古到今、由事及理,令读者多角度地感受到泰州的民俗风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赵彤的习作以“抓大放小”的方法,立足于瘦西湖的水,以赏水为线索行文,从水的源头、水的情状,到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再到赏水后的感悟及思考,清晰的脉络不仅给人一目了然的阅读享受,而且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之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其他文献
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赏析】   羁旅行愁之苦,异地思乡之情,是古代交通不便而催生的一种恒常情愫。唐朝诗人曹松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时的思归之作。诗人以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爷爷心血来潮,在家后山上承包了一个鱼塘。每年春天投放百十尾鱼苗,冬天就会捕捞上来。   鱼吃的草叶都是爷爷亲手种的,虽然弄不懂鱼怎么会吃那种东西,但看到鱼那圆滚滚的身子就知道,那草是它们的最爱。   每年冬天回老家过年,爺爷都会选一个好时日,叫上大人开始捕鱼。每每这时,我们一帮小孩子就欢呼雀跃地跑去帮忙。因为,这样的情景是我们最喜欢的!   鱼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呈东西走向
期刊
父爱似那永不凋零的花,即使饱经风霜,但还是永驻于我的心间。  ——题 记   月光如水,夏意正浓。回家的路,在车轮下延伸……   夜幕下,我骑着单车,宛如夜间的精灵,和伙伴们疾驰在冰冷的马路上。我喜欢这种相携而行,恣意驰骋的感觉。   三年前的冬天,每天放学爸爸都会准时接我回家。走出校门,我一眼就看到了爸爸瑟缩在角落里的身影,嘴里哈着热气,不停地跺着脚,手里却拿着一件大衣。看见我出来,爸爸赶忙上前
期刊
【导语】  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没有眼泪,读者就没有眼泪;作者没有笑声,读者就没有笑声。”有过读写经历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在强调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会让读者爱不释手,才会被人们反复传诵。这也给我们的作文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得到读者或阅卷者的认可,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得到高分甚至满分,就必须把真情实感写出来。  那么,文章中的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下面就以优秀
期刊
在我住的这一个古老的城里,乞丐这一种光荣的职业似乎也式微了。从前,街头巷尾总点缀着一群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家伙,缩头缩脑地挤在人家房檐底下晒太阳,捉虱子,打瞌睡,啜冷粥;偶尔也有些个能挺起腰板,露出笑容,老远就打躬请安,满嘴的吉祥话,追着洋车能跑上一里半里,喘得像只风箱;还有些扯着哑嗓穿行街巷,大声地哀号,像是担贩的吆喝。这些人现在都到哪里去了?   据说,残羹剩饭的来源现在不甚畅了,大概是剩下来的
期刊
烟雾曾经一度是洛杉矶最大的吸引力,而现在则遍及全美国,从比尤特、蒙大拿到纽约城,人们都在习惯于这种被污染了的空气,以致呼吸别的空气反而感到很困难。   最近我到各处演讲,我停留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亚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那里海拔大约7000米。当我走出机舱的时候,立即就闻到一种独特的味道。   “这是什么味道?”我问了一下接我的人。   “我什么也没闻到。”他答道。   “有一种很明显的气味,这
期刊
新城区的某个繁华小区内的住房都是两户一排。老刘住在第二排的右边,墙那边,听说住着一位局长。   老刘家种着些豆角,而墙那边也长着些丝瓜。豆角藤顺墙蔓过去,瓜秧沿墙爬过来。绿油油的豆角,长条长条的丝瓜,长得讨人喜欢。局长家三天两日来客络绎不绝。到晚上,局长家灯火辉煌,宾朋满座;而老刘家,冷冷清清,一盏灯漂白了四壁。初做邻居时,两家见面也打打招呼,道个好。后来,局长便把招呼给免了。对老刘的招呼,只是很
期刊
光辉已经被苍鹰驮走,留下暗黑的夜。一只断翅的鸟,正做着无限澄明的梦……  ——题 记   曾经,茫茫戈壁,瀚海阑干。苍凉戈壁的上空,我早已习惯了马革裹尸,听惯了塞外鼓角,一任如鞭的狼烟放牧着万千坟茔中的枯鬼幽魂。我吟啸,我是一只无可匹敌的鹰……  突 袭   何处是我的栖身之所?我为什么会突然下坠?万千丘壑在我身后静默,远处村庄的雾气泣出了泪水,大地一片怅然的回音……   哦,我中了寻欢者的枪弹。
期刊
写人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抓住最突出的一点,采用“白描”的手法,就能把人物写“活”。白描,就是用朴素、简练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現出来。   “白描”一词,源于绘画,是指在人物画中,用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不加渲染的画法。后将这一技法借用到文章里,成为一种重要的描写方法。这种方法很少用繁复的修饰语,而是笔墨淡雅,甚至并不着色,但形象鲜明,构图真切,让人一看就能抓住特征。   白描手法既然对表现人
期刊
其实,“红点”是我们对她亲切的称呼,因为她平时总穿红色的衣服。在我刚刚踏入这所校园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人就是她,她的严厉中带着像母亲一样的温暖。   刚开学不久,我们宿舍就被批评了。   在宿舍生活中,有时候与室友发生些口角甚至打架,其实也是一种增进友谊的方式。但在这中间起到关键助推作用的人,其实是她。她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在怒气冲冲之时道歉,而是会先问明原因,再一步一步地劝解,使他们相互理解,然后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