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且不说青色砖瓦的古朴气息,也不说红墙白塔的明丽风景,单是拱形石桥下静静流水的绵绵韵味,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这就是扬州瘦西湖的水。
那天,阳光柔和。我们走进瘦西湖,即融入了一片宁静之中。我独自漫步在湖水旁的小径上,看旁边的条条岔路,有着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静静地站在水边,风轻轻掠过,捎来阵阵水声,“哗啦……哗啦……”猛然间,心中清亮了许多。
俯身侧耳,带着一颗怦怦跳动着的心,去寻找那清凉的水声。步子时紧时缓,水声时而幽咽时而清越……终于,我在一棵垂柳旁找到了。
拨开门帘似的垂柳枝条,一幅美景进入我的眼帘。几块嶙峋的石头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岛礁。不时有水从岛礁的缝隙中溢出。岛礁前,泉水急流,形成一个大漩涡。不时,一波水撞到溪畔上,“啪”的一声,碰撞出一朵洁白的水花。岛礁后,水平如镜。清澈的水面依稀映着我的脸庞。水面下,是一块平整的巨石,旁边零零星星地傍依着几块小石头,颇有一番“清泉石上流”的味道。
水向前方流着,阳光就在那粼粼水波上荡漾着。这欢快的水流,像个顽皮的孩子,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撞到了岸边的小草上,小草的叶儿抖了一下;撞到了水边的小石阶上,石阶上就滴满了粒粒水珠。一不小心,打在岸边的花瓣上,把正在采蜜的小蜜蜂惊走了。
再往前走,水流缓慢了不少。不远处坐落着一座木桥,酒红色的漆盖满桥身。桥底呈半圆形的拱,六七米长。
我游走在这木桥上,往下望去:静静的水流染上了草木色,给人一种沧桑之感。看着看着,我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来。来来往往的商贸船只,从这座木桥下穿行而过。船尾,泛起一犁犁白色的浪花。轻轻抚摸着古老的围栏,依稀能听到那个时代游人的脚步声,依稀能听见米酒小贩的吆喝声,依稀能嗅到那扬州美食的清香……好一派繁荣景象。
顺着水流往前走,我看到碧绿的树丛中一簇簇晶瑩的白花。这花朵很大,中间是挤挤挨挨着的黄色花蕊,花蕊旁,层层密集着花瓣。那花瓣,五瓣五瓣地簇在一起,绵软柔和而又洁白晶亮。这不就是琼花吗?这不就是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要来欣赏的琼花吗?一阵风吹过,有花瓣轻轻落下。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风流倜傥的皇帝,竟为这一树琼花,从远远的国都来到扬州;又看到了他站在琼树下,贪婪地吮吸着这份清香。可以料想当年,扬州是多么的富贵荣华啊!
站在桥上,眺望远方,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不管时代如何更替,这里依然是湖水清清杨柳依依。这湖水是那样的静谧啊,静谧得微微地泛着绿光,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那淡绿色的水面上,映着远处的白塔,映着桥上的行人,又映着那天上浅浅淡淡的云彩。偶尔在湖中丢了一粒石子,漾起阵阵涟漪,好似在荡漾着一个个朝代沉积在瘦西湖里的历历往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个吹箫的玉人到哪里去了呢?那个繁华的古扬州又到哪里去了呢?或许,我们今天在扬州流连的影像也是后人所追寻的历史记忆吧。
(指导教师 夏玉桥)
【各有千秋】
陈锐橦的习作采用“移步换景法”,记叙其夜游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描写“所见”时,作者并未直接从西安的景色出发,而是抓住夜幕降临前后的主要意象,借着晚风游走于城楼之间,借着灯笼点亮出古城墙和夜行人的状态,借着月色呈现出西安大地上的古朴之色。在描写“所闻”时,作者以富有特色的吆喝声,罗列出地方美食。所有的见闻都是为最后的所感做铺垫——歌颂西安的古今美。流畅优美的语言与西安的古色古香融为一体,将西安夜景的美妙淋漓尽致地倾洒于纸上。
赵行健的习作围绕泰州的历史名人、饮食文化和人文精神展开,在细数名人事迹时,自然引出泰州的风景名胜;在讲述早茶文化时,介绍了泰州的特色美食;在叙述“遗包事件”和“买药见闻”时,凸显出泰州人身上诚实热情、勤奋刻苦的美好品质。全文内容由古到今、由事及理,令读者多角度地感受到泰州的民俗风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赵彤的习作以“抓大放小”的方法,立足于瘦西湖的水,以赏水为线索行文,从水的源头、水的情状,到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再到赏水后的感悟及思考,清晰的脉络不仅给人一目了然的阅读享受,而且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之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那天,阳光柔和。我们走进瘦西湖,即融入了一片宁静之中。我独自漫步在湖水旁的小径上,看旁边的条条岔路,有着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静静地站在水边,风轻轻掠过,捎来阵阵水声,“哗啦……哗啦……”猛然间,心中清亮了许多。
俯身侧耳,带着一颗怦怦跳动着的心,去寻找那清凉的水声。步子时紧时缓,水声时而幽咽时而清越……终于,我在一棵垂柳旁找到了。
拨开门帘似的垂柳枝条,一幅美景进入我的眼帘。几块嶙峋的石头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岛礁。不时有水从岛礁的缝隙中溢出。岛礁前,泉水急流,形成一个大漩涡。不时,一波水撞到溪畔上,“啪”的一声,碰撞出一朵洁白的水花。岛礁后,水平如镜。清澈的水面依稀映着我的脸庞。水面下,是一块平整的巨石,旁边零零星星地傍依着几块小石头,颇有一番“清泉石上流”的味道。
水向前方流着,阳光就在那粼粼水波上荡漾着。这欢快的水流,像个顽皮的孩子,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撞到了岸边的小草上,小草的叶儿抖了一下;撞到了水边的小石阶上,石阶上就滴满了粒粒水珠。一不小心,打在岸边的花瓣上,把正在采蜜的小蜜蜂惊走了。
再往前走,水流缓慢了不少。不远处坐落着一座木桥,酒红色的漆盖满桥身。桥底呈半圆形的拱,六七米长。
我游走在这木桥上,往下望去:静静的水流染上了草木色,给人一种沧桑之感。看着看着,我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来。来来往往的商贸船只,从这座木桥下穿行而过。船尾,泛起一犁犁白色的浪花。轻轻抚摸着古老的围栏,依稀能听到那个时代游人的脚步声,依稀能听见米酒小贩的吆喝声,依稀能嗅到那扬州美食的清香……好一派繁荣景象。
顺着水流往前走,我看到碧绿的树丛中一簇簇晶瑩的白花。这花朵很大,中间是挤挤挨挨着的黄色花蕊,花蕊旁,层层密集着花瓣。那花瓣,五瓣五瓣地簇在一起,绵软柔和而又洁白晶亮。这不就是琼花吗?这不就是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要来欣赏的琼花吗?一阵风吹过,有花瓣轻轻落下。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风流倜傥的皇帝,竟为这一树琼花,从远远的国都来到扬州;又看到了他站在琼树下,贪婪地吮吸着这份清香。可以料想当年,扬州是多么的富贵荣华啊!
站在桥上,眺望远方,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不管时代如何更替,这里依然是湖水清清杨柳依依。这湖水是那样的静谧啊,静谧得微微地泛着绿光,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那淡绿色的水面上,映着远处的白塔,映着桥上的行人,又映着那天上浅浅淡淡的云彩。偶尔在湖中丢了一粒石子,漾起阵阵涟漪,好似在荡漾着一个个朝代沉积在瘦西湖里的历历往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个吹箫的玉人到哪里去了呢?那个繁华的古扬州又到哪里去了呢?或许,我们今天在扬州流连的影像也是后人所追寻的历史记忆吧。
(指导教师 夏玉桥)
【各有千秋】
陈锐橦的习作采用“移步换景法”,记叙其夜游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描写“所见”时,作者并未直接从西安的景色出发,而是抓住夜幕降临前后的主要意象,借着晚风游走于城楼之间,借着灯笼点亮出古城墙和夜行人的状态,借着月色呈现出西安大地上的古朴之色。在描写“所闻”时,作者以富有特色的吆喝声,罗列出地方美食。所有的见闻都是为最后的所感做铺垫——歌颂西安的古今美。流畅优美的语言与西安的古色古香融为一体,将西安夜景的美妙淋漓尽致地倾洒于纸上。
赵行健的习作围绕泰州的历史名人、饮食文化和人文精神展开,在细数名人事迹时,自然引出泰州的风景名胜;在讲述早茶文化时,介绍了泰州的特色美食;在叙述“遗包事件”和“买药见闻”时,凸显出泰州人身上诚实热情、勤奋刻苦的美好品质。全文内容由古到今、由事及理,令读者多角度地感受到泰州的民俗风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赵彤的习作以“抓大放小”的方法,立足于瘦西湖的水,以赏水为线索行文,从水的源头、水的情状,到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再到赏水后的感悟及思考,清晰的脉络不仅给人一目了然的阅读享受,而且将眼前之景与历史之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