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1]。它通过人们的听觉感官,体会音乐旋律的魅力所在,以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审美意识。因此,音乐欣赏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的途径,在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今在新“课标”的带动下,音乐教师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渐增多,而忽视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心理活动。学生听赏的方式有哪些?他们是否在听?是否会听?对音乐有所领悟?这是我们音乐教学值得深思的地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听”音乐的几点认识,简单概括为“乐于行,行于心”。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音乐欣赏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3-0046-02
一、节奏引领,驾驭旋律
音的不同长短形成了节奏,节奏是音乐的动力,它推动了音乐的前行,给音乐以律动,这种律动体现着音乐的性格。音乐的节奏源于生活,但它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节奏的艺术化。可以说,正是节奏的有序性、丰富性体现了它特定的意义,从而实现我们听觉审美的需要,这就是节奏的价值所在。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要重视节奏的意义,让学生随着音乐拍打节奏,感受乐之律动,从而给音乐的分析和学生的欣赏打下基础。使比较枯燥的音乐欣赏课活泼起来,从而打破传统的音乐欣赏模式。
案例:欣赏歌剧《卡门》选曲《斗牛士之歌》。
该作品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歌。全曲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热闹、紧张、惊险的斗牛场面,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斗牛士在斗牛场上所经历的那种既恐惧又兴奋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群众对斗牛勇士的狂热崇拜,宛如一首英雄凯旋的进行曲。
我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面对郊区条件薄弱学校的学生和一群教育界的评委,展示一节青年教师赛教课。在课上,我根据学生平日对音乐的学习体验较浅薄,因此不奢求学生能分析音乐结构,能畅谈对音乐的感受。初听音乐时,只让学生抓住音乐的节奏,跟着音乐拍打,把握节奏特点。在介绍作品的背景后,让学生说一说音乐节奏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当时全程场一片寂静。在场的评委、老师和我一样,心里焦急地等待他们的答案,看看学生们能否听懂音乐。正当我看着全班同学求知般的眼神,一名小男孩激动的举起手说道:“老师,我听懂了,那节奏仿佛是牛生气时,奔跑的脚步声。”等他稚嫩的话音刚落,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纷纷认同他的观点。我问他,“你是怎么判断的?”他得意的说:“平日我放牛观察到的。”他的一句话,感动了全场的老师,让热闹的课堂陷入了一阵沉思当中。我即刻把他的思维带入音乐本身,问:“音乐的节奏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他接着说:“牛一生气就会跺脚准备向目标冲去。音乐的节奏仿佛让我体会到愤怒的公牛正向斗牛士冲去的那种紧张刺激的场面……”。“太棒了,你是一位心细观察,热爱生活的同学。音乐正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全场同学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
在他的标榜作用下,我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后半段的课程,同学们都会通过节奏,在音乐中找生活的影子,同学们的思绪仿佛是水坝开了闸,争先恐后地表达着他们对这个作品的感悟。
课后,一位老师径直走过来,激动地对我说,“我不是教音乐的,一把年纪了,还不会真正地欣赏音乐,但是我今天听懂了这部音乐作品……”此时此刻,再多的教学理论也抵不过发自人内心的一句感悟。我把这位老师的话一直记在心上,它时刻提醒着我要把音乐欣赏的台阶放在适合他们的高度,要让学生从“心”感受音乐。
二、以唱带听,培养乐感
欣赏音乐不要单一的只靠耳朵“听”,要让学生通过行动,听到心里。无论我们欣赏的是歌曲还是乐曲,作品都会有主题旋律,也是让人们感觉最动听的一段旋律。而主题旋律会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或者变化出现。我正是抓住了音乐作品创作的结构规律,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跟随音乐哼唱旋律,把握主题旋律的出现。
案例:管弦乐作品《红旗颂》
这是一首管弦乐合奏的音乐作品,分三个乐章。学生在聆听较长篇章的音乐作品时,就会厌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哼唱“红旗主题”的主旋律,找一找在作品反复出现的次数。学生会认为“不就是数数嘛!” 看似很简单的数数,其实是让他们专心欣赏音乐,从而他们就会发现这个主题旋律每次再现时,都以不同的力度、速度、配乐出现,以及给人以不同的听觉享受,和作品三个篇章的不同表现力。
三、旋律高低,心随乐动
有些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非常模糊,而且简单。例如他们听到速度快的音乐,就认为是表现热闹;速度慢的音乐,就认为是催眠曲,甚至是哀乐。不是喜,就是哀,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其他多余的感悟。这种现象,“主要是欣赏者客观因素产生的影响。它涉及到音乐欣赏者基本的听觉感受力和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和一定的生活阅历等几个方面”[2]。而作为音乐欣赏的客观因素来说,它是音乐欣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使欣赏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条件。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总不能对学生说:“你们还小,阅历不够,以后长大了就会听懂这部音乐作品了。”相反,这正是我们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克服的难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领悟是让学生随着音的高低,边听边画旋律线。音符的高低起伏最容易让人们听辨,它仿佛是心电图一样,律动着我们的心跳。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图像构成的形式。
案例:小提琴与钢琴《金色的秋天》
通过聆听音乐作品《金色秋天》开始的旋律片段,画出旋律线(如图1)。再让学生们想象,这旋律线想给我们描绘秋天的什么?同学们的答案纷至沓来:像落叶,由高向低缓慢飘落(如图2);有的学生会说,像秋天人们低落的心情,有一丝悲凉……。旋律线的巧妙利用,让音乐跃于纸面,同样“行乐”效果显著。
四、图画联想,丰富音乐
然而,对听觉感受力强的学生,或是高年级有一定欣赏能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根据音乐来想象图画,或是想象连续的画面,有色彩的画面,有故事情节的画面等等。再从想象到的画面中去挖掘,是音乐中的哪些元素让你想[JP2]到这样的画面。这种方式要比教师们先介绍什么是音色,什么是音乐结构、调式等等这些专业的音乐概念后,再来体会音乐给人们的感受要来得容易。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在在音乐标题的音乐作品,例如维瓦尔第的《四季——秋》,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或者是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音乐欣赏,就是让欣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3]由于这些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在欣赏者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因此,我们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背后,还得关注学生音乐欣赏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通过内心的行动去探索音乐,有效地促进音乐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完善,即“乐于行,行于心”。
[参 考 文 献]
[1]朱咏北.音乐鉴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赵鸿光.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音乐欣赏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3-0046-02
一、节奏引领,驾驭旋律
音的不同长短形成了节奏,节奏是音乐的动力,它推动了音乐的前行,给音乐以律动,这种律动体现着音乐的性格。音乐的节奏源于生活,但它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节奏的艺术化。可以说,正是节奏的有序性、丰富性体现了它特定的意义,从而实现我们听觉审美的需要,这就是节奏的价值所在。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要重视节奏的意义,让学生随着音乐拍打节奏,感受乐之律动,从而给音乐的分析和学生的欣赏打下基础。使比较枯燥的音乐欣赏课活泼起来,从而打破传统的音乐欣赏模式。
案例:欣赏歌剧《卡门》选曲《斗牛士之歌》。
该作品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歌。全曲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热闹、紧张、惊险的斗牛场面,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斗牛士在斗牛场上所经历的那种既恐惧又兴奋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群众对斗牛勇士的狂热崇拜,宛如一首英雄凯旋的进行曲。
我在教授这一课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面对郊区条件薄弱学校的学生和一群教育界的评委,展示一节青年教师赛教课。在课上,我根据学生平日对音乐的学习体验较浅薄,因此不奢求学生能分析音乐结构,能畅谈对音乐的感受。初听音乐时,只让学生抓住音乐的节奏,跟着音乐拍打,把握节奏特点。在介绍作品的背景后,让学生说一说音乐节奏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当时全程场一片寂静。在场的评委、老师和我一样,心里焦急地等待他们的答案,看看学生们能否听懂音乐。正当我看着全班同学求知般的眼神,一名小男孩激动的举起手说道:“老师,我听懂了,那节奏仿佛是牛生气时,奔跑的脚步声。”等他稚嫩的话音刚落,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纷纷认同他的观点。我问他,“你是怎么判断的?”他得意的说:“平日我放牛观察到的。”他的一句话,感动了全场的老师,让热闹的课堂陷入了一阵沉思当中。我即刻把他的思维带入音乐本身,问:“音乐的节奏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他接着说:“牛一生气就会跺脚准备向目标冲去。音乐的节奏仿佛让我体会到愤怒的公牛正向斗牛士冲去的那种紧张刺激的场面……”。“太棒了,你是一位心细观察,热爱生活的同学。音乐正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全场同学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
在他的标榜作用下,我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后半段的课程,同学们都会通过节奏,在音乐中找生活的影子,同学们的思绪仿佛是水坝开了闸,争先恐后地表达着他们对这个作品的感悟。
课后,一位老师径直走过来,激动地对我说,“我不是教音乐的,一把年纪了,还不会真正地欣赏音乐,但是我今天听懂了这部音乐作品……”此时此刻,再多的教学理论也抵不过发自人内心的一句感悟。我把这位老师的话一直记在心上,它时刻提醒着我要把音乐欣赏的台阶放在适合他们的高度,要让学生从“心”感受音乐。
二、以唱带听,培养乐感
欣赏音乐不要单一的只靠耳朵“听”,要让学生通过行动,听到心里。无论我们欣赏的是歌曲还是乐曲,作品都会有主题旋律,也是让人们感觉最动听的一段旋律。而主题旋律会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或者变化出现。我正是抓住了音乐作品创作的结构规律,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跟随音乐哼唱旋律,把握主题旋律的出现。
案例:管弦乐作品《红旗颂》
这是一首管弦乐合奏的音乐作品,分三个乐章。学生在聆听较长篇章的音乐作品时,就会厌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哼唱“红旗主题”的主旋律,找一找在作品反复出现的次数。学生会认为“不就是数数嘛!” 看似很简单的数数,其实是让他们专心欣赏音乐,从而他们就会发现这个主题旋律每次再现时,都以不同的力度、速度、配乐出现,以及给人以不同的听觉享受,和作品三个篇章的不同表现力。
三、旋律高低,心随乐动
有些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非常模糊,而且简单。例如他们听到速度快的音乐,就认为是表现热闹;速度慢的音乐,就认为是催眠曲,甚至是哀乐。不是喜,就是哀,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其他多余的感悟。这种现象,“主要是欣赏者客观因素产生的影响。它涉及到音乐欣赏者基本的听觉感受力和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和一定的生活阅历等几个方面”[2]。而作为音乐欣赏的客观因素来说,它是音乐欣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使欣赏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条件。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总不能对学生说:“你们还小,阅历不够,以后长大了就会听懂这部音乐作品了。”相反,这正是我们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克服的难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领悟是让学生随着音的高低,边听边画旋律线。音符的高低起伏最容易让人们听辨,它仿佛是心电图一样,律动着我们的心跳。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图像构成的形式。
案例:小提琴与钢琴《金色的秋天》
通过聆听音乐作品《金色秋天》开始的旋律片段,画出旋律线(如图1)。再让学生们想象,这旋律线想给我们描绘秋天的什么?同学们的答案纷至沓来:像落叶,由高向低缓慢飘落(如图2);有的学生会说,像秋天人们低落的心情,有一丝悲凉……。旋律线的巧妙利用,让音乐跃于纸面,同样“行乐”效果显著。
四、图画联想,丰富音乐
然而,对听觉感受力强的学生,或是高年级有一定欣赏能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根据音乐来想象图画,或是想象连续的画面,有色彩的画面,有故事情节的画面等等。再从想象到的画面中去挖掘,是音乐中的哪些元素让你想[JP2]到这样的画面。这种方式要比教师们先介绍什么是音色,什么是音乐结构、调式等等这些专业的音乐概念后,再来体会音乐给人们的感受要来得容易。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在在音乐标题的音乐作品,例如维瓦尔第的《四季——秋》,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或者是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音乐欣赏,就是让欣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3]由于这些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在欣赏者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因此,我们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背后,还得关注学生音乐欣赏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通过内心的行动去探索音乐,有效地促进音乐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完善,即“乐于行,行于心”。
[参 考 文 献]
[1]朱咏北.音乐鉴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赵鸿光.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