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要把握两个“点”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2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一个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整合而成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动态生成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生成,是指教师在充分预设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涌动出新异的灵感。
  教学目标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使语文课堂的生成成为必然的选择。这种开放性的课堂犹如战场,瞬息万变。这种课堂对教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的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精心预设教学目标、内容、重点、策略,而且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能够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和措施,调整教学,敏锐抓住生成的契机,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要让课堂生成智慧的精彩和生命的活力,应把握生成的两个“点”,即生成的基点——文本要点,生成的亮点——意外“干扰”。
  
  一、生成的基点:依托文本要点
  
  课堂生成是在有目标、有方向的价值引导下,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生发新目标、新方法、新策略、新认识、新观点、新思想、新态度等。而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既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媒介,也是师生对话的脚本,生成体现的首先是解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鉴赏,是对文本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任何生成必须以研究文本为前提。首先教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充分预设目标、内容、重点、策略、流程,预设可能出现的多元解读,对师生对话中随机生成的语文能力要有思想准备,以便更好把握课堂生成点的价值。对文本形式特征、内容要点的关注与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成的效度和深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由于教师、学生的人生经验、个性气质、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获取文本相关信息(互文本)的途径、研读文本的时间长度各不相同,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也就呈现了无限丰富的多样化。但另一方面,文本又是客观的,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本中的“空白”虽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已经实写的部分为读者作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文本可激发读者对空白、未定点进行想象、填充的同时,又暗示乃至决定了文本意义阐释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便来自于作者这一创作主体。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必须从它自身的存在方式出发,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而不能抛弃它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进行随意的发挥,任意的解读。可见,课堂生成的自由是有限的,是要受文本约束的。它不是漫无边际的“生成”,是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有人认为《武松打虎》褒扬屠杀动物,有人以为《红楼梦》宣扬近亲结婚,有人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有人把《荷塘月色》中的情感新解为“朱自清因婚外恋而苦恼”,有人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的原因新解为“刘兰芝的不孕症”,有人把《孔乙己》改编成虚拟法庭,让孔乙己告状并赢官司。诸如此类随心所欲的“戏说”式的生成是违背文本要点的,这种脱离文本的生成,除了让学生盲目肯定自我外没有任何意义,学生不能养成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不能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势必会导致浅薄、虚浮和形式主义的泛化。那种表面热闹而实际空虚的“标新立异”的生成,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
  当课堂未按教师预料的状态进行时,如果教师不从文本的要点出发,不作价值判断就轻易抛弃预设去迎合学生,鼓励学生向定论、权威挑战,一味廉价夸奖,并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教师应依托文本,科学地分析,对于学生的生成,我们有时要放大,有时要适当延时,有时要果断搁置,有时要因势利导。例如教学《背影》,在课堂生成中,教师可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参考:父亲越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安全,执著地要自己去,感觉不到自己的笨拙、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流露出父亲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显示出对儿子的深爱。这就是诗意,是文本阅读审美的价值所在。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引导学生讨论时,一学生提到了泰坦尼克号的遇难,教者为让课堂有所拓展,引导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形象。学生来了兴趣,大谈特谈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故事,结果占去了大半节课。这种变味的生成对学生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毫无意义,它使课堂成为“没有航标的船”,教学在热闹中迷失了方向。实际上,教师可适当引用一下,但时间不宜过多,应重点放在体味本文的语言和对哈尔威船长精神的分析上。
  所以课堂生成的基点在于文本的要点,文本是课堂生成的根。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心音,品味精妙语言,体验文中情感,领悟文本思想内涵,让他们在与文本真正自由的对话的课堂生成中,完善认知结构,获取审美体验,得到情感熏陶,形成语文素养。
  
  二、生成的亮点:智对意外“干扰”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预设与生成共舞的动态中生成。课堂生成应有两类:一类是预设中的生成,与预设相吻合或在预设框架内的开放生成;另一类是预设外的生成。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出现教师预设外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及时作出价值判断和取舍,随机应变地对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学生的配合下,让课堂收获精彩。所以要把握生成的亮点,教师要特别关注课堂中的意外“干扰”。如何面对与处理这些“节外生枝”的“不和谐的声音”,成了课堂教学精髓与生成要义的最好体现。那么,教师如何及时捕捉、辨别和利用这些意外“干扰”,让它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育教学的生成契机,或当机立断地舍弃,让学生真正在有价值的精彩生成中享受教育呢?
  
  1.以思释疑难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独特见解,往往是他们钻研深思的结果。有些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而又有一定价值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肯定他们质疑精神的同时,应以思保驾护航,抓住生成的精彩,为他们释疑解难。
  学习《守财奴》,学生归纳出了葛朗台的性格特征:自私、冷酷、虚伪……这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葛朗台还是有些人性的,他好像在乎他太太……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看法,然后让学生去找支撑观点的理由,深入讨论中,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出现:在太太晕过去时放弃梳妆匣,是于心不忍吗?他为什么“热切盼望太太病好”?“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妻子死后,他对女儿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等等。然而,要得出统一的“正确”答案仍然很困难。对此仍然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葛朗台尽管执著于金钱,但对妻子和女儿的怜悯之心还没有完全泯灭;二、葛朗台盼妻子病好,是怕妻子死了就得办遗产登记;转变对女儿的态度,是想让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这两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当然后者更贴近作品的原意。作家的本意是在揭露金钱的罪恶。葛朗台不是因为“自私、冷酷、虚伪”才追求金钱,而是因为追求金钱才表现出“自私、冷酷、虚伪”。
  就课堂生成而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学生的质疑是否“正确”,而在于这一质疑能否引发讨论。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在于深入解读文本,讨论问题的过程是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
  
  2.以谬求真知
  受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课堂的生成中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有时教师不妨将错就错,以错误结论为前提,巧妙利用引导,使学生在碰壁中思辨、顿悟,自己感悟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从而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执教《窗》,讨论到一位病人每天“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他撒谎。”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乘机启发学生:“他为什么撒谎?”通过研读文本,学生明白了这是美丽的谎言,由此思考探求生活中的这类谎言,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善意的欺骗往往得到人们的认可。品味着“谎言”,积累了生活经验,丰富了人生阅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误解来引出话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非线性。透过表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其内在的逻辑性,那就是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不断地探寻与创造。教师课前不能预设课堂中的学生错误信息,但课堂上可以灵活利用“有用”的错误资源,在生成中完成预设。
  
  3.以智化偶发
  课堂上发生的偶发事件,常令上课的老师一时茫然失措。在追求开放课堂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单纯回避偶发事件,有些偶发事件表面上看似与课堂教学目标无关,但处理得好,就会成就课堂生成的精彩之笔。如果教师只是漠然处之,也许就丢失了学生一次神思飞扬的机会。
  曾看到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冬日,窗外突然飘起了雪花,上课铃声已响过,可学生依然向窗外投射着欣赏的目光,丝毫没有上课的兴趣。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何不因势引导,借“雪”发挥?于是,老师走上讲台,明知故问:“大家喜不喜欢雪?”“喜欢。”声如雷鸣,顿时,学生脸上重现兴奋的神色。“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赞美雪。”不出所料,学生们乐得拼命鼓掌。首先,老师带领学生想关于雪的成语。其次是搜寻脑海中前人描写雪的诗词,《沁园春·雪》、《江雪》等。老师又插入问道:“学过的课文中,最冷的雪在哪里?最悲惨的雪中故事是什么?”(《卖炭翁》、《白毛女》)最有趣的“雪”呢?老师讲著名的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上大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接着共同梳理有关雪的典故,最后来个轻松结尾:想想带“雪”字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以及歌词。真是一节别开生面的文学欣赏课。通过“雪”这一线索串起了诗词佳作,在感受文学瑰宝魅力的同时,又“温故而知新”,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知识。这偶发而生成的课虽然背离了原来的教学计划,但正是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体现。
  总之,精彩的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活力和魅力,它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如果能让文本在“我”脑中,学情在“我”心中,民主在“我”课堂中,那么我们定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生成。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自由与文本限制》 张国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1
  2.《精彩缘于预设和生成》 赵凤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7.3
  3.《对课堂生成的几点思考》张志亚《语文建设》2007.4
  4.《让大自然沐浴课堂》张霞《中学语文教学》2001.1
其他文献
2011年6月29日至7月10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代表团一行50人赴欧洲参观了GIFA&NEWCAST,并于展会后参观了几家欧洲有代表性的铸造企业和研究机构。考察团全体成员真切地感
试验了一种在铸态下得到高强度球墨铸铁的方法。利用稀土的石墨化作用,再添加一定量的碳化物形成元素锰,珠光体稳定化元素铜,使薄壁球墨铸铁不产生白口,基体组织为微细全珠光体,从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脑医学影像的发展,对AD诊断的精确度也在进一步提高,但对AD的诊断,客观上仍缺少好的生物标记。为寻找到AD的更稳定的生物标记,利
根据高分辨力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建筑物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信息融合的建筑物提取方法。以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为多尺度分析框架,通过融合基于NSCT低频子带的
VC临床主要用于:防治坏血病、克山病.高铁血红血症、金属慢性中毒、促进伤口愈合,过敏性皮肤病.各种贫血.以及对感冒、高脂血症、促进生长发育、抗衰老、治疗眼烧伤及白内障等都有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法散记》中的一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这篇散文因其对家园之思的独特表述和极强的哲理性而为人称道。读完之后,我被深深吸引,文中
醋是一种调料。用醋泡食物能治疗一些老年病,既简单易行,又能收到很好的功效。醋泡洋葱:洗净一个洋葱,剥去外皮切成薄片,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大约2~3分钟,再将洋葱放到容器里,加入
4月11日是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的城市环境学院正式开学的日子,这所公益性的社会大学与自然大学的其他学院鸟学院、水学院一样每周末免费对公众开放,由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
一、诗歌意境教学现状    中华民族被称为诗的国度,意境又是诗的重要美学标准,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就可看出古人在写诗时就开始了对意境的孜孜以求。在现实的诗歌教学中,主要有“死教”和“空悟”两种情况。前一种是逐字理解,甚至译成白话文让学生背诵,再根据译文意思归纳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一种是茫无头绪地让学生读、背、悟。如教学: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
在中国数千年的养生文化中,历来就强调呼吸调和。中国传统的气功,就是通过调整呼吸养生的典范。气功中的气字就表示呼吸之意,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气功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