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轨问题中径向加速度的两种求解方法分析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轨问题是近几年常遇到的一类问题,例如2009年山东高考18题: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入航天飞行并实现了航天员首次出舱。飞船先沿椭圆轨道飞行,后在远地点343千米处点火加速,由椭圆轨道变成高度为343千米的圆轨道,在此圆轨道上飞船运行周期约为90分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飞船变轨前后的机械能相等
  B.飞船在圆轨道上时航天员出舱前后都处于失重状态
  C.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度速度大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
  D.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
  试题给出的答案:BC。其中D选项是关于变轨问题中径向加速度问题。对D选项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争议产生的原因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加速度的大小。
  方法一、利用牛顿第二定律a=来确定径向加速度的大小。
  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P点时,只受万有引力作用,万有引力的大小F=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P点时的加速度a1==G;飞船变轨后沿着圆形轨道通过P点时,同样只受万有引力作用,万有引力的大小为F2=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飞船变轨前通过圆形轨道到达地点P点时的加速度a2==G;由于r1=r2,所以飞船变轨前沿椭圆轨道远地点P时的加速度a1等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a2,因此上题中的D选项错误的。由于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外力引起的,也是由物体所受外力决定的,无论是物体做什么运动,用方法一(牛顿第二定律)得到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处理变轨问题最可靠也是最简洁的方法。
  方法二、利用加速度公式a=来确定。
  设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P点时速度为v1,远地点P到地心的距离为r1;飞船变轨后沿圆形轨道2运动到P点时速度为v2,P到地心的距离为r2,由加速度表达式a=可以得到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P时的加速度a1=;飞船变轨后沿着圆形轨道通过P点时的加速度a2=,由于r1=r2,v1  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方法一得到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显然是方法二出现了问题。那么方法二的问题出现哪里呢?现分析如下:
  事实上,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径向加速度的大小的一般表达式为a径=,式中的ρ为曲率半径。在圆周运动中,圆周上任意一位置的曲率半径均等于圆的半径(此处不再证明),所以对于在轨道2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而言,其径向加速度表达式为a径2==,式中r2是圆的轨道半径。根据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G=m,可知:G=m。显然对圆周运动而言,方法一和方法二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在椭圆运动中,远地点P处的曲率半径不再是卫星到地球的距离r1,认为在远地点处的径向加速度a1=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么如何运用a径=确定椭圆轨道中远地点处的径向加速度呢?
  首先确定在远地点P处的曲率半径ρ。
  设椭圆的方程为+=1(式中a椭圆的半长轴,b为椭圆的半短轴),根据曲率半径公式ρ=可求得椭圆轨道上远地点的曲率半径ρ=(这是个普通的数学问题,此处不再给出详细证明)。
  其次再来确定在远地点P处的运行速度v2。确定在远地点P处的运行速度v2需要经历两步:
  第一步:确定卫星在椭圆轨道上做圆周运动时所具有的总能量。
  由于卫星在运动过程中只受万有引力作用,而万有引力是有心力,有心力是保守力,所以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椭圆运动,机械能是守恒的。在极坐标系下其总能量的表达式为:E=m(r2+r2θ2)-在远日点P处,有r=a+c=a(1+e),e为椭圆的偏心率;mv2-=-r=0;(r2θ)2=GM×a(1-e)2;由以上各式可得E=-=-=-利用v=rθ可得mv2-=-
  第二步:确定卫星在远地点P处的速度
  由上式可知,卫星在椭圆轨道上任一点处的速度满足下式:v2=-考虑到在远地点处,r=a+c,卫星在远地点处的速度满足的方程为:v22=-最后求解卫星在远地点P处的径向加速度。
  根据a径=,考虑到E=-=-=-ρ=,v22=-,卫星在远地点P处的径向加速度a径==(2G-G)×,即a径==GM()×注意到在椭圆中,a2=b2+c2,=GM()×化简后有=由于r2=a+c,所以有a2=,这与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总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受力的角度,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这种方法任何曲线运动都成立。这种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可靠,是高中学生处理变轨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从运动的角度,利用曲线运动加速的通用表达式是a径=求加速度。a=是a径=运用到圆周运动中的一个推论,它仅对圆周运动成立,对椭圆运动是不成立的。运用a径=确定椭圆运动的加速度要用到许多高中学生的学不到知识,不易向学生推荐。
其他文献
1 教学内容  沪科版第十四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 教材分析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是九年级第十四章《探究电路》第四节的内容。本章内容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多元探究等基本理念。本节教学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的重要应用,同时也是今后学好电功、电功率的重要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等效替代”思想和实验探究与理论
期刊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尚好或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不是指由某些遗传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多动症等等的儿童,也不是指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儿童”,主要是指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在品德和学业两方面都比较差的学生。  在一个班级
期刊
初中数学复习课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复习课,变得尤其重要,通过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几点想法。  1 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握好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备学生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生的基础。什么样的学生,课堂上要让他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1.2 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个性
期刊
【摘 要】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语言训练,所以笔者尝试把“课堂教学效率”定义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比值。实际的教学效果指每个学生实际的时间精力投入的总和所“产出”的知识、品德、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所得的总和。  【关键词】 效率 环节 聋教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与普通学校语文教学一样,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
期刊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课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走进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
期刊
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可以从目标达成性和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创新合作等方面入手。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向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体育教学时间与实际体育教学时间的比率,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价值量度。那么提高有效体育教学的策略是什么呢?  1
期刊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每个教师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学生的最大潜力。为此,我试探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阅读是我们智慧和精神的源泉,让我们的人性在前人思想结晶的辉映下变得更纯美。而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卷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阅读更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历来倍受关注。随着课改的深入,许多前辈们在这方面作过很多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有效地促进阅读教学的改革。然而反观当前的教学实践,阅读课堂仍
期刊
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为达到某一目标、任务所采用的经常手段和行为方式。课堂提问是各科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只有善于探究掌握课堂提问艺术,苦心钻研、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才具有实际效果,实用价值,因此就课堂提问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见解:  1 课堂提问要明确目标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