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侯安都对韶关历史文化的影响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h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侯安都,岭南地区较早发迹的历史人物之一。在梁朝末年,他借势脱颖而出,成为陈朝建立和稳定的重要功臣。其传奇故事在韶关广为流传,久而久之他被神化为成为守护一方的神灵,历朝历代的信众为他修建庙宇,形成了专门的祭祀节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韶关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关侯安都的建筑逐渐破败甚至消失,时至今日已少有人记得“风烈”侯安都。为延续韶关历史文脉,我们需要重视弘扬安都精神,成立侯安都研究会发掘历史,结合当代城市建设创新宣传方式。
  [关键词]侯安都;韶关;历史文化;影响
  侯安都(519年-563年),字成师,始兴曲江(今广东韶关乳源)人。在梁朝末年,他抓住士族走向衰落的机会,利用自身在始兴积累的资本,不断加强汉文化学习,助陈霸先建立成立陈朝。在数次战役之中,他有勇有谋,展现神奇武功;在皇位更迭之时,他明智果断,使陈朝避免政治动乱,是陈朝建立和稳定的重要功臣。军旅一生,侯安都先后获得“猛烈将军”、“仁威将军”、“平南将军”、“征北大将军”、“征西大将军”等称号,官至光禄大夫、司空,被授予“桂阳郡公”爵位,素有“南天一人”的美誉,是中国南方地区较早参与朝政的历史风云人物。[1]但最后他居功自傲,不幸成为陈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牺牲品。
  一、侯安都民间信仰的形成
  侯安都死后,以士礼归葬故土,陈宣帝在太建3年(571年)的时候追封他为陈集县侯,食邑500户。其墓冢在今天的乳源县江背村(已毁,具体缘由无从查证)。作为历史人物,侯安都因居功自傲而被文帝赐死,他的后人有感于他的遭遇,立下“守节不渝,廉洁自律”两大遗训,明令子孙引以为戒;而关于他骁勇善战的事迹则得到了人们的推崇,在韶关地区口口相传变成一种文化传承。年长日久,侯安都便上升为民众心中的神明,信众在韶关地区为他修建专门的庙宇祭奠他的功绩,韶关现存的关于侯安都的庙宇有两处。
  (一)乳源上司庙
  《韶州府志》卷十九之“建置略·坛庙”中有记载:“文英庙,祀侯司空,在武城街。又侯司空庙,在县西北桂山下,创祠以祀之,宋元丰十年重修。康熙五十七年改修方座;乾隆四十一年、五十六年俱重修;道光四年添建庙门一座,二十七年被火烧,经修复,嗣毁于寇;咸丰十一年、同治六年迭次修葺。”[2]旧时韶州城内武城街的文英庙是为祭祀侯安都而修建的;在县西北的桂山(今乳源县桂头镇,即侯安都的故居所在)又有专门的祭拜他的侯司空庙,并在宋、清两朝得到多次重修。北宋元丰三年,乐昌人李渤曾撰写《侯司空墓碑记》赞颂侯安都的功绩并描述信徒满门的场面:“到今里中,习俗风流慷慨犹存。时或旱或涝,四远来祈未旋辄应公之族,有登进士第者,名晋升字德昭讬予记之,又作迎神送神之诗以遣其乡人,使岁时祈报得以长言而咏焉。”[3]即遭遇自然灾害时族人会前来祈福,有喜事发生时则会前来报喜。民国八年(1919年),粤赣湘边防军务总司令兼江西省省长李根源有感于我国内忧外患的局势,决定出资重修司空庙,希望通过弘扬侯安都的尚武精神鼓舞人民奋起救国。据文史爱好者调查,司空庙毁于文革期间,1981年,当地群众才自发筹资在原址上重建侯安都纪念馆。2003年,曾任乳源县政协副主席的侯礼阳经过多方奔走呼吁,取得了韶关市统战部和宗教局的支持,将庙宇扩大到三百多平方米并进行装饰翻新。2016年9月9日,侯安都纪念馆举办了揭牌仪式,标志着纪念馆的正式落成。
  如今的上司庙(岷山三公庙)坐落于乳源县桂头镇阳坡村沙湖岭,未走近上司庙,便可以看见一座牌坊上写着“侯安都纪念馆”,沿着纪念馆的小径往上走,两边是关于侯安都生平事迹的介绍,小径的左边有侯安都纪念亭,右方是为侯安都新修建的纪念性墓冢。该墓的墓碑是1919年李根源重修侯安都墓时所立的那块,上面刻有“陈司空征北将军侯公安都墓”字样,配联:“英雄名誉留千古,豪杰志昂壮万年。”横额:“韬略流芳”。沿小路继续前行,便可见上司庙的正门,门上有楹联写着“开国元勋,定策元勋,伟绩千秋垂史乘;精神不死,名誉不死,威名万古壮乾坤”,悬挂于门楣的匾刻着“南天一人”的大字,苍劲有力。庙堂内供奉着侯安都的塑像。可惜的是上司庙在文革期间曾被当作封建迷信场所而捣毁,庙里的古文物都已没了踪影,现今的上司庙基本上可说都是钢筋水泥结构,塑像也不够精致。不过,即便如此上司庙仍是香火旺盛,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侯安都生日这天,上司庙都会举行庙会,在外的侯氏家族和当地瑶、汉群众皆来朝拜,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大家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十分热闹。在平时阴历初一、十五的时候当地群众也会前去拜祭,祈求平安吉祥。
  (二)大塘将军庙
  大塘将军庙的历史考证由热爱文史研究和推广的曲江区的吴祥业和禤细贤先生所挖掘。为了考察侯安都在曲江的史迹,他们二人对多处古迹进行调查,了解到在大塘镇左村村委会附近的将军山上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庙,但问及为何该庙为纪念三国时期“刘关张”三将军时却无人知晓。利用全国文物普查的机会,他们二人与普查队根据这一系列疑问进行反复的调查和考证,终于查出了将军庙的来龙去脉。原来将军庙供奉“刘关张”三将军只是讹传,该庙应该是为了纪念侯安都所建。据说,陈武帝期间曲江浒村垌常有匪徒作乱,掠劫百姓,后来侯安都率兵剿灭匪徒,使百姓得到安宁。侯安都为民除害,功勋伟绩,后人为纪念他,遂在曲江大塘镇新桥村凹夫高陂建造一座“安都甲神庙”,该庙在唐朝期间改名为“和溪太庙”。[4]
  除了现存庙宇外,还有因道路拓宽而被毁的原韶关市地标性建筑——风烈楼。
  在老韶关的记忆里,有关纪念历史名人的著名建筑,要数“三风古楼”最能突显韶关将相之乡、人杰地灵的特点。“三风古楼”是指纪念张九龄的风度楼、纪念余靖的風采楼、以及纪念侯安都和麦铁杖的风烈楼。其中,风烈楼原名“文奎楼”,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位于今风度路的井巷和学士路相对横跨的街道中间。明、清两朝,文奎楼作为学子朝拜文曲星以求金榜题名的文庙。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文庙的作用减弱。民国八年,滇军总司令、粤赣湘边防督办李根源有感于宋朝所创祭祀侯安都的文英庙被毁,出于“崇武”与激发国民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目的,他决定将文奎楼的魁星神像拆除,改为供奉南朝陈、隋时代的武将侯安都(乳源人)、麦铁杖(南雄人)二人的牌位,并将文奎楼更名为“风烈楼”。三十年代,由于扩建街道,风烈楼被拆除。   风烈楼被拆、安都墓冢被毁、上司庙失掉该有的历史感,关于侯安都的痕迹正一点点在消失,这对韶关来说是一大损失。在新时代,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侯安都文化,留住历史文化脉络,使这位韶关历史上最早的开国元勋真正达到“精神不死,名誉不死”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安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关注、政府的资金往往更多的流向经济建设,而与之同样重要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却迟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就如有关侯安都的遗迹逐渐消失,侯安都的事迹渐渐被人遗忘。若任由这些痕迹淡化,则韶关也会慢慢失掉这座城市的特色,使人难以体会到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脉络。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安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留住韶关特色文化。
  (一)设立侯安都研究会
  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由于陈朝只是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小国家,自古以来史学家对该朝的研究甚少,且侯安都生活的年代距今也有一千五百多年,其遗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关史料的缺失给调查研究的进行带来了很大困难。韶关有“三风”——余靖、张九龄、侯安都,有关余靖和张九龄的学术著作不在少数,学者们也曾多次召开研讨会,出版专门的论文集和学术专著。在充分研究考察下,张、余二人的文化价值得到很好的展现,也使建设韶关特色文化取得一定成果。相较之下,在中国知网上却连一篇专门研究侯安都的学术论文都找不到,相关研究宣传的缺乏使侯安都这个最早发迹的有名人物几乎快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地方文化的内在素质需要微观研究呈现,微观研究是建立地方学的根基与主要研究方法,是地方社会存在与延展的逻辑梳理和获得地方性知识与历史力量的主要方式。[5]而设立正规的研究机构有利于保证微观研究的质量。因此,我们有设立侯安都研究会的必要。研究会可由市县文化局牵头,联合地方大学、史志办部门的相关人员,聘请省、市有关文物保护专家担任顾问或研究员,组织民间文史爱好者等召开研讨会。通过走访民间、找寻家谱、考证遗址、收集文物等田野调查方式结合文献档案资料、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归纳出侯安都与地方文化的渊源、安都精神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名人与地方的内在逻辑,从而加深我们对地方文化特性的认识。同时,在综合考察侯安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之后,需要对安都精神的發展路径与趋势进行引导、规划和预测。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和任务。民国时期,李根源有感于国家危难,重修上司庙,希望借安都临危不乱、英勇报国的“风烈”精神勉励群众;现如今,韶关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应将安都精神与建设韶关“善美”之城相结合,以促进安都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二)重视对侯安都的宣传
  1、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荣辱观。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教育是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德育的有效对接,是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6]侯安都一生中数次为陈朝扫清外患,作战时有勇有谋,被称为“风烈”将军,他精忠报国的事迹可为学校开展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事例典范。学校应注重在课堂上利用侯安都的“风烈”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德育教育的有效对接。
  2、“三风”联动宣传
  韶关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遗址众多,名人辈出。然而由于缺少足够的研究宣传,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未能被充分的挖掘,就连韶关本地人都对很多韶关文化了解不深入。本地人知之甚少,更何况外地人呢?如韶关“三风”(风度、风采、风烈),知风度者众,知风采者不少,而知风烈者却极少。如今网络发达,自媒体的兴起让信息的传播更为快速便捷,因此我们除了需要加强建设、研究、宣传、传播韶关文化,更需要创新传播理念、方法与路径。[7]对于如何弘扬安都精神,可以借助九龄风度、余靖风采的名气,提出安都风烈,打出韶关“三风”的宣传标题,组织文艺工作者充分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内容创作,通过话剧、舞蹈、音乐、传记等表现形式将“三风”的故事重现,联合博物馆、图书馆、地方院校等机构将文艺作品传播,塑造鲜活的历史人物,使历史走进市民的生活;落实重建风度楼、风烈楼的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增强地方文化特色。
  同时,注重对侯安都庙宇的保护。对于仅剩的两座庙宇——大塘将军庙和乳源上司庙,政府应该拨款专项资金进行完善,按照文物管理的法规和原则及时对庙宇进行修旧如旧,对于不符合宗庙审美的建筑进行重新规划,特别是上司庙内的侯安都纪念馆,应重新规划纪念馆内的展物摆放,展示更多有关侯安都的资料。在落实好各项庙宇保护措施后,可考虑将其开发为民俗旅游风景区。乳源是韶关市旅游强县,而上司庙位于乳源县知名景点云门寺、鸵鸟寨、必背瑶的中部,可考虑把该其规划列入“云门寺——上司庙——必背瑶寨”旅游线路,结合乳源县的生态资源,打造独特文化生态品牌,既展现乳源县怡人的山水风光又体现其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
  总之,关于如何传承与弘扬“安都”文化,需要集思广益、大胆创新。韶关文化的独特性是她永葆青春的魅力所在,为延续地方文化脉络出谋划策,是每个韶关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设立侯安都研究会的方式加强对侯安都文化的系统研究,寻找“风烈”精神与现代相契合的点加以宣传,可以与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相结合、创新“三风”联动宣传;同时注重对现存庙宇的保护并落实重建“三风”古楼的城市提升行动计划重修,延续韶关优秀历史文化脉络,推进韶关现代“善美”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詹卓萍,杨华山.关于侯安都起于始兴的背景探析[J].神州民俗,2018(12):38-41;
  [2][3]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韶州府部(三)【同治】韶州府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390;
  [4]冯春华.“南天一人”侯安都[N].韶关日报,2015-05-30(B16);
  [5]萧放.地方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J].民族艺术,2012(02):48-50;
  [6]孟淑梅,王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9(01):244;
  [7]杨华山.文化自信与韶关文化建设[N].韶关日报,2018-05-22(A04)。
  作者简介:詹卓萍(1996—),女,通讯联络人,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
  指导老师:杨华山(1965—),男,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地方历史文化教学与研究;本项目及本文指导老师。
其他文献
麦肯锡发布了一项报告,里面研究了技术对未来经济影响程度。研究的对象是一些正在取得飞速发展、具有宽泛影响,且对经济影响显著的技术。相反,那些过于遥远的,仅能影响一两个行业的,以及2025年之前不大可能实用化的技术(如混合动力),或者是虽然即将成熟但不够大众化的技术(如私人太空飞行)等则不在考虑范围内。  以下就是麦肯锡列举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潜在的经济影响程度(含消费者盈余在内,即消费者并未支付的因创新
期刊
自2005年起,平安城市建设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展开,东部发达地区开展较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起步较晚。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已经基本结束大规模集中建设,开始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智慧型平安城市成为建设重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二、三线城市的建设开始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作为全球领先的安防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也一直致力于平安城市建设,努力为国
期刊
阳澄湖大闸蟹是江苏昆山巴城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的金桂飘香时,就引来品蟹人潮,一饱“天下第一鲜”的独特美味。(左图,活蟹特写)  阳澄湖原名不见经传,自从现代京剧《沙家浜》一鸣惊人后,让阳澄湖家喻户晓。“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郭建光唱词就广而告知了阳澄湖风景如画,“一日三餐有鱼虾”的沙奶奶唱词就广而告之了阳澄湖的水产丰盈。遗憾的是,唱词中没有点赞大闸蟹,而冷落了这个水中精灵。  蟹有“旁门左道”的
期刊
[摘 要]天狗信仰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日两国流传广泛的民间信仰。本文通过对中国天狗和日本天狗形象、功能等方面的比较,讨论了中日两国天狗信仰的异同,对中日两国人民的灵魂观与宗教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间信仰;中国天狗;日本天狗  一、狗图腾与天狗的“御凶”功能  自古以来,狗就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以狩猎和采集为生,驯养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狩猎的成功率,狗成为人类赖以生存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见证,是言语传承与心灵沟通、传承和发展无形的璀璨绚丽的文化瑰宝,它汇集着整个华夏文明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心血,是中华民族灵魂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全球化推进迅猛和现代化步伐家快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承更是暴露出层出不穷的问题。基于此背景,为了有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土家族为例,结合实际背
期刊
[摘 要]“马贵土牛舞”是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被列为茂名、高州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个“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南北朝,经过发展成为今天“马贵土牛舞”。同时,这个古老的舞蹈也是现时乡村最为流行的“春牛舞”和“舞春牛”的原生雌形,具有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舞蹈学与歌谣艺术学价值。反映了高州山区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地方风情,体现出他们的追求美满生活情感,以及丰富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对开启对芭蕾艺术的探索,民俗元素在西方芭蕾艺术东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融入了多种本土的民俗元素,以芭蕾舞剧的形式对中国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进行生动的视觉展示,传达出极具中国特色的意境美。  [关键词]芭蕾舞剧;民俗;舞蹈创作  芭蕾艺术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宫廷逐渐发展,进入规范化职业化的发展进程。直到十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草龙舞为例,其中包含了历史民俗、文化艺术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渔民通过舞草龙,既体现出渔民祈求降雨保收的愿望,又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为了对草龙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本文结合数字化环境的大背景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草龙舞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与考察价值,是后代
期刊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早已迈开,从当年一个个落成的“开发区”起,城镇化的进程就未停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把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广阔郊区,蕴含着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生态文
期刊
[摘 要]佛山祖庙钟楼鼓楼重建于1629年,位于祖庙三门前东西两侧,相对而立。本文通过分析钟楼鼓楼的布局形式、单体建筑的建筑形制、装饰艺术等,发掘钟楼鼓楼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完善佛山祖庙古建筑群总体研究。  [关键词]佛山祖庙;钟楼;鼓楼;传统建筑  一、历史沿革  佛山祖庙钟楼、鼓楼位于祖庙古建筑群内,始建时间已不可考。关于钟楼、鼓楼的历代修缮情况,最早的修缮记录是明景泰二年(1451)。明崇祯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