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田园诗空寂之境的美学再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ru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寂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艺术魅力之一。译者要准确把握这种以“空寂”为主基调的诗中“真趣”,斟字酌词,展“空”字之禅机;切思巧译,传虚无之玄妙;重组动静,显静美之灵动,以最大限度再现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空寂之境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 空寂之境 美学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人,也是中国诗史上唯一获得“诗佛”殊荣的诗人。凭借其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独特的禅思感悟,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将旷远幽寂的自然之美与空明沉静的心境之美融为一体,创作了一首首富于空寂美的山水诗,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空寂诗风。王维笔下的“空寂”超越了死气沉沉的幽寂,达到了富有鲜活生命力的沉静飘渺,是一种体悟到自我心性和客观物象自适自足、和谐圆满的空旷与超脱。因此,在英译王维诗歌的过程中,译者要准确把握这种以“空寂”为主基调的诗中“真趣”,深刻体悟其秀美而无纤弱、空寂而不冷漠的美学格调,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其山水田园诗歌空寂之境的美学意蕴。
  
  二 斟字酌词,展“空”字之禅机
  
  以“空”字直接入诗展现空寂之美是王维山水诗歌的显著特点。据统计,在《王维全集》所收录的441首古近体诗中,有84首出现了“空”字,大约每5首就出现一次。诗中的“空”字不但包孕着浓厚的禅趣玄机,而且在浓化空寂诗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空”字翻译的成功与否也就成为再现原文空寂之美的关键所在。以《鹿柴》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空”字译文为例:
  译文1:A hollow mountain sees no soul,//But someone's speaking does reecho. - Liu Junping
  译文2:I see no one in mountains deep,//But hear a voice in the ravine.(许渊冲)
  译文3:Empty the hills,no man in sight,//Yet voices echo here; (杨宪益、戴乃迭)
  “空”是禅宗对宇宙和人生抽象思辨的最高范畴。其核心理念是主张以幻解空,从世界的“有”中悟“空”,以引导人们看破红尘,从幻想中寻找安慰。王维诗中的“空”是外物在诗人心理感觉中的清静沉寂,是从“有”中悟“空”后达到的外物与心境的空灵契合。
  译文1“hollow”一词字面意为“空心的;中空的”,它指一个实体内尚未充满的的空间或在一个表面下的凹陷或凹面。用“hollow”阐译山之空,是以实译虚,实际上是将山视为实体,描述山中景物的荒凉萧疏,这不但有违原诗“空”字含蕴的虚幻之境,更难以再现诗人“入空”之心与客观环境的契合。另一方面,“hollow”的派生义中也含有“虚伪、虚假、空虚”之意,易使译文读者对“空”产生贬义的联想,从而曲解“空”的意境之美。
  译文2选用“deep”更多出于“音美”考虑,意在保持“deep”和下句“peep ”的韵脚一致(Through the dense wood the sunbeams peep),但由于深山与空山在外延及虚实含义上差异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原诗空寂的意境。
  译文3的“empty”尚属理想译文。因“空”和empty(having nothing within)不但表层含义完全对等,且深层含义也妙合无间。新大英百科全书对“empty”的名词“emptiness”这样解释道:
  “called nothingness,or void,in mysticism and religion,a state of 'pure consciousness' in which the mind has been emptied of all particular objects and images.”
  可见,“empty”的深层意蕴中还含有宗教或神秘色彩的“pure consciousness(内心沉寂清静)”之意。这不但符合诗人空寂淡然的心态,而且有助于表现禅宗所提倡的清静虚空的禅寂意理。
  
  三 切思巧译,传虚无之玄妙
  
  王维山水田园诗空寂之美的最突出特色在于诗人营造的朦胧玄妙的幻觉效果。秉承着禅宗美学“空幻”的观物方式,诗人以一种非有非无,若有若无的眼光创造意境,着意刻画一些亦真亦幻、恍惚有无的物象,从而产生似有若无、空灵摇曳的韵外之致。下面以《终南山》前三联为例,探讨译者们的不同处理方式。原诗这样写道: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译文1:Taiyi soars toward the heavenly Gate,//Range upon range, stretching up to the sea.//White clouds merge as I turn back to gaze,//While bluish mists vanish when I look closely.//As the Mid-peak divides celestial zones,//Gorges and ravines in light and shade differ….(孙良)
  译文2:The highest peak scrapes the sky blue;//It extends from hills to the sea.//When I look back,clouds shut the view;//When I come near, no mist I see.//Peaks vary in north and south side;//Vales differ in sunshine or shade…(许渊冲)
  本诗描绘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奇妙空幻的山中景色,抒发了诗人游山的感受与情趣,揭示了世间万物“空幻”的本质。
  首联从大处着笔,运用远镜头状写终南山的高峻与广阔。首句状写终南山的高峻。“太乙”,终南山别称。“天都”喻天帝之都。用太乙的高形成“近天都”的效果,是勾勒终南山朦胧“轮廓”的关键所在。译文1用音译法直接将“太乙”译为“Taiyi”,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同时用“soar toward”较贴切地传达了山势雄伟、高耸如云。但语意略显直白,诗中的朦胧意境有所丧失。比较而言,译文2更为巧妙。“The highest peak”点出了终南山之高,把“近”译为“scrapes”,表示有摩擦性地接触或滑过。从视觉上看,终南山“近天都”实际上意味着与白云相触,而白云在流动之际,也同时显示出山高且朦胧的视觉效果。“scrapes”一词形象地勾勒出了阔大朦胧的意境,传神地再现了隐约感。“连山接海隅”状写山的广阔。根据透视原理,所在空间越大,离观察者距离越远的物体就越模糊,而“模糊”正是禅宗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因此译文应注重渲染“宽”、“广”、“远”的境界,以更好地衬托下联虚无缥缈之境。整体来看,两译文虽传达了山势绵延铺展到大海之边的表层含义,但对“宽”、“广”、“远”这类境界词处理的力度似有欠缺。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落笔于广阔空间中变幻莫测的云霭,着意渲染山中空灵玄妙的景观。在诗人前面,远处似有青雾,渐近又不复看见,虚实相生,如入幻境。在两译文中,主语“I”的加入似乎是对原诗飘渺境界的一大损害。因此刻诗人已经把自己的情感与周围的景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对“空”本质的悟道之时。“I”不仅改变了诗人构境时的情感,也破坏了诗人眼中“幻”的事物。再看两译文对“合”的处理。译文1用“merge ”堪称妙译。因该词既可表示融合的结果也可表示融合的渐进过程(join or blend gradually),恰好传达出分开两边的云,互为消解合融在彼此之中,最终形成一片云气缭绕的动态过程,形象再现了云雾柔缓和融的朦胧意态。比较而言,译文2“shut”表“合”有待商榷。当诗人移步时,身边的白云变化的节奏是柔缓的,而这种柔缓的变化正好能显示出“幻”的本质,而节奏较快的“shut”很难译出此处的真味。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强调了“变”和“殊”,写云雾消散后终南山景依然变幻莫测。译文1省去了“变”,仅保留了“殊”,减损了变幻莫测的意境。译文2用动词“vary”和“differ”把两个意象巧妙地表现出来,符合原诗的神与意,与原诗的禅境比较接近。
  
  四 重组动静,显静美之灵动
  
  王维是善用以动显静法的大师,他最擅长在山水田园诗中展示以静为主、动静交错的“幽深静谧”之美,反映出诗人心灵的空阔若谷、张驰有序。
  《鸟鸣涧》历来被认为是王维诗作中以动衬静的典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该诗的精妙之处即在于通过动静对比衬托的手法着意刻画花落、月出、鸟鸣等一些春夜短暂而细微的动态,以此烘托春山的空寂和心灵的闲静。
  译文1:Sweet laurel blooms fall unenjoyed;//Vague hills dissolve into night void.//The moonrise startles birds to sing;//Their twitters fill the dale spring.
  (许渊冲)
  译文2: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The 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 empty.//The moon' 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孙大雨)
  从对首句的翻译来看,译文1较为灵活,特别是将原诗静态的“春山空”转译为“dissolve into night void”这一动态意境,引人联想,巧妙传神。但对“人闲桂花落”的处理尚待改进。译文中省去了“人闲”这一主旨意象,而将意境重点转为刻画孤寂谢落、无人欣赏的桂花,显然译文因韵损意,有违原诗的意境核心,无法使读者将春桂之花的纷落与溶在春夜中主体人物的闲静联系到一起。译文2首句忽略了诗中的重要意象,对部分诗句理解有误,因而明显偏离了原文的意境,实不足取。
  两译文对末句“惊”、“鸣”动态意象的处理存在分歧。对于“惊”字,两译文均观照了其表层意义的再现,选用了表示惊吓、恐惧之意的词“startle”和“frighten”。然而无论从常理还是从全诗的意境考虑,两词都有待斟酌。就常理而言,皎洁的月光柔和恬静似乎不至于使鸟儿惊恐害怕。就诗境而言,这里“惊”的情味与其说是惊吓,不如说是“唤起”之意,是一种由于对月出感到新鲜而产生的一种不经意微诧却欣然的状态。因而笔者认为这里用“arouse ”似乎更为妥帖。
  “时鸣”一词的译文也是大异其趣。译文1用名词“twitters”表示鸟啁啾之声,传神地表达了鸟的鸣叫特点。但短语“fill the dale spring”不能传达偶尔一两声鸟鸣后留下长时间的寂静之意,相反,读者会通过译文误以为鸟鸣不断,响彻山谷,这显然不符合原诗静谧的气氛。译文2选用“To cry now and then”与前行诗中的“frighten”相照应,表示吓得鸟儿大叫,有悖于整首诗的意境。
  
  五 结论
  
  翻译的最高境界当以“神似”为目标。在翻译王维山水田园诗作时,译者要把再现其诗作之神的“空灵静寂”之境作为首要任务。为此,译者需反复揣摩、深入挖掘诗作中所蕴含的禅机意理,斟字酌词,切思巧译,综合观照,通过多种翻译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再现王维诗的空寂之美,从而使译文达到与原作貌合而神不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杨宪益、戴乃迭:《唐诗:汉英对照》,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延深、魏博思:《唐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
   [4] 许渊冲:《新编千家诗》,中华书局,2000年版。
  
   作者简介:李学欣,女,1975—,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典籍英译,工作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盛唐时期的江西籍诗人綦毋潜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细致描述,认为綦毋潜的诗歌善于题咏寺庙道观,在山林景致之中传递隐逸情趣;赠答诗作中亦常借山水景物抒发隐士情怀。整体诗风清幽峻秀,与王维诗风相类。  关键词:綦毋潜 隐逸情趣 清幽峻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江西曾在两宋时期占据了重要位置,诗词文大家辈出。清李《南园答问》就说:“盖西江文事,若晋之霸业,
期刊
摘要修辞是一种富于时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得好,可以使创作妙笔生花,寓意深刻。鲁迅先生是修辞艺术运用的大师,他的一篇篇脍炙人口、震撼心灵的作品,在变异修辞及句式修辞等方面的运用,可谓是精于雕琢、工于精选。  关键词:鲁迅 作品语言 变异修辞 句式修辞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修辞可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种。所谓积极修辞,就是指修饰语言,即采用各种修辞格修饰、润色语言,使其
期刊
摘要《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在于忧生之嗟、别离之苦和知音难遇;《古诗十九首》的潜台词,在于高洁之志和理想人格的执着与坚守;《古诗十九首》的美,在于清与丽。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清 丽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最早的五言之作,挚虞和刘勰都认为是肇于《诗三百》中的《召南·行露》。关于后世的首唱之功,任则在其《文章缘起》中归之于李陵、苏武。而对于这种说法,刘勰并不太认同
期刊
摘要南唐后主李煜以一颗赤子之心在作品中尽情挥写其不平常的人生经历。尽管李煜的词一向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无论是前期对豪奢婉丽的宫廷生活的描绘,还是后期沦为阶下囚之后的抒情言志,都守一“真”字,这是其前后期词作的共有的特征。李煜性情摇荡抒写的作品跨越时空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心灵震颤。  关键词:李煜 率性 真情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词学大师叶嘉莹先生认为,诗词是作者内心兴
期刊
摘要王质的《林泉结契》是一组极有特点的诗歌,一方面,该组诗歌的小序具有“自注”的特点,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学识;另一方面,诗人采用“奇趣”的形式,托物言志,将自己的闲情逸致与潇洒的情怀呈现出来。  关键词:王质 知识性 奇趣 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南宋兴国军(今属湖北阳新)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他性格耿直,
期刊
摘要本文从衍生机制、形式特点、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对“范跑跑”及其泛化格式“中心人物/事件+单音节语素重叠”进行描写和解释。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框架理论、模因理论来解释这种新三字格现象。这种形式特点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尤其值得关注。   关键词:三字格 衍生机制 形式特点 社会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只顾自己逃命
期刊
摘要对于私心杂念,文人知识分子一向主张通过心性的修炼,摆脱私欲的限制。那么,如何才能让普通百姓也明白这个道理呢?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画壁》一文中用一则生动的故事将“幻由人生”这一道理很好地诠释出来。在蒲氏看来,幻景不过是人的内心欲求在作祟。有了欲求人才会黑白颠倒,认假作真,生出怖境。所以,我们应该除妄去念,心无挂碍。  关键词:幻景 欲求 怖境 除妄去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20世纪20 年代初,梁启超开始整理和研究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和古代佛经文化史,就我国佛经翻译做了深入的探索。他划分并论述了佛经翻译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翻译文体,总结了古代佛经翻译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直译和意译的交替,论述了佛学与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 佛经 翻译 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0世纪20 年代初,梁
期刊
摘要诸葛亮与庞统是《三国演义》中被赋予神化色彩的两个人物形象,两人都在未出仕之前就扬名天下,又先后成为刘备的得力谋士,并都为蜀汉政权建立了盖世奇功。本文将从两人的友情、性格、才智、相貌等方面,对“凤雏”与“卧龙”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诸葛亮 庞统 谋士 多方面 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清人毛宗岗曰:  “古历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者,以古今如此之聚未有盛于三国者
期刊
摘要唐代诗人崔颢的存世作品不多,但是他的《黄鹤楼》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程抱一,法兰西学院唯一的华人院士,他对唐诗的法语翻译形神兼备。本文具体评析他对《黄鹤楼》的法语翻译,以及他从中法不同的文化视角,对《黄鹤楼》的评析。  关键词:黄鹤楼 三美论 中国诗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英国翻译理论家哈特姆与梅森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译者站在这个动态过程的中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