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是唯一的主题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uu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广场上举行,77名中学生齐声诵读了国家公祭《和平宣言》,发出了南京对和平的呼唤;十二年前,在同样的地点,第一篇《和平宣言》被诵咏。它们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南京作家冯亦同。
  深秋的一个下午,我来到南京玄武湖边城墙下的一个小区,找到冯亦同先生的家,听他讲述《和平宣言》的故事。
  六次创作《和平宣言》
  在战争问题上,日本右翼历来坚持顽固的立场,否定历史、抹煞事实。进入新世纪,日本二战军人东史郎被起诉一案备受关注。东史郎将自己在侵华期间的日记整理成《东史郎日记》出版,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并无情地揭露了日军当年的残暴行径,激怒了日本右翼。随之而来的“东史郎败诉”的消息激起南京人民义愤,2002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提议南京应以城市的名义发表和平宣言,向世界发出南京的声音。
  以城市的名义发表和平宣言并不少见,日本作为战争的非正义方,它的广岛和长崎作为原子弹爆炸受害城市,常年发出和平宣言。
  朱成山的提议很快付诸实际,当时冯亦同作为几位起草者之一写出文稿,被主管单位采纳。他曾经参与大型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的筹备工作,《和平颂》的文字创意和曲目介绍的解说词都出自其手,为此他以饱满的情绪写下的《和平宣言》一下被选中,南京的第一篇《和平宣言》就此诞生。
  从2002年开始,冯亦同先后五次应邀执笔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际和平集会撰写《和平宣言》,加上国家公祭《和平宣言》,他一共撰写了六篇《和平宣言》。
  为公祭日撰写诗经体《和平宣言》
  2014年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和平宣言》由77名青少年诵读,77名青少年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当这77个尚显幼嫩的童声吟诵时,第一句话就是:“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这是冯亦同对这座古城的恋恋情怀,“我要让世人都看到古都南京的美,也看到这份美是如何被践踏、毁灭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自2002年第一次撰写《和平宣言》之后,连续五年间的《和平宣言》,都由冯亦同以政论体来撰写;反而是在年逾古稀之年,他回到中国诗人最初的热爱,选择中国最古老的诗体、四言二节拍的诗经体来展现当代中国人对和平的呼唤。
  从五次撰写“政论体”《和平宣言》到为首个国家公祭日撰写“诗经体”《和平宣言》,冯老说,尽管每次撰写都力求情理交融,但毫无疑问这次创作的挑战更大。怀着对南京深深的热爱和对国家立法举办公祭日的敬重,他初稿写了400字,把秦淮风光、宝船遗址、天下文枢等有关南京的美好景物都写了进去,其后四易其稿,最终凝炼成240字。包括咏城史、大屠杀灾难的描绘、对日本右翼的反驳和对和平的表述。
  选择诗经体,冯亦同更多的是出于对整个国家公祭的考虑,“这是一次国家层面的公祭,以举国之礼来祭奠亡者,这样郑重的场面只有古诗经体才能显出其端庄、其郑重。”冯亦同解释,以四字一句,两句一节,采用韵文体,句句押韵,朗朗上口,由多人吟诵,格外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国家之礼仪。
  “中国人讲究道与德,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这是中国先贤的智慧,中国人历来是热爱和平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两句来自《礼记》,“大德曰生”取自《周易》,冯亦同以这两句经典名句为主题,在《和平宣言》中写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十六字。“和气致祥四个字是我创作衍生的,这个意思非常明了,以和为贵,只有和平才能带来祥和与幸福,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冯老解释说,《和平宣言》要表达的就是为全人类祈福,远离战争,珍重生命。
  74岁的冯亦同在南京求学、工作、生活几十年,南京已是他的第二故乡和心灵家园,南京山水城林的自然风貌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都是他创作的源泉。“我是一位在南京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我的职业一开始是从事语文教学,后来进行文学写作和文学组织工作。南京是文化古都,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座城市让我们穷尽一生都读不完,我们所有人都在读,整个世界都在读。”
  “作为一个文人,我们如果能为这个城市服务,哪怕留下一个字,我想都是我们终生的荣耀。我以中华民族最为古老而美好的诗歌题材,以中华先贤流传千年的遗训来撰写首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和平宣言》,就是想表达中国民众对战争的痛恶,对亡者的哀痛和对和平的期待,作为一位诗人,这是我莫大的荣幸。”
  “如果说一年中可以有一天给予一个城市,我要说:12月13日属于南京!我们要把这个日子高高的举起,30万人生命啊,因为这30万人的生命,南京才长出了市树的挺拔和市花的坚贞!”
  父母给他留下私人记忆
  上世纪三十年代冯亦同的父母都在南京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在南京大屠杀开始之前回到了老家扬州市宝应县农村,他们都是幸存者。   父亲冯立生是上海交大的毕业生,母亲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学生,他们都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夫妇俩在抗战爆发后,拒绝汪伪政权邀他们回南京编教材的拉拢利诱,宁可在乡间挨饿受穷。
  回乡后应家乡失学青年之请,冯立生先生以一人之力在水乡柳堡办起了“冯氏补习团”,学生来自四乡八镇,从开始的十几位,到后来近百名。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教出来的学生不乏考入西南联大、北方交大者。
  1940年新四军到苏北(中)农村开辟新的根据地,冯立生成了新四军统战的对象。1941年,冯立生参加了苏北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妻子则在苏北行署从事儿童教育,两人成为家乡根据地人民教育的开创者。在宝应县两次解放后,冯立生两度出任宝应县中学校长。
  而冯亦同的中学时光,是在扬州中学度过的。他回想,当时语文课程改为“文学”和“汉语”两门。其中,“文学”这门课,就是从遥远的《诗经》讲起,由此奠定了他对于文学的热爱,他也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这样的成长历程,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得冯亦同对和平与战争有了深刻的认识。74岁的冯亦同老人感慨,从私人记忆到国家记忆,2014年的首个国家公祭《和平宣言》可以说是自己创作生涯中一个难得的纪念,“从个人层面说,对我已故的父母也算是有了一份交代,我已经把他们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眷恋、一生的期盼与祝福,都带进了这篇和平宣言,带给了更多的人们。”
  愿和平之花永远开放
  冯亦同非常“时髦”,他不仅用电脑进行创作,还坚持他的博客更新。他用一张站在二月兰前的照片做博客头像,并向我讲述了中日“和平之花”的故事。
  紫金草原生长于南京紫金山下,南京人习惯称之为“二月兰”。1939年春天,曾经在战前到过南京的日军军医山口诚太郎随侵华日军再次来到南京城。他发现南京以往的繁华已被战火摧毁,到处是废墟和白骨,还有坍塌的城墙,看到的一切让他惊诧和不安。不久他就被遣回日本。回国前他在南京紫金山下采集了一些种子,那是一种在战争废墟上倔强盛开的紫色野花。
  1940年春天,山口家的院子里开满紫色小花。山口没敢将他在南京看到的一切对人提起,只写了一篇短文连同他带回来的种子一起分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短文是这样写的:这是我从中国大陆带回来的,我给它取名叫紫金草,如果你喜欢的话,就撒在你的庭院里吧……
  此后20多年,为了让紫金草在日本更多地方生长,山口每年都将采集的种子装满麻袋,乘上火车,一路抛出火车窗外……
  如今,紫金花已开遍日本各地,被视为“和平之花”。
  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女教师大门高子和作曲家大西进以此故事为背景,创作合唱组曲《紫金草的故事》,成立“紫金草合唱团”,合唱团以“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为团训。才几年时间,“紫金草,和平之花”的歌声就飞遍了东京、福冈、大阪、奈良等许多地方,听众反响强烈。
  冯亦同与大门高子女士有过交流,大门高子曾在2006年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和平论坛上说:“像呵护花儿(紫金草)一样,去维护世界和平。”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冯亦同明白紫金草已经扎根在渴望和平的大门高子心里。
  今天,安倍之流仍美化侵略行径、否认南京大屠杀,但不少有良知的日本人铭记那场灾难,并以不同方式进行忏悔赎罪。冯亦同坚信右翼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日本人是和我们一样爱好和平的:“南京是博爱之都,实际上也是深受战争之苦。和平是一个社会的概念,其实也是一门学问。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爱好和平的,包括日本人也是。归根到底人民之间的友谊是真正的正能量,任何的偏见、顽固的立场,毕竟还是极少数。它不能长久,不能成立。我们要警惕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种子,在和平时期,希望这不要成为他们的劣根性,互相之间应该架起友谊的桥梁,这对两国人民、对世界人民都有好处。”
  冯亦同是在2014年国庆节前接到写作任务的,在国庆节期间,他两次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两天,他看到广场上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地来到这里,缅怀30万遇难同胞。这个场景让冯亦同感到非常震撼,他觉得,这些参观者本身,就是一篇“万言书”,他们每个人都是《和平宣言》中的一个字,如果要凝聚起来,那就是“爱”:爱南京、爱中国、爱世界、爱和平。
  (责任编辑 刘顺发)
其他文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合作编写的《新四军对日作战研究》一书问世了。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大量已有资料为依据,汲取学术界的前沿成果,精心编撰而成,是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新四军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近几年来研究新四军的新硕果。  填补了新四军对日作战专题研究的空白  关于新四军的历史、人物传记、具体战役、战斗
期刊
如何才能发展富有警营特点的先进文化?8670部队党委根据青年官兵切身实际,将提高大家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为此,他们引导官兵广泛深入开展了读书成才活动。  目前,部队基层连队图书总数已达15万余册,每个建制连队图书室都拥有3000册以上的存书,每年坚持订阅《人民武警报》《中国武警》《解放军报》《法制日报》等军内外大报名刊40多种和战士家乡报刊20余种。  在此基础上,他们组织官兵接受网
期刊
武警8670部队是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劲旅,它的前身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  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徐(州)海(州)蚌(埠)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成了许多抗日游击队。他们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主动地打击日寇,铲除汉奸,深受人民爱戴,迅速成长壮大,逐步汇聚成三支千人以上的队伍:即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的主力和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十一团。  朱湖整编
期刊
周日在街上闲逛,但心中还是放不下旧书摊,走着走着又来到了它的跟前。书摊上多是些教辅类的学生读物或励志读物,但我还是有所得,用5元买下一本《新四军战歌》。  这本《新四军战歌》并不是由专业的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甚至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书长18cm,高20.5cm,封面由孟光、丁荣魁设计,通版红色,上部居中手写体“新四军战歌”五白字,中下印新四军蓝天白日“N4A”军徽,与通版红色组合,整个封面昭示“国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部队先后担负了浙南剿匪、保卫海防、抗美援朝、国防施工、抢险救灾、赴滇轮战、自卫反击作战等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组建侦察大队保卫边疆作战。  1996年10月1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这个部队由步兵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机动师,部队建设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转隶武警以来,8670部队作为驻守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唯一的机动师,先后担
期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不久,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序幕。1945年8月3日,毛泽东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强调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必须有充分准备,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随后,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韦国清率九旅北上鲁南,配合兄弟部队执行阻止国民党军队沿津浦路北犯的任务。韦国清和九旅的首长率全体指战员上书陈毅军长,表示:“在首长指挥下,我们将不顾一切困
期刊
2010年陆海忠同志从海门市人大副主任位置退休后,由海门市委安排他负责市老促会工作,任理事长。陆海忠自2011年到任至今已五年有余,他时时心系老区贫困群众,处处为弱势群体办事,殚精竭虑,抓好精准扶贫,把余热献给海门老区贫困群众,取得了显著的扶贫开发效益,受惠贫困群众拍手称赞,省市领导多次表彰。  精准扶贫硕果累累  陆海忠在担任老促会领导后,紧紧抓住精准扶贫,以筹募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基础,以抓住扶贫
期刊
血性,是军人性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武装集团战斗力的精神利剑。所谓血性,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临危不惧的虎胆,敢作敢为的担当;不畏强敌的“豪气”,敢于亮剑的勇气,不怕刺刀见红的“杀气”。血性重于实力,是世界许多知名政治家、军事家的共识。毛泽东评价“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期刊
城市:上海、合肥  时间:2014年9月30日、12月22日  寻访:新四军老战士吕其明、吕晓晴  吕晓晴和吕其明,是姐弟俩。  他们的父亲叫吕惠生。2007年,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印的《铁的新四军》纪念图集里,收录了吕惠生与“惠生堤”的故事。  吕惠生是新四军皖中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员、皖中行政公署主任。“惠生堤”是指黄丝滩大堤水利工程。这个堤位于长江北岸,在安徽的无为县境内。民国初
期刊
熟悉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党委书记詹力的人都觉得,詹力人如其名,对中分村美丽乡村建设堪称“给力”。  孙村镇的中分村三面环山,是繁昌保卫战发生地。抗战期间,谭震林将军所率领的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驻扎在此,红色故事印在这个村的每个角落,妇孺皆知。但中分村一度面临村容村貌脏乱差的尴尬。2013年年初,詹力主持镇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抓住国家和省市建设美丽乡村的机遇,对中分村进行村容村貌综合治理,修复破败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