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语境下的加拿大对华反应与外交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在中国崛起语境下,有着多元文化传统的加拿大的对华反应及其对中加关系的影响。中加两国在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但在新形势下也曾一度出现了不和谐甚至是冲突和隔阂,毕竟两国关系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加拿大国内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形成几种不同的反应,其中理性派逐渐占据了上风,也预示着中加关系的良性发展态势。
  [关键词]中国崛起,加拿大对华反应,国际语境,理性派
  [中图分类号]K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2-0087-05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在中国崛起语境下,中加关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着多元文化传统的加拿大,是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呢?哪种观点占据了主流,其原因何在?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崛起语境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曼林诺斯基(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指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本文中提到的语境并非语言学意义上的,而是代指中国崛起话语影响下的国际政治环境。
  
  1 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崛起”命题
  中国崛起,本身就暗含了一个判断和命题:中国已处于与以往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而支撑这一命题的,首先是一些统计数字,尤其是经济增长方面的统计数字,比如国民生产总值相对以往的增长幅度、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排位的变化、中国公民人均收入在近年来的提高,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国际机构曾有过报告,說中国经济规模实际上远远超过世界的想象,已居于世界前三名之列。中国已经该列入发达国家行列而不再是欠发达国家。而2003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场”的声浪一直都没有停息。这些统计和声音大部分来自中国之外,不能不说有夸大的成分,但它也充分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纷纷对中国转换了眼光,认为现在中国GDP已经不可小视,而且发展势头仍然强劲。
  此外,有国外学者认为,中国通过利用其低廉的劳动成本和高科技的引进,不仅使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不断扩大,也必然会造成中国贸易顺差不断加大,从而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不平衡加剧,造成西方国家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损害了他们的工业基础。
  
  2 美国因素
  在解释语境中,离不开美国这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在国际政治语境中,美国拥有的强势话语权无容质疑。另外,一方面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中,美国拥有的软实力、硬实力都无可替代,对国际关系、包括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更何况加拿大地处北美,其邻居美国对它的冲击作用更不容忽视。
  中国崛起一直是美国朝野讨论的热门话题。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认为:海外的华人经济圈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势力,如果把海外华人看成是一个整体,其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中情局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中国的GDP在2005年将赶上英国,2009年赶上德国,2017年赶上日本,2042年赶上美国。连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使中国成为一个区域性,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如果这一发展势头继续保持下去,中国将在2010年以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美国对华疑虑渐深,对华提防意图日渐明显,它唯恐中国发展壮大后,威胁到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维持其“第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一方面重弹“中国威胁论”,企图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孤立中国;另一方面则想方设法图谋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
  
  3 中国的和平崛起论
  1997年,江泽民在温哥华曾就亚太经合组织、中加关系、中国的发展等发表重要讲话,称加拿大是亚太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中国人民在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2005年9月8日,胡锦涛访加时在加拿大总督欢迎仪式上致辞中强调,中加两国作为太平洋沿岸的、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责任,中加关系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展中加关系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意愿。
  随着“崛起”,中国在宣传方面具备了更多的理性务实主义色彩,增加了经济、体育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报道,淡化军事、政治方面的宣传,让世人了解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永不称霸、追求大同世界理想的国家。从而化解“中国威胁论”,消除世人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二、加拿大各派对待中国崛起的反应
  
  在上述中国崛起语境下,加拿大国内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形成几种不同的反应:
  
  1 亲美派
  2005年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力报告》大肆渲染中国军事威胁,将大中东与中国崛起列为其关注的两大重点。美国针对中国政府出台《反分裂法》与台湾在野党交流加深并提升美日同盟,极力拉拢印度,欲以美日印三边合作制衡中国。此外,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极力推行“民主改造”,对国的政治制度一再说三道四。并且,对于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投资计划,美国也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理由加以扼杀。此外,在台独、藏独等问题上美中分歧明显。
  加拿大易受美国影响的新闻界也对此作了大量报导,对中国采取了敌视态度。保守党的亲美立场众人皆知,早在哈珀竞选总理期间,自由党就打出“哈珀上台,布什笑了”的宣传标语。哈珀上台后,随即提出与美国全面加强合作。“亲美冷中”是加拿大政府外交政策由原来比较积极的多边主义转向“边缘依赖”的明显体现,这一方面是加拿大保守国际政治理论的历史传承,另一方面也出于哈珀政府现实的外交需要,十几年来第一次执政的保守党政权,希望借助美国的策应稳住宝座。这种关系使得加拿大说了很多美国现在“不方便”对中国说的话,做了很多替美国向中国施压的事。
  面对中国公司在石油、矿产及其他一些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加拿大一些经济或政治利益集团坐不住了。他们加大了反华宣传力度,除了继续鼓噪传统的经济、军事方面的中国威胁论外,新的招数就是开始无中生有或者捕风捉影地编造“中国间谍论”,给中国正常的对外经贸活动扣上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政治帽子,制造种种壁垒或障碍。2005年6月17日,加拿大反对党副主席、议员彼得·麦凯在加众议院声称,有报告显示中国间谍在加拿大频频活动,要求政府予以打击。他耸人听闻地污蔑说:“中国对占有加拿大自然资源和控制加拿大国民经济有着巨大兴趣,而由于经济间谍活动加拿大正蒙受着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2 亲中派
  这一派的核心思想即认同中国和平崛起论,提出中加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并致力于中加文化交流以消除分歧与隔阂并促进理解。部分加拿大政要和商界人士表达与美截然不同的亲中立场。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吉姆·彼德森率领的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的上海、北京,加拿大驻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香港的5个使领馆也开展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扩大在研究、发展和培训方面的合作。他们希望这种合作在私营和公共部门之间双向进行,加拿大也可以向中国学习许多东西。
  2005年,加拿大总理马丁访华期间,加拿大驻华大使柯杰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针对记者提出的“加拿大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的问题,柯杰回答,加拿大坚决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很高兴看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拿大认可中国对全球制度做出了受人欢迎的贡献。
  2006年9月28日,加前总理克雷蒂安、外长麦凯、议会秘书奥布莱和加政界及工商界精英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招待会。麦凯外长从加强加拿大自身特色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尽可能从各方面摆脱尾随美国的印象,突出加拿大的大国独立地位。这一派尤其反感美国针对中国的有关威胁论的危言耸听的负面报道,认为这种别有用心的做法,未必不会给加拿大带来负面影响,即美国的攻击性愈强,就会更加无视加拿大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在加拿大外交方面,独立加拿大的外交角色应得到进一步强化,不值得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大呼小叫。而一味追随美国而不顾自身的意志和实际,那样不仅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继续弱化,也会令中国失去对加拿大大国地位的认可和重视。
  2006年尽管加拿大频频对华吹出冷风,但从10月1日开始,加拿大电视台的《发现》频道连续数天播放总长度达10多个小时的系列片——《一览中国》。该频道的总经理表示,他们为这部片子耗時20个月,前往50多个地点进行拍摄。在了解中国的同时,也有不少加拿大人不满政府的做法。加拿大反对党、商界和侨界曾多次批评哈珀政府忽视对华关系,破坏历届政府作出的努力。
  
  3 随风倒派
  2004年12月29日加拿大总理马丁访问中国前夕,加拿大右翼大报《国家邮报》就报道称,中国情报机构早就有计划地将目光瞄准了加拿大科技部门,利用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窃取加拿大科技情报用于军事用途,并借此提高中国的全球经济竞争力。第二天,反对派议员杰森·肯尼斯就要求加拿大总理马丁停止对中国每年度5400万美元的援助,敦促其访华时要向中国提出,要求中国立刻停止在加拿大的所有“政治经济间谍活动”。
  2006年年初,加拿大保守党击败执政13年的自由党,组建了以总理哈珀为首的新政府。新政府上台以来,一直走势良好的中加关系出现了一些“弦外之音”。加拿大外长麦凯在电视上公开指责中国在工业和科技方面有“偷盗行为”,很快加各大媒体的头条也刊登了《加拿大担心中国剽窃商业情报》、《中国有1000名商业间谍潜伏在加拿大》的文章……为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否认了加方的指责;7月,加拿大国会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给达赖喇嘛颁发了“荣誉国民”称号;9月初,达赖不仅在加拿大接受了该称号,还在当地大学发表演讲;9月底,外长麦凯再度用“人权问题”在加议会外交委员会上指责中国,称“如果把中国的制度说成是民主制度的话,我们对中国的制度也有点担心”。
  这一派主张不坚定,形势稍有变动就会游离不定。既不想得罪美国和日本,担心那样会减少与美日的贸易机会,但同时也不愿放弃中国这个富有潜力的大市场。他们举棋不定,瞻前顾后,随时瞩目主流评论,哪一种影响力大就见风使舵倒向哪方。他们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不明朗表态,对美国提出的中国崛起威胁论调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当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中需要获得加拿大支持的时刻他们又犹豫不决,不能给中国以有力的支持。一旦国内亲美国派占据主流声势,这一派即为之摇旗呐喊;当亲中派强调加强中加文化交流、中加贸易关系会为加拿大带来巨大利益时,这一派又乐于对中国尽释前嫌。凡此种种,他们的态度是左右摆动,飘忽不定。
  
  4 理性派
  针对当前加拿大国内一度出现的“中国间谍论”负面报道,加拿大国内在对华关系上发生了种种微妙的变化,加拿大一些立场客观的主流媒体,以及许多政商界高层就呼吁客观应对中加两国的关系发展: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和两国长远的友好关系,应该继续保持对华正面积极的态度。主张加拿大应该欢迎中国的崛起,以顺利搭乘中国的经济快车,来促进加拿大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一派比较客观理性地对待现实。他们回顾历史分析中加关系的要害,并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他们充分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加两国的建交就是克服重重障碍后取得的结果,双方建交之初呈现了友好往来的开端。应不忘特鲁多总理为推动中加建交所作的贡献以及中加经贸、文化、政治和外交的往来给双方带来利益的事实,双赢的局面是富有生存智慧的加拿大应作出的理性选择。他们强调,加拿大视野应放宽,眼光要放远。从世界和时代的现状出发,既不漠视中国的崛起,也不能过度渲染、言过其实,应该客观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适度地调整对华政策,寻求每一个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在加拿大国际影响力下降的事实面前,对中国的崛起持一种狭隘的立场是不可取的,而应高姿态地接受现实。他们主张维护加拿大既得利益,同时构筑加拿大大国威信,从而在经济发展中提高加拿大的国际地位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他们确信,只有这种双赢,才能带给加拿大实效成果。
  马丁的中国崛起机会论在加拿大获得积极响应。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戈登·坎贝尔称,该省要加大力度推动“太平洋门户策略”,并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协作关系,以十年时间全面建设双方长远关系。他建议设立“区域性城市网络”,将加拿大的十个城镇与中国的城市结盟,以便深化双方的合作关系。
  在前加拿大总理夏巴执政期间,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陷入了冰冻期。夏巴政府的一些成员私下里曾抱怨外交部对中国的态度过于温和。夏巴公开抱怨加拿大的外交官有时没有忠实地执行政府的政策。而外交部却是理性派占据上风,政府与其外交部之间存在着分歧。据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加拿大的外交官们对中国的看法要比总理斯蒂芬·夏巴及其政府的部长们温和一些。由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起草的报告,在许多方面赞扬了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取得的进展,尽管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报告建议要以更加细致和谨慎的心态来看待中国,而不是采取刻薄的批判态度。
  2008年初,一向强硬的现任加拿大总理哈珀发出了改变对华政策信号,他在演讲中异乎寻常地宣称加拿大支持“一个中国政策”。这意味着以现任总理为首的亲美派开始向理性派的过渡,并暗示保守党政府对中国的措辞发生了微妙而意味深长的 转变,暗示加拿大支持中国政府对台湾和西藏的合法主权要求,从而打破了自哈珀同意会晤达赖后出现的加中外交关系上的僵局。
  
  三、加拿大对华理性派占据上风的原因
  
  时间验证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拿大对华关系中的理性派逐渐占据上风。原因如下:
  
  1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并行不悖地发展势头和强劲的国际形势强化了世界各国的理性生存理念。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更加懂得在国际舞台上审时度势,尽量避免树敌,应加强均衡状态下的大国合作。
  中国经济崛起的辐射力影响到北美的对外贸易发展,加拿大总理马丁提出的“太平洋门户构想”,计划把加拿大的西太平洋沿岸建成面向亚洲的贸易投资基地和交通运输枢纽;他在接待胡锦涛访问期间,与中国签订了包括民航运输、核能开发等七项合作协定。
  
  2 加拿大有多元文化观的传统,作为移民国家,相比美国而言,对异族文化的态度是兼容并蓄。象征古老美洲文化的印第安图腾柱、凝聚东方风韵的唐人街牌楼和代表现代文明的大厦相互辉映,多元文化和谐共处,这种传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淡化异己的情绪。
  经过近三十年开放的移民政策,加拿大在欧洲白人以外,已接纳了大量的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不管多元文化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其海纳百川的精神必然要反映在加拿大的外交政策上。外交政策的大方向与原则其实很单纯,即必须善用加拿大人民所尊崇的主流价值观,避开无力并无法做到的高调。加拿大可以运用的主流价值,多元文化的融洽与容忍度,真心爱好和平的柔性资产,对全世界展现其以非暴力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精神。
  
  3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更加推崇和平手段为基础的外交策略,扮演的是国际仲裁者的柔性角色,积极介入协助化解国际争端,避免树敌。支撑着这种外交主轴力量的不是强大而具杀伤攻击性的军队,而是适度保护国家安全的防卫力量,而且可以在国际间扮演短期维持秩序与治安的警察角色。加拿大也可以通过接受国际留学生,以及学术、文化交流的强化,加上有效而人道的援外计划,来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并尊重加拿大的价值与文化观。
  
  4 美国的单边主义咄咄逼人,日本的军国主义有所抬头,欧盟一体化不断扩大和深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加拿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采取内敛的姿态,倡导多极力量的平衡作用,寻求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有效促进多边力量的平衡。
  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正在下降。过去,加拿大一直在扮演着沟通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角色,也是中国努力争取的国际友好力量。然而,时移势易,加拿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每况愈下,已经发挥不了平衡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力量的作用,中国不再需要依靠加拿大在国际社会上为其说项。中国对加拿大的所求已少于加拿大对中国的所求。
  
  5 近年来,亚太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加拿大对亚太合作十分重视,将1997年定为加拿大亚太年,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扩大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影响。加拿大需要从原来的重点发展美加以及加拿大与欧盟关系,进行适度地转移。尤其是,加拿大从亚太经合组织与东盟“10 3计划”的实施中,洞察到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加拿大自身也寄希望于国际经济组织并继续受益。因此,妥善、慎重处理好加中关系是近年来外交关系中的重中之重。
  理性派占据上风也从侧面预示了加拿大对华外交策略的恰当性,有利于中加关系沿着健康的方向稳定发展。
  首先,从经济效应来看,日益加强的经贸合作既是中加关系的推动力量,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加经贸合作发展势头强劲,合作领域已从单一的贸易发展为全方位、跨领域和多元化的合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可能的商机也在加国官员中形成“概念”。加拿大农业及农产品部中国事务官员利芭称,中国是加拿大第三大出口市场,其中农产品占年出口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中国对农产品及食物的需求仍在大幅度增长,预计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及农业食品进口国。加国的目标是,在2010年农产品及鱼类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三十亿加元,比目前增长一倍。
  第二,从政治效应来看,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8年3月12日,加拿大外长伯尼尔就加拿大亚太政策发表讲话时强调,加拿大政府重视发展加中关系,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反对台湾当局搞“入联公投”。中方对此表示赞赏。
  第三,从长远来看,中加关系健康发展并呈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双边高层往来频繁,地方上的民间交往广泛,各领域合作成果显著。双方坚信,不断深化和充实中加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双方致力于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毫无疑问,以双赢的国际理念,理性而客觀地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才是加拿大在国际交往中以及对华关系中符合加拿大长远利益的正确的态度。种种客观因素使加拿大确立了积极的对华政策,而保持这种政策,则需要加拿大政府在主观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简介]翟金秀,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在追寻“中国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科学把握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是每一个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历史学博士研究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本刊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优秀博士生论文的选择和刊用,这组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于文杰老师组织的博士生文章,敢于打破既定的历史叙述,从不同侧面对西方主要国家文化发展模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刘畅认为英国的政
AB团是Anti-Bolshevik的缩写,直译为反对布尔什维克,是段锡朋、郑异根据蒋介石、陈果夫指令,于1926年12月在江西南昌组建的反共团体,以破坏国共合作,排除江西中共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夺取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大权为目标。1927年初,AB团夺得江西省党部大权,并成立江西省政府。AB团分子先后破坏吉安、南昌、九江等地党部,又与军队勾结杀害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人陈赞贤。同年4月2日,中共与国
网络罪犯一旦进入了企业网络,就会通过持续的横向活动而锁定并接管服务器,以获取里面的重要数据。然而,有调查却显示,2/3的IT主管并不了解防漏洞利用技术,因而使企业处于数据外泄的风险之中。  网络威胁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和端点安全厂商Sophos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54%被调查企业受到过勒索攻击,受影响的企业平均损失约为13.3万美元,一半以上的威胁被交付于非恶意可执行文件。那么,企业该
随着数据库的发展和应用,作为新一代的分布式数据库,其架构与功能特性需要保证在与传统数据库全兼容的基础上,拥抱微服务与云计算框架。基于此,分布式数据库对于分布式交易与ACID必须保证与传统技术完全兼容。同时,在面向微服务应用开发与云计算基础架构时,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必须支持弹性扩张、资源隔离、多租户、可配置一致性、多模式(支持各类SQL协议)和集群内可配置容灾策略等一系列功能。  日前,在第十届中国
[摘要]1958年9月17日,戴高乐同时向艾森豪威尔和麦克米伦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建立世界性的美英法三国理事会。由于担心其他北约国家和亚非国家的不利反应,美国拒绝了法国的要求。此后,法国走上了独立防务的道路。  [关键词]戴商乐,艾森豪威尔,麦克米伦,北约,美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D81 K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57-07    1958
从台式机到移动设备再到更多应用,语音识别已经不再是满足小众需求的新鲜事物——而且还衍生出了一类新型的小工具。  过去三十年里,语音识别是这样的:您能够和自己的计算机交谈,通常使用头戴式麦克风,使用微软Windows中未公开的语音识别应用软件,或者Nuance通信公司“龙自然语言”版的应用软件。如果您发音很清晰,那么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单词,然后执行命令。  今天,改进很大的语音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没有人能知道一个月后会发生什么,更不要说半年到一年之后的事了。  年终岁末,又到“一年中预测的时候了”。没有人能够确切的知道一个月后会发生什么,更不要说六个月到一年以后。  但是,这阻止不了企业在应用等方面去尝试。取得领先并保持领先的方法是向前看,特别是网络安全方面。  这里列出了几十家厂商和分析师对2017年一些最有可能发生的猜测。当然,实际预测超過15个,而这些是我们最常听到的。  恶意软件攻
[摘要]1970年,苏联在古巴修建战略核潜艇基地,试图从战略上对美国进行更直接的威慑,再次在古巴引发了一场危机。基辛格为了减少危机公开可能引起的轰动效应,秘密与苏联进行交涉。最终,危机以美苏的相互妥协而结束。该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这次危机的经过,论述了危机的影响和冷战期间美苏关系对抗性的本质。  [关键词]核潜艇危机,基辛格,美国,苏联,古巴  [中图分类号]K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山鹿素行是17世纪时日本著名儒学者和兵学家。朱子学虽基本符合当时幕藩制度的需要,但也有引发体制批判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山鹿重新解释“理”的概念,批判朱子学,提出“古学”。他把认识天地大道的权力归于圣人,以限制普通人的自由思考;又自居为圣人道统的继承者,赋予自己解释圣人之道的特权。由此,山鹿获得了根据儒学重新解释日本传统兵学的思想依据,最终确立了独特的“山鹿流兵学”,成为幕藩制意识形态的思
1932年8、9月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罕见的丰收盛况,但是由于当时粮价下跌太多,农民增产却反而减收,粮食出卖的价格连成本都不够,形成了“丰收成灾”的奇怪现象。当时很多的文学作品都以描述农村经济的破产为主要内容,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秋收》(矛盾)、《丰收》(叶紫),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同一种社会现象,表现相同的主题”[1],从侧面表现出粮食跌价对农村经济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