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识字的实践体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jdhnaliuh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将“随文识字”的理念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看看通过我的实践,对学生理解记忆字词,帮助阅读是否起到帮助。教学的过程分为三大块:通过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导入课题;初读课文时,将字词与段落融合,相机理解,在朗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并布置作业。
  例1:
  1.听儿童歌曲《丑小鸭》,出示歌词“鸭子、天鹅”,指名朗读
  老师:观察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都是鸟字旁,都是家禽。
  2.这两个字都是今天的生字,书空生字。
  老师:课文中的这只鸭子长什么样子呢?
  3.出示句子:
  (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朗读体会
  4.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5.读了课题,你一定觉得很亲切!(指名介绍这个故事,了解安徒生)
  6.原来这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朗读体会
  利用歌曲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歌词擦亮学生观察的眼睛,利用含有词语的段落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生字词。让课文中生字的出现和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字就不是孤立的,汉字被置身于广阔的背景,放在文章的整体之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观。从另外的角度看,字、词、句、段、篇是相互联系的,符合课文教学的系统观和联系观。这样,学生对生字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记忆。
  例2: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
  (暖烘烘 卧 剩下 蛋壳 冻僵 幸亏 结冰 芦苇 篱笆)
  暖烘烘:观察偏旁,理解词语。太阳暖烘烘的。点明季节:夏天。
  冻僵:查字典,选择合适的解释理解词语。
  幸亏:换词理解。
  芦苇、篱笆:看图理解
  (欺负 讨厌 讥笑 追赶)
  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大约需要学习有十几个生字。教师很重视识字过程,一般的处理过程是,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生字。然后自学生字,再全班交流。但是生字教学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大部分生字是靠整体认读,如果非得要把生字嚼细,必然加重识字教学负担。其实也没有必要,识字不是靠一时集中的效率,是在不断反复认读中记忆和理解的,课文读多了,自然也就加深了生字的印象。比较好的做法是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这样做就优化了识字过程,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人教版的课文《丑小鸭》,就课文本身而言,是一篇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但也是许多孩子从小听到大的比较熟悉的还是有动画片版的老套的故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如何将课文上出新意,让学生感兴趣,是值得思考的。
  在构思教学流程时,我的初步构思是将字词的教学与初读课文相结合,相互借助,相互融合,为理解词语、体悟句子做铺垫。
  在设计导入课文环节时,将本课的两个生字提出来(鸭、鹅)读,找相似,借助生字导入课文中的两个句子的学习:(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学习字词时,我也考虑到将难理解的词语融入课文的学习。如:(欺负 讨厌 讥笑 追赶)四个和大家对丑小鸭态度的词语让学生回到文中,读读句子,体会理解,再读读词,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结语
  将孤零零的词语学习放在课文环境中,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将词语读好,借助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既有趣不枯燥,也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一举两得。
  严敏,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其他文献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含义,梳理并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上。学生视文言文为“洪水猛兽”,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苦不堪言。特别是课改以后课时的缩减,文言文基本上就是有“言”无“文”。文言文课基本上变成知识识记课。  可是为什么从初中开始课本就纳入文言文,我想其目的不是为了识记大量的文言词语,也不仅仅是文,明白一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的翻译文言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结合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导学案的使用,无疑能充分体现这三个基本理念。但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理念,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点,是我们语文老师在使用导学案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的。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语文教育的特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精灵多了。“画龙点睛”,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就会电闪雷鸣,乘云飞去。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教学一环抓得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未见其文,先闻其魂,猜测到课文的主题、结构、情感等等,可谓高屋建瓴,事半功倍。标题是进入课文殿堂的钥匙,是领悟文章的突破口,我们完全可以用标题
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感情朗读只是一种摆设,由于在朗读时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文本情感没有真正得到内化,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得到内化呢?  一、外显文本语言,以可感形象促发情感内化  1.心灵勾画,将文本语言外显为真实画面促发情感内化。  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若仅凭借音像片断的欣赏来激发情感进行感情朗读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
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根除那种“伪交际”、“伪口语”、“伪教学”的症状,把我们的口语教学转向真正的一种学生生活,让这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和孩子们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我前几天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细心观察春天到来时,你发现了什么?并说说有什么感受。这是我为了本单元的作文写“春”而布置的。我没有给孩子们透漏要写作文的事,我知道,一提起作文,孩子们不免有些不太喜欢,特别是
《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达到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几年的课堂教学谈一谈如何进行平等对话。  一.为他打开兴趣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通常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一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另一方面,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普遍对作文怀有畏惧的心理,许多家长孩子为此头疼,教师也是怨声满天。尤其是三年级作文刚入门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美味,如今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造成孩子消极作文的心理。如何让孩子轻松入门呢?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勇当伯乐,善于发现亮点  1.降低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精心预设,而动态生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动态性氛围,因而课前预设不管多充分,也难以估测到一些小插曲,小“意外”。对于这些预设之外的“意外”,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相机诱导,这就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机智。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让课堂绽放光彩,焕发生命活力,教师需要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动态生成。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抓住生成资源,如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