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生态化的三重境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ar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屉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生”指生物、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态”指生存的状态。生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策略,从结构上讲包括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但在众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人、活动、环境又是生态教育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复合的教育生态关系。因为人是教育生态中的主体,故而,只有深人研究认真分析人与环境之间、人与活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显示生态教育的个性特征,也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生活——搭建对话平台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讲好它,对学生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小说的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品含蓄深沉,重点多,难点多,妙处多、如何来教,是个难题。逐个讲,烦琐细碎,学生无趣味: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学生无所得。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该课文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分工合作,给别里科夫会诊,填写《病历表》然后交流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病历表》一出示,学生先是惊奇,然后便群情高涨,立即翻书阅读,有了疑难就相互讨论,几乎所有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老师只需起引导和总结作用,教学效果极佳。(别里科夫病历表如下)
  病历——
  姓名:别里科夫(俄)  性别:男  职业:教师  症状: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没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吧气、怕出乱子
  ●病例:晴天也要穿雨衣雨鞋,把自己的一切都要装在套子里……
  病因: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胆怯和憎恶显示,仇视新生事物。
  病源:沙皇专制制度;奴性心理。
  病害:辖制了别人,送了自己的命。
  ●诊治:变革社会,改造自我
  这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究竟成功在哪儿呢?最大的亮点还是生活化——此为语文教学生态化之第一重境界,也是最初始的境界。我们强凋大语文,强调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其实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病历的运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说话的平台——自由论坛。它让学生把课堂与生活直截了当地衔接起来,并一下子激活了学生课堂思考讨论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论证。语文课堂不再是“孤独的站台”,而是一扇窗,让我们欣赏到无限美好的生活;一座桥梁,让我们走向复杂多变的人生。此窗一开,一股清新的空气会扑面而来;此桥一连,语文教学的整个经络会迅速通畅。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设置病历表让学生会诊,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因为病历表中的问题,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都得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比如要析出病因,确实有些困难。这需要学生在统揽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时代及背景进行分析,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理性思考,这对个体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艰难的,但采取合作讨论的“会诊”式学习模式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了。如对小说中写到别里科夫的“恋爱”,说他是“昏了头”该怎么理解,有的学生从书上找到答案,说他是看到华连卡的美貌,她的不错的家产,以及“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热切的女人”等,当老师对此表示还不满足,提请各组进行会诊之后,学生们经过合作讨论后认识到,作者所以这样写意在告诉人们,作为套中人的别里科夫他本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对生活的渴望,进而分析到其所以如此猥琐不堪如此封闭守旧,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的黑暗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它将人的本性给扭曲了!他的婚恋最终以而且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作者的设置是何等的含蓄而巧妙!学生们由厌恶别里科夫到同情他憎恨腐朽不堪的沙皇统治,作品主题的把握于“会诊”中顺利到位,小说艺术的鉴赏也于“会诊”中实现了“软着陆”。这些如此复杂的关系,需经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方能理清。
  
  二生动——雪融化了是春天
  
  高三的语文教学庞杂而艰辛。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只两个字:“练”、“讲”。高中语文的教学到此仍走入“应试教育”死胡同,整个一片灰暗,毫无生机可言。学生提高的不是什么语文素养,而是靠死打硬拼“榨”出的可怜的分数,因此高中语文教改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高三,这一块不改对整个高中语文的教学都有牵制。怎么改,在目前高考政策不可能有大的改变的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阳光雨露。
  一个冬日的早晨,白雪皑皑,阳光普照。
  校园熟悉的小路,弯曲而悠长。
  踏着松软的积雪,吸着清鲜的空气,顿觉神情气爽。一首优美的校园歌曲——《脚印》,顿时在我的心海激荡:
  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铺盖着我的校园,漫步走在这小路上,脚印留下一串串  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铺盖着我的校园,漫步走在这小路上,脚印留下一串串
  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啊,有的浅,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留下脚印一串一串……
  哼着这美妙的弦律,伴着脚下“咯吱咯吱”的轻松节奏,一个灵感顿时在我脑海出现,何不与我疲拙不已的高三学子们一道同唱此歌同赏此曲?!
  “同学们,外面的景色怎样?”
  “美!”
  “江山如画”……
  “红妆索裹”……
  “粉妆玉砌”……
  “江山如此多娇”……
  “好一个银白的世界!”学子们一个个诗趣盎然,神采飞扬。
  “好!我们今天就和同学们轻松一下。抛却身上烦重的镣铐,走进这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们一起欣赏一支优美的曲子怎么样?”
  “好!”
  打开电脑里我的音乐盒,乐曲声悠然响起,同学们一个个脸色写满春光,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渐渐地都投入进去了。于是乎,高三年级的课堂里第一次传出歌声,渐趋嘹亮激昂,溢出窗外,飞出教学楼,碰着碎玉撞着乱琼,好爽,好爽!
  “很好!同学们唱得很好!”
  “老师唱得更好!”学子们完全忘记了作业考试的沉闷与烦躁。
  “谢谢大家!大家都唱得有滋有味!但个中滋味究竟如何还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同学们,大家觉得这首歌美在哪儿?”  教室里一下子寂静下来!几分钟过后就有学生站起:
  “语言美!开头的描写形象生动,简洁传神。‘飞’和‘铺’两字富有动感地写出了大雪纷飞、整个校园银妆素裹的意境。”
  “结构美!一开头生动形象的描写与后面诱发的哲理性思考,前后照 应,自然接榫天衣无缝。”
  “对了!前面写景是为后面的启发作铺垫的,这首歌意在告诉我们一条人生哲理。” (我适时地点拔提升)
  “内容美!由雪地上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脚印,巧妙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寥寥数语意味深长。”
  “意境美!洁自如雪的大地意为我们洁白无暇美妙无比的青春时代,这弯弯曲曲的脚印象征着我们前进道路上留下的足印。歌曲告诉我们要认真地把握自己,走好人生道路的每一步。”
  说得好!是啊,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处,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我被学生们精彩的发言感动了,禁不住想起这一句。)
  “节奏美!歌词简短有力,简洁朴实,节奏却非常明快。不仅唱起来爽口,读起来也感到轻松,快捷,富有音乐的美感。真个有在雪地上行走,漫步的那种的感觉。”
  我被学生们连珠炮似的发言怔住了!
  “音乐美:前半部分描摹雪景,轻松明快,用四二拍;后半部分曲声扬起,用四四拍,绵味悠长。整首歌张弛有度,顿挫抑扬,令人百唱不厌。”
  “很不简单,你很有音乐鉴赏力,(我一阵激动)我们应该为你鼓掌!为我们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鼓掌,愿我们同学们走好自己未来人生的每一步,愿歌声永远伴随我们左右。
  从生态教育的角度讲,个体对环境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对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而适应的过程,就是个体身心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雪融化了是春天,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最为生动的教学情境,触发了我这节课创作的灵感,引燃了我内心隐埋深久的火种,我终于上了一节让我感到满意的语文课,将高三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恬结合起来,把枯燥的高三教学与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培养结合起来,将在繁重课务重压下的高三学子们引进大自然美丽的怀抱。学子们青春的血脉得以奔腾,激情得以飞扬,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此为生态化的第二境界。
  三生成——向纵深进发
  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靠外部成长的条件,二是靠内部成长的需要。教师的使命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生成新能力,新思想,向纵深进发,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当今中国教育最最重大的使命。  上述第一个设计(别里科夫病历表)注意到学生思维训练的坡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症状到病因再到病原病害到最后的诊治办法,由表及理,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不断生成,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其间,有分析有综合,有创新有提高。有书上可以找到的(症状),有思考可以得来的(病因、病害),也有必须深挖才可以汲取到清泉的(病源)。而“诊治”这一环节则体现了《新课标》中“追求思维的创新”的理念,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语文教学中如何生成课堂生态语和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取得语文学习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狼与羊之间,一般的思维指向为“吃与被吃”。而目前唱红大江南北在青少年中影响甚广的一支歌却让狼“爱”上了羊:
  北风呼呼的刮
  雪花飘飘洒洒
  突然传来了一声枪响
  这匹狼他受了重伤
  但它侥幸逃脱了
  救它的是一只羊
  从此它们约定三生
  苦诉着衷肠
  狼说亲爱的
  谢谢你为我疗伤
  不管未来有多少的风雨
  我都为你去抗
  羊说不要客气
  谁让我爱上了你
  在你身边有多么的危险
  我都会陪伴你
  就这样它们快乐的流浪
  就这样它们为爱歌唱
  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
  谁让它们真爱了一场
  狼爱上羊啊并不荒唐
  它们说有爱就有方向
  狼爱上羊啊爱的风光
  它们穿破世俗的城墙
  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
  它们相互搀扶去远方
  这支歌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在思维上的突破与创新,其方法是逆向思维。作品采用以物喻人的写法,通过狼与羊之间的凄婉感伤的故事表现出爱的崇高与博大!创作者思维创新的火花穿破世俗的南墙,打破了常人的思维定势,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宋代学者戴复古曾经说过:“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写作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只要我们变换一下我们思维的角度,就能引导学生生成思想,有独到的发现。
  如这样一个作文题:  小明做完家庭作业,见上晚班的妈妈还没有回来,就从冰箱中拿出一个苹果,精心地为妈妈削好,刚削完最后一刀,门开了……
  要求:根据上面提供的意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发挥创新思维,写一篇作文。
  这个题目正常来讲学生一般会这么写:门开了,妈妈进来了……小明送上自己刚刚削好的苹果。题目多是“我给妈妈削苹果”之类,内容没有离开“我”和“妈妈”,立意也大都是孝心、母爱两个方面。这样写丝毫没有新意。
  显然,这些构思都停留在母子(母女)之爱上,作文的内容较为平庸,缺乏新意,不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
  换个角度怎样呢?门开了,假如进来的不是妈妈怎样?
  苹果1:门开了,进来的是楼下的女同学,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来向小明借一本书。小明趁机把自己家庭作业遇到的疑难问题向学习委员请教。学习委员耐心细致地向小明一一作了解释。消除了疑难问题之后的小明,高兴地向学习委员递上自己刚刚削好的苹果……
  苹果2:门开了,进来的是一个衣衫褴楼、披头散发的小男孩,小男孩瞪着无家可归的饥饿的双眼。小男孩是被迫来该地乞讨的。由于今天讨不到钱而被头儿赶了出来,一路游荡便敲开了小明家的门讨点吃的。小明听了小男孩的遭遇之后,连忙让小男孩洗澡,又拿出自己的衣服让小男孩穿。当小男孩干净地坐在小明面前,小明把刚刚削好的苹果递给小男孩
  苹果3:门开了,进来的是小明妈妈工厂里的一位叔叔。这位叔叔告诉小明,小明妈妈因为劳累过度晕到在车间里,已被工友们送进医院,让小明去看望。小明知道离了婚的妈妈是为他而积劳成疾,急忙带上刚刚削好的苹果赶赴医院……
  苹果4:门开了,进来的是一个蒙面小偷。小偷关上门便用刀子逼着小明,要小明交出家里的钱,否则一刀子捅了小明。小明从慌乱中镇定下来,放下手中的苹果,机智地同小偷周旋以拖延时间,他知道上晚班的妈妈就要归来。当小明听到妈妈熟悉的脚步声响起时,便喊叫了起来,同时抓住惊慌失措的小偷的衣服不放。小明的妈妈带领邻居终于抓住了小偷。小偷刺伤了小明的手臂,小明被送进了医院,小明妈妈把小明刚刚削好的苹果递到了小明的嘴边……
  苹果5:门开了,进来的是风尘仆仆的小明爸爸。小明的爸爸是地质勘探队员,已经好些天没有回家了,之所以来得这么突然,是因为小明的爸爸想给小明母子一个惊喜。父子俩正滔滔不绝地谈笑,小明妈回来了。小明妈拿起桌子小明刚削好的苹果,递给了小明的爸爸。小明爸爸咬了一口,递给了小明。小明吃了一口又递给了妈妈……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他的《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殊的交往活动。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去想象,去思考,去生成思维的创新。一只小小的苹果,竟能做出如此多的好文章。真个是角度一变,思想随之改变,世界在我们眼中也随之改变。正如一个圆,我们可以看作是一轮红日,或一轮满月……,也可看作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或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等。同一事实只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有不一样的独到的发现。凡此种种,无不展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写作的魅力。看来,学生创造才能的形成与否。决定于我们教者在教的过程中能否相机点拨,能否做超前一步的思考,能否为他们创设一个自然生态的思想的天空。此为生态教学之第三境界。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
教学背景  新课标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但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叙述语多、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语言的亮点等问题。究其原因是:  1、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敏感度不高。2、不知道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让
修辞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来传递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修辞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辞格的运用。本文试图以鲁迅作品为例,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求贴切、辨色彩、善活用等方面来分析鲁迅作品的词语锤炼艺术。进而探讨出词语锤炼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求贴切    判断用词是否贴切,主要体现在用词是否恰当、是否最具表现力,正如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福
举篇学生的习作《车》的例子,原文如下:   小明今年六岁,小明家对面住着一位局长,小明见过局长,局长的肚子大大的,像怀了个宝宝似的。   小明发现每天都有很多车来局长家,都是晚上,关着车灯,不响喇叭,静悄悄的来,静悄悄的走。   有一天,小明看到局长家来了一辆车,白天来的,车顶上闪着五颜六色的灯,还响着刺耳的喇叭。   从此,小明再也没有看到来局长家的车。   加上标点,总共146个字,一目了然很
教研文化的讨论,对于一个地方的教研部门而言,无疑是决定其影响力、辐射力甚至存在价值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语文教研工作者,更是必须将教研文化的定位纳入到日常工作的应有之义,只有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避免将教学研究导入琐屑。  什么是文化?似乎难以准确定义,但它又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德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恩特斯·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
据《宋诗话辑佚·陈辅之诗话》记述,欧阳修在谈及屈原与其弟子宋玉的作品时曾说:“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而现代著名的楚辞学家姜亮夫在《宋玉简述》中则进一步写道:“宋玉所撰各文,影响于后世者极大而且多。比屈原影响于‘文学’方面还大得多。”宋玉师承屈原,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并结合自己所处的实际,勇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完成了由楚辞到楚赋的转变,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在赋
“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以静谧无言的夜作比喻,赞颂那些默默的奉献者,而“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张晓风则别具匠心,选择了行道树为奉献者的“形象代言人”,全文运用对比手法,以第一人称,抒写奉献者的无悔襟怀。  对比之一:行道树的生存环境与同类作对比。  同伴: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  行道树:“堕落”在双线道的马路边;唯一的装饰是“一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特聘主讲教授,学术委员。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评审专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初中语文组专家组长。    文晓(以下简称“文”):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师培训工作几十年了,您也经常到中学听课,并多次担任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评委,对语文教师、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在平时的检测中,很难把握诗歌的答题思路。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一.读题目,明诗型  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着装,什么样的着装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职业,什么样的题目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诗歌,不同类型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所不同。  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等,属于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往往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或者对官场仕途
朱光潜的随笔《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备课资料(如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这篇文章行文脉络的分析要么言之不详,要么含糊不清。  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文章的脉络解读为: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