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仍表现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几年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从高考流向中考,从初三涌向初一,学生被迫放弃了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创新力;受“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教师要求学生作文思想不仅正确,而且深刻,学生只好编故事、套情节,去渲染自己内心一点也没有的高尚情操,导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讲写的方法技巧,学生也偏重于学写的方法技巧,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却不能写出好文章。
  反思作文教学现状,要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实现学生作文回归生活,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是关键,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是保证。
  
  一、重建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理念
  
  理念一:作文主体回归学生
  作文教学是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主,还是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是作文教学必须思考和应予回答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是以学生为本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我、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写作不仅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产生写作的兴趣,从而达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真”。一句话,作文教学应以学生的作文实践为主要活动,学生是作文的真正主体,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来。
  理念二:作文本源回归生活
  作文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比“关在屋子里放风筝,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风筝是无法起飞的”。生活中,真正的作文产生过程常常是这样的:亲历事情有所感,觉得要写出来告诉别人;观察到一些事物景象,读到一些书有所思、想把它记下来;或是通过想象,将现实生活的所悟,用虚构的方法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写作过程告诉我们,生活才是作文的本源,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学生因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为兴趣、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即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当学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联系起来之后,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享受。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就应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作文教学目标上,把写作确定为学生与人沟通,表达思想感情,满足生活的需要。作文意识上,让学生在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作文表现生活的本能,积累丰富的情感、思想。作文内容上,把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本源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随着融入生活的广度的拓展,深度的开掘,随着学生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得以真正的提高。
  理念三:素养提升回归实践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作素养,写作素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具体而言包括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写作习惯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综合形成写作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写作实践来实现,最典型的例证就是一个小说家可能没有多少写作理论,但他以丰富的写作实践,提升了写作能力。小说家的写作实践启发我们,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实践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真正唯一有效的途径。长期的量的实践积累可以引发学生写作素养质的转变和提高。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山川河流、四季更替、家庭故事、班级人物、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美好事物……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进入学生的视野,纳入学生的作文中来。我们可以少逼学生写可能说假话的命题作文,多抓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的动态作文训练,即让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经常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充分接触社会上的各色人物,让学生经历写作的全过程,从搜集材料直至完成初稿,修改定稿,在丰富的写作实践中掌握表达思想、运用语言的规律,提升捕捉材料、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实施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
  
  策略一:作文意识生活化
  作文教学回归生活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意识和习惯。这种意识和习惯可以具体为:①擦亮关注生活的眼光。培养学生每天审视生活的习惯: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味自我感受;阅读经典时政,考察民风民俗,关注北京奥运,记录嫦娥飞天,再忙也要对自己一天关注的生活进行梳理,做点实录。②养成记录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时常揣一个小笔记本,随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一件新鲜的事,一点心灵的震颤,都及时予以简约地记录。③练就美现生活的习惯。生活只是素材,要把它变为文章,就需要学生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作文教学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观察和记录的素材进行感悟和思考,进行构思和表达创新训练。
  策略二:作文内容生活化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作文内容生活化一方面指作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可以每天读一篇文章,读后感受深,就写一则随笔;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一次口头作文,题材不限,但必须来源于真实生活;每周搞一次社会热点问题播报,直击社会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应该按照生活的顺序来安排作文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建构,具体又可划分为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阅读生活、自我生活等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又可划分为更为细小的一个又一个内容板块。
  下表是我平时对作文内容生活化系列做的一个很简要的勾画,还需要在大量的作文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做更加细化、有效的构建。
  
  策略三:作文过程生活化
  生活中的写作,比如要报道一个人物,记者们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先要列出采访提纲,再对人物现场采访,还要从多方面了解人物,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开始写作,并反复修改最后成文。作文过程生活化就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思考、腾挪的自由,还学生写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打破原来那种在时间上一节课左右,在空间上固定在教室里完成一篇文章的做法,几乎每一次生活化写作都是一个活动系列,每一次写作都能成为学生生活的强烈的印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我班曾组织了一次“走进班级名人”活动。活动缘起校刊《博海》要在我班拍摄封面人物。钮雪颖同学因演讲、主持、写作等突出,被推荐给了《博海》,拍照之后,效果很好。在为照片配文字说明的过程中,触发了我开展“走进班级名人”活动的想法,活动过程是:①为钮雪颖的照片配文字说明;②名人故事会:说说钮雪颖;③名人自述,接受采访;④为名人树“碑”立“传”;⑤“名作”欣赏;⑥创造自我:课后收集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按设计主题编排,并配上文字说明;为自己作一个自传,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现给大家。
  
  王木生,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本文编校:秦晓燕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是体现“课标”、落实“课标”、展示老师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程度的最好平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的属性,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具体目的与要求。  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诵读习惯的养成和诵读能力的提升……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
文学阅读如何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在传统与现代、西方性与本土性之间重新作出自我定位,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已作出深度审视并试图重构学术体系。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元素与不一而足的艺术手法争奇斗妍的特定时期,如何复归文学阅读的民族本位、在世界性文论视角中发展本土阅读,进而使文学阅读解开传统视角的束缚,走出人云亦云的失语之现状,这业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  “复归”,别于重回传统原点,而是于传统与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下午四点钟,接到张小龙爸爸的电话,说张小龙今晚不来上学了,他要转学到老城镇朱家埠中学去读初二。因为张小龙这次期中考试很差,继续下去连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留个级,可以把基础打好一些。  我,只能默许。这是家长深思熟虑的决定。我连忙说,张小龙本学期表现良好。虽然成绩不理想,但学习态度还是很端正的。他没有违反过班规校纪。还有,他每次的卫生任务都很主动  四点半,我走进教
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语文课本中可生成的地方。比比皆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灵动,不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无中生有”的生成,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与课文风马牛不相及。对文本中枝枝叶叶的生成,势必影响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不脱离文本中心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生成,常见的途径又有哪些呢?    一,生成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认识上的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有效性教学理念的提出,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变得格外重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关注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态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有效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促进素质教育深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那么,怎样改变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生态失调、灵性缺失的现状呢?怎样才能做到作文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统一。    一.自由博览与入格写作的统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现在的中学生不畏惧并且热爱作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强烈的写作冲动,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话题——因材施教。  中学生虽然处在发展的同一个阶段,心理活动具有某些共同性或普遍性,但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或者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活动的方式、特征诸方面并不是整齐划一的。由于学生的写
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文本进入”、强调“课堂生成”、强调“气氛活跃”,使离家出走的语文终于走到了回家的路上。但这三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另一面,就像踩跷跷板,要想站上最高点,必须站到支点上方并保持左右平衡。否则,我们的语文有可能一直沉在跷跷板的最低端,永远爬不起来。  第一块跷跷板:进入与跳出  进入和跳出是针对文本解读而言的,让学生在文本的精妙处反复涵咏,流连驻足,鉴赏品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
语文课堂必须艺术地求异创新,创造性地处理材料,合理创设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绘画比语言文字更能准确地将自然万物表现给我们的知觉。因此,如果将简笔画引入初中语文的教学,则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将简笔画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出来,以便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语言和简笔画之间建起桥
长江岸边栽种了一排排柳树,固土护堤,防汛挡浪。如今,这些柳树生长大约有些年头了,枝繁叶茂,万条垂下绿丝绦,装点着江岸,好一道优美的风景。细看那满树隆起的节巴,树皮皲裂,如烟熏火燎,黑魆斑驳,似刀凿斧砍,沟沟坎坎,无不诉说着曾经的沧桑。  清晨,一抹霞光倾泻大地,那一蓬蓬柳树,最先接受这灿烂的光环。不只是近水高岸先得光,而是它们的付出,理应得到这天然的赏赐。现在薄明的秋风中,它们伸了伸头,挺了挺胸,
文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有人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形容其二难处境。在这两个极点上,我们的确有过太多的失败案例。要么机械串讲,把古汉语知识体系整个搬将出来,上成纯粹的古汉语课;要么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成就虚假空洞的“人文教育”。总的来看,前者在传统课堂上更为普遍,是主流形态。钱梦龙老师用有“言”而无“文”来概括其流弊。  但新课改形势下,情况有了变化。老师们开始积极拓展文言教学的新天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