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例正常人F波的测定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的神经传导功能测定并不包括神经近体端,为此,Mang Lederg和McDugal在1950年首先提出了F波(F-wave)的概念;国内、外许多作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报道了正常值。但使用不同型号机电仪所检测的指标有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应用此项检查,对脊髓、神经根、神经丛病变指供诊断依据,动态观察疗效,必须建立本实验室数据,以满足临床的需求。
  
  资料和方法
  我们选择18~65岁正常人126例,男68例,女58例,其中18~22岁9例,23~27岁13例,43~47例17例,48~52岁16例,53~57岁17例,58~62岁9例,>63岁7例,平均年龄40.5岁。详细询问病史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者再摄颈椎CT片,其结果正常后行F波测定。室温控制在26~30℃,被检皮肤温度30℃以上。被检者平卧,放松。采用国产MEM-3102型肌电仪,本仪器具有储存、记录系统,可将M、F波记录于热敏纸上。
  应用F波的原理:在远端刺激(如踝部或腕部),负极向中枢端,可确定神经全长的运动传导时间。本组分别刺激右侧正中神经、腓总神经126例。刺激器为盘状表面电极,极间距2.0cm,记录采用表面电极,活动电极置于所测肌肉运动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刺激脉冲宽度为0.1ms,波幅增益在500μV/cm,示波器扫描速度为15~10.0mm/秒,刺激电压为阈上30%,频率范围10~1000Hz,连续记录10个F波与M波,计算出平均F波潜伏期。上肢电刺激点经过锁骨中点到C7棘突的距离,下肢电刺激点经过股骨大转子到T12棘突距离。
  F波传导速度=2D(F-M-1) D是从刺激部位到脊髓的距离,(F-M-1)/2为该段神经长度传导所需的时间。
  
  结 果
  对126例正常人,刺激石例腕、踝部、分别从拇短展肌,伸趾短肌记录M波,F波潜伏期,计算F波最短潜伏期及F的传导速度,见表1。
  


  Kimura和国内学者曾报导过F波潜伏期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正常值。我室着重测定上、下肢腕、踝段的正常值;其意义在于F波潜伏期覆盖了神经传导的全程,可获得最多的信息量,如最短F波潜伏期、中枢潜伏期及F波传导速度等。本组测定上肢M波、F波的潜伏期分别为3.46±0.68ms,24.22±1.89ms,F波传导速度47.4±2.89ms。此结果与Kimura等数值很接近,可能与都采用表面电极记录有关联,因此两组数据差值很小。
  
  讨 论
  F波的生理学基础:当给神经超强刺激时,在肌复合动作电位(即M波)之后,可引出一个晚成分(即F波),这表明诱发F波的冲动,不是先到达刺激远侧的记录电极,而是先朝脊髓方向传播,然后再到远端肌肉。
  关于F波,有反射假说及运动神经无逆向兴奋的回返放电假说,二者兼而有之。但运动神经元并不是在每一次刺激之后都产生回返放电,这就说明还有其他机理。之所以只有一定数量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回返放电,其部分原因在于逆向冲动不能进入某些运动神经元的体部。这种阻滞发生在轴丘,此处膜的特征发生了变化,但也可能是更远端的髓节段。
  F波的临床应用:F波对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病变部位的确定以及对功能恢复的观察,特别是累及近端的神经损害的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神经传导的异常可涉及周围神经的任何一个节段。我们研究了26例此患者在病变早期M波的出现率减低,随着病变的发展,M波的传导速度减慢,F波潜伏期略延长,F波的出现率明显增加。21例有颅神经受累表现,出现周围性面瘫,26例均出现明显的肢体无力,基中19例表现两侧不均等;24例腱反射对称性减弱或消失,仅1例腱反射明显不对称;感觉障碍以末梢型为主有19例,其中8例有呼吸肌受累。
  辅助检查:有9例未行腰椎穿刺术,无脑脊液检查结果,余下的17例中有5例脑脊液检查结果正常,21例出现典型的蛋白-细胞分离,18例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检查示IgG明显增高。
  总之,F波的研究,在周围神经病中已逐渐成为常规检查手段。其各指标的测定,可对整个神经特别是近端神经的运动传导功能做出估价,在一些轻微周围神经病中,M反应正常时,F波可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同时动态观察F波各参数的变化,可评估预后。
  
  参考文献
  1 染镇宏,消雪.F波检测在腰骶神经根压迫症的诊断和健康评定中的价值.中国健康医学杂志,1998,13(1):11-13.
  2 张晓君,汤晓芙,杜华,等.格林-巴利综和征19例电生理学动态观察.临床及电学杂志,1997,6(2):113-114.
  3 Arggropoulos CJ,et al.F-wave and M-response conduction velocity in diabetes mellitus.Electromgogr clin Neurophysioe,1997,19:433.
  4 Aiello I,et al.Standardization of F-wave parameters from entonsor digitoram brevis muscle. Eleetromyogr Clin Nearophysioe,1987.27:99.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液基细胞学诊断结果及其在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2004年11月~2007年7月间所作液基细胞涂片4000例诊断阳性的(ASC以上)386例中,可追踪到确切组织学诊断的212例病例,进行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结果对照分析、评价。结果:212例中,细胞学诊断癌26例、HSIL34例、LSIL78例、ASC87例、AGC12例,与组织学结果对照,检出率、符合率分别为:癌100%、83.9%
期刊
摘 要 目的:统计周围型肺癌的各种CT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不同组织学类型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方法:使用GE Sytec 1600c和Toshiba Asteion4排CT对85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表现分析。结果:对本组误诊情况及其中31例小肺癌进行了分析,对癌鳞与腺癌的CT表现做了比较。并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CT扫描    Abstract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毒载量、病毒标记物以及肝功能的变化,了解其相关性。方法:在慢乙肝患者没有用抗病毒治疗前,2次以上检测其HBV-DNA、乙肝两对半、肝功能指标,出现1项以上指标明显变化者收录统计。结果:52例中,HBeAg出现血清转换8例,但3例HBV-DNA没有明显变化;没有HBeAg血清转换的44例,HBV-DNA与肝功能的变化具有联动关系28例,但联动规律不一,不联动16
期刊
CT的优点  无重叠的多方位图像:CT能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主要因为它是普通X线检查所无法比拟的。它无重叠,可以做横断面、冠状面、或立体三维图像重建,根据临床及病变的需要可以在不同位置、不同厚度、不同层次、不同数目等,自如扫描而不受限制。对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及相邻关系的解剖等都能做出准确无误和“立体”判断。  CT图像的分辨率及清晰度:CT的分辨率较普通X线检查高10~20倍。CT对全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1076例镜下胃癌的临床症状、肿瘤部位、镜下形态、大小、病理学分类,探讨其规律性。方法:采用电子胃镜检查,取活检做病理切片诊断。结果:胃癌多发于中、老年人,其发病高峰在平均55±5岁,青年多散发性,男女比例为2.3∶1,症状多不典型,以腺癌居多,占95%,镜下隆起型和溃疡型较多见,早期胃癌发现率低,仅占查出胃癌的5.9%。结论:电子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其活检病理学诊断对
期刊
动态心电图(DCG)也称HOLTER心电图,是一种可以在活动的情况下,长时间连续记录的心电活动的方法。它能1次记录24小时心电信息,为临床与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室用ECGLAB动态心电分析(HOLTER)系统对35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自觉有阵发性心悸的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比较其检出结果,旨在说明对心律失常及ST-T改变动态心电监测较普通心电图更有临床诊断价值。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6月收治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31~75岁,平均53.4岁。其中胰头癌14例,转移性胰腺癌7例,胰腺炎2例。  临床表现:腹痛18例,黄疸23例,病程10天~7个月,多数在2~4个月。  病例选择遵循以下原则:原发灶明确(手术病理证实)。  扫描方法:机器为GE全身CT机,扫描速度3.0秒,成像时间16秒,70MA,130KV重建矩
期刊
资料与方法  几年来我们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23~74岁,平均51岁。  方法:均进行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观察。结果见表1。    讨 论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上有很大帮助。虽然急性心肌梗死时,往往有较明确的症状,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相当多的一部分患者中,可以呈“无痛性”心肌梗死,也不伴有休克、心衰或心律失常,心电图则可发现较显著的特异性改变。  近年先后进行30
期刊
骨梗死又称骨髓梗死、脂肪梗死,其病理基础主要是骨髓局部持续性缺血而坏死,逐渐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最终发生钙化和骨化。多发生在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股骨上端,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引起骨梗死的病因较多,有老龄(多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镰状细胞贫血、Gaucher's 病、潜水病、感染、激素、辐射、胰腺炎、血管炎、饮酒及化学治疗等。骨梗死临床上比较少见,笔者遇到3例,因其影像表现比较特殊,并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B超导引下穿刺抽吸和/或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具有典型MRI表现的13例髂腰肌囊扩张患者的MRI表现。结果:13例扩张髂腰肌囊均发生于单侧,右侧5例,左侧8例,出现于全部或部分髋臼层面上,上下范围最大径线约为7.0cm。为圆形、卵圆形、倒水滴状或不规则分房状囊性肿物,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和髂腰肌(腱)内侧。M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