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阅读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显得至为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传统读书教学与现代读书相结合才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读书方法 自读课文 读书气氛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94-01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规定背诵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6年制学生不少于150万字。这些都说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就显得尤为必要。
魏书生说:“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和学习习惯,使之具备“主动求知”的意识和本领,从而独步学林。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无疑已是大势所趋。且不论考试题已向“能力型”拓展,单就某一未来科学家的预言“明天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种不会阅读,不会学习的人”而谈,如果一味地把学生仅仅局限在教科书的小天地里,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势必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无疑又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浪费。为此,我的教学宗旨是:指导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适应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指导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就是让学生独立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圈点点,勾勾画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段落,就反复阅读品味其中的奥秘,汲取其中的营养。说到这有人也许会问:“这样一来岂不是让学生盲无目的的读,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吗?”否,非若是也!以上是我在讲授“精读课文”时教给学生的一种“预习读书法”。通过这样的预习读书,上课再经过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点拨、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我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认读—— 分析—— 提问”三步曲。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第一步“认读”,即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拿到一篇自读课文,粗读一遍,找出不认识的字和拿不准较难理解的字词,对照工具书一一查找,写在笔记本上。值得注意的是认读的过程绝不是把字音、词义机械照搬在本上,而是在此基础上,以教师的身份设计一些小巧的练习题,由此及彼,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知识。同学们如是自读几篇文章后都有所领悟,于是我便适时地告诉大家说:“字、词的积累将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所以,“认读”不光是认识几个汉字,还可以积累词汇,丰富词汇,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正确地表情达意。
第二步“分析”,即分析文章的体裁、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立意中心何在。而针对不同的文体,我示范不同的自读分析内容。如说明性的文体:抓住事物的说明特征,找准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的方法,学习说明的语言;小说故事则是按照“抓线索—— 理情节—— 看环境—— 析人物—— 接主题”这样一个程序,让学生有据可依。如此几次之后,学生就能够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读每一类文体的文章,揣度文章的妙处所在,从而为各类文体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提问”,作为一个学生,他在独立认读、分析之后,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先记在本上,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再去听老师的提示点拨,那时便会“心有灵犀一点通”,茅塞顿开,而这种收获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学生在推敲字、词、句、段乃至篇章的过程中,领悟了文中的技巧所在,便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到自己的文章当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总之,我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由于教给了学生“认读—— 分析—— 提问”的三步读书法,培养了他们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再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在有意识地积累词汇,有意识地把握每类文体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某些写作技巧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发展了智力,大大提高了语文水平,在平时的测验中也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除了以上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重视读书气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读书习惯。要让读书意识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心中,不但会自渎课本中的自读课文,还要学会自读有益的课外书籍。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可以把学生爱看的常用书籍放在教室里的“图书角”进行展览,为学生们的读书活动进行引导。可以设立一些“文学社、诗歌学会、吟诵社”等等,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主题队会等活动,来进行读书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快乐生活。
其次,灵活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的书籍不同,所运用的读书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习惯,选用灵活的阅读方法。这里简单介绍两种读书方法:(1)略读法。就是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跳读,选读等等一些只读重点要点的方法,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读懂文章的大概意思,明白文章脉络的方法。(2)细读法。对于一些散文、诗集等名人大家的文章,采用细读法,虽耗时间,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品读,能够感悟到文章中内的精华,正所谓饮茶,越品越香。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的尝试,是本人的点滴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关键词:读书方法 自读课文 读书气氛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94-01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规定背诵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6年制学生不少于150万字。这些都说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就显得尤为必要。
魏书生说:“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教学”,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和学习习惯,使之具备“主动求知”的意识和本领,从而独步学林。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无疑已是大势所趋。且不论考试题已向“能力型”拓展,单就某一未来科学家的预言“明天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种不会阅读,不会学习的人”而谈,如果一味地把学生仅仅局限在教科书的小天地里,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势必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无疑又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浪费。为此,我的教学宗旨是:指导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以适应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指导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就是让学生独立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圈点点,勾勾画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段落,就反复阅读品味其中的奥秘,汲取其中的营养。说到这有人也许会问:“这样一来岂不是让学生盲无目的的读,眉毛胡子一把抓了吗?”否,非若是也!以上是我在讲授“精读课文”时教给学生的一种“预习读书法”。通过这样的预习读书,上课再经过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点拨、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我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学生的读书方法:“认读—— 分析—— 提问”三步曲。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第一步“认读”,即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拿到一篇自读课文,粗读一遍,找出不认识的字和拿不准较难理解的字词,对照工具书一一查找,写在笔记本上。值得注意的是认读的过程绝不是把字音、词义机械照搬在本上,而是在此基础上,以教师的身份设计一些小巧的练习题,由此及彼,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知识。同学们如是自读几篇文章后都有所领悟,于是我便适时地告诉大家说:“字、词的积累将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所以,“认读”不光是认识几个汉字,还可以积累词汇,丰富词汇,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正确地表情达意。
第二步“分析”,即分析文章的体裁、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立意中心何在。而针对不同的文体,我示范不同的自读分析内容。如说明性的文体:抓住事物的说明特征,找准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的方法,学习说明的语言;小说故事则是按照“抓线索—— 理情节—— 看环境—— 析人物—— 接主题”这样一个程序,让学生有据可依。如此几次之后,学生就能够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读每一类文体的文章,揣度文章的妙处所在,从而为各类文体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提问”,作为一个学生,他在独立认读、分析之后,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先记在本上,然后带着这些疑问再去听老师的提示点拨,那时便会“心有灵犀一点通”,茅塞顿开,而这种收获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学生在推敲字、词、句、段乃至篇章的过程中,领悟了文中的技巧所在,便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到自己的文章当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总之,我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由于教给了学生“认读—— 分析—— 提问”的三步读书法,培养了他们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再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在有意识地积累词汇,有意识地把握每类文体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某些写作技巧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发展了智力,大大提高了语文水平,在平时的测验中也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除了以上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重视读书气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读书习惯。要让读书意识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心中,不但会自渎课本中的自读课文,还要学会自读有益的课外书籍。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可以把学生爱看的常用书籍放在教室里的“图书角”进行展览,为学生们的读书活动进行引导。可以设立一些“文学社、诗歌学会、吟诵社”等等,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主题队会等活动,来进行读书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快乐生活。
其次,灵活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读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的书籍不同,所运用的读书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习惯,选用灵活的阅读方法。这里简单介绍两种读书方法:(1)略读法。就是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跳读,选读等等一些只读重点要点的方法,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读懂文章的大概意思,明白文章脉络的方法。(2)细读法。对于一些散文、诗集等名人大家的文章,采用细读法,虽耗时间,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品读,能够感悟到文章中内的精华,正所谓饮茶,越品越香。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的尝试,是本人的点滴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