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特征探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03630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民性是一国国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行为方式等国民特质。原生性、稳定性、趋同性、发展性和复杂性是其主要特征。
  【关键词】国民性 特征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5-02
  国民性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养,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大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而实施国民性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国民性的特征。
  一、原生性
  原生性是国民性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是国民性形成的根源和有别于他国的标志。比如一说西方人的性格特征,一般要追溯到希腊人的特征,希腊文明被看成西方文明的渊源。同样,中国人的特征,甚至东亚人的特征常常要追溯到先秦华夏民族,而先秦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源远流长的文化滥觞。这些原创文化对国民特性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留下了重重的烙印。这种影响、这种烙印就是国民的原生性特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遇到了重大历史问题,总要先从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启示和解决方案:西方社会经院哲学的肇始和启蒙运动的开启总是探寻到希腊文化;中国之汉代治国理念、宋代之儒学新创以及当下建立文化强国,也是把目光投向我们的文化之源。即便是打到“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推手们,也难言已经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特征的遗传。
  原创性特征是原创民族的标志,即便是其他国家和民族后来也拥有这方面的特征,也只能是学来的,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韩国人和日本,某些方面被称为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如“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克己修身、奉公守职,更重人情面子,更有坚韧意志、大丈夫气概”等。[1]这某些方面虽然体现在韩国人和日本人的国民性之中,但通常认为是中国特征,这就是原生性的功能和特征所在。把握国民性的原生性特征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提高国家认同意识意义重要。
  二、稳定性
  国民性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国民特质和潜意识,稳定性是其重要特征。这种稳定性一方面来自原生性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也形成、巩固于其政治制度和行为模式。如中国人的臣民意识,或称为“奴性”,是在数千年的家天下的独裁制度中形成的,成为了国民的潜意识。一般民众对于参政议政仿佛有着天然的“惰性”,习惯把“国家太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之国家大事寄托于贤君明主。国人往往秉承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等级理念,非常时期甚至相互提醒“闲谈莫论国事”。 虽然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已经成立六十多年,但臣民意识在国人身上依旧不同程度存在,奴性还没有完全消失。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国民性的稳定性,或是顽固性、不易变化性。当然,稳定性不是绝对的,随之社会环境的变化,国民性也会发生变化,不过是变化迟缓罢了。仍以国人的臣民意识为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长期坚持,国民的臣民意识或是奴性将会不再成为中国人的标签。当然,彻底摒除由长久的家天下独裁制度形成的奴性还需要长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根治。而造就现代民主国家的公民依然需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长久坚持。反之,如果不能坚守民主制度,独裁制度就会死灰复燃、国民之奴性也可能会迅速反弹,因为我们骨子里有臣民意识。
  三、趋同性
  趋同性既是形成国民性的条件,也是我们研究国国民性的依据。一个国家,无论体制如何,各民族、各个阶层总有其大致相同的心理特征。 避免在研究中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以国民劣根性定义国民性,其结果是更多的精英人士对底层民众习性的批判,国民性改造也主要指向底层民众。我们看看阿Q、瞧瞧孔乙己,想想蘸血的馒头,这些都是底层的民,底层的事。《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改造运动》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刻反省;再如,以单一民族特征指代国民性不但在多民族国家中有失公允,即使在单一民族国家中往往也会因为只关注某一社会阶层而走向偏颇。这是因为,民族性的突出表现是由遗传特征和民族信仰带来的族民共同性,而国民性更多是在政治制度、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所形成后天特性,所以以民族性代替国民性也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或是产生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等。总之,研究国民性就要面对全体国民,抓住趋同性这一重要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一国之国民性。
  四、发展性
  国民性的发展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国民性呈现出来的变化性和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就人性论而言,孟子、荀子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对人性做了相反的终极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人性既可能是有善端的“性本善”,也可能是有恶源的“性本恶”。人既可能因为正向影响展现趋善的本性,也可能因为负面影响使恶性泛起。作为人的集合体之性,国民性的变化整体呈现正向发展,即国人的向善性。在特殊社会阶段,也会出现负向发展,即人的恶性泛起。正是国民性具有变化性,国民性改造才有其可行基础。但是对于通过施加外力使国民性发生正向或负向的变化应作全面分析:人类文明的每次巨大进步,总是与先觉先知者的特殊贡献分不开的, 他们无不对该时与后世人类文明进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离不开教育、文学艺术等重要传播力量。这种为了人本身和全社会的发展而施加外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通过宣扬使国民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激情工具,则会使国民性发生扭曲,产出反社会和反人类的恶果。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在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下二战期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诸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那么,这样起到负面作用的破坏性的外力施加则是永远不需要的,不如让位于无为而治的自行发展。
  国民性的发展性特征给我们两点思考,一是国民性研究要针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变化了的国民进行考察,对于我国国民性的研究不应仍定格于“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的环境框架、留恋于激情燃烧的改造式思维模式;二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施加影响,施加什么样的影响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全体国民素养,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五、复杂性
  国民性作为一国之国民的整体特性则更难把握,更具复杂性。以下三个方面可管窥国民性的复杂性:首先是学者对“国民性”一词的科学性的发难,如李何林认为“在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尽管有比较多的人有某种性格,但不能说成是国民性。因为,按字面讲,国民性就是全体国民都具有的性格,这是不可能的,在阶级社会里,即使同一阶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一样的思想”。 鲍吕的观点是“国民性是在某一主导阶级制约下的社会心理,并非各个阶级心理的融合,它也不可能存在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他们论述的正确也好,偏颇也罢,但是其中凸显了国民性的复杂性;其次,国民性有没有优劣之分。如果认定有劣根性存在,只能斩草除根,这可能就是纳粹德国斩除犹太人的理论。如果说没有劣根性,为什么我们的学者也曾乐此不疲地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以至于国民性就专指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这既可能是我们遭受侵略、奴役、改造的“合理”借口,更可能是先知先觉者为启蒙迟钝、奴性的中国人所开出的一剂猛药,掺杂着启蒙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激愤情绪;再次,评价国民性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每一国家国民之习性都是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尊重多元,和而不同应该全人类共同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童辉节.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与日、俄、美三国的比较[J].国际比较,1992,(2):2.
  作者简介:
  黄思记(1971—),男,河南商丘人,教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成为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宠之一。微课在高职艺术专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笔者通过对于广告专业课程和学生的特点了解,针对高职艺术专业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及艺术专业学生集中注意力相对较差的特点,提出情景化、微小化、学生为主体、时效性的高职艺术专业微课开发原则,为艺术专业的课程微课设计提供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 艺术专业 微课  
【摘要】微课这种教学形式以其时间短、授课形式丰富、跨越领域广而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普遍欢迎的教学手段,本文就优秀微课要素、标准以及微课大赛指标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微课 特征 标准 大赛指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8-01  1.引言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
【摘要】墨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墨子的教育理论系统而完整,教育实践卓有成就。墨家在先秦时期成为与儒家并称为“天下显学”,原因就在于它有先进而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本文一方面浅析墨子教育学思想,另一方面积极探寻其现代化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墨子 教育学思想 启发  【基金项目】2016年安徽三联学院校级课题:墨子教育思想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
【摘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只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够保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人为本理念不仅在企业中得以广泛运用,而且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同样适用。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已经充分遵守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无法真正发挥这一理念的优势。本文对当前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