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气]是哭出来的吗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候诊室里坐满了等待开“小肠气”手术的患儿及其陪同的家长,几位同病相怜的家长正在为此病的原因各抒己见。一位年轻的妈妈说:“人家讲,小肠气是哭出的。”旁边一位带着浓厚浦东口音的阿婆马上点头接话:“是的,是的,伲外孙养出来的时候蛮好的,前几天一哭,小肠气就出来了。”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祖母则不以为然:“要讲哭,我几个儿子小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整天哭哭闹闹,也没得什么小肠气。现在这个孙子,我算得小心,一哭就抱,小肠气还是出来了。真讲不清是啥原因。”


  那么,“小肠气”真的是哭出来的吗?
  
  疝出有因源于胎
  
  老百姓所说的“小肠气”在医学上称之为“疝”,而小儿常见的为腹股沟斜疝。谈及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原因,还得追述到男孩的睾丸在胚胎时期一段奇特的“旅程”。
  胚胎早期,睾丸并不在阴囊内,而在腹膜后的肾脏下方。直到胚胎8个月时,睾丸随引带下降到阴囊底部,原来覆盖在它前面的腹膜亦向下形成囊袋状突 起(称鞘状突),包绕睾丸。鞘状突与腹腔相通。大部分鞘状突在出生前后自行闭塞退化,而一部分小儿的鞘状突未能及时闭塞,这就给腹股沟斜疝的形成造成了“可乘之隙”。
  当腹腔内的小肠沿着与腹腔相通的“间隙”进入腹股沟或阴囊,就形成了腹股沟斜疝。当“间隙”较小,只有腹腔液体进入阴囊时,阴囊明显肿胀,表皮发亮,在医学上称为鞘膜积液。由于右侧睾丸常较左侧下降得晚,因此临床上右侧斜疝和鞘膜积液更为常见。女孩尽管没有睾丸下降,但其腹膜也同样随圆韧带下降形成一个突起,叫苗勒管,其闭塞不全也可形成斜疝或“苗勒囊肿”,只是比较少见而已。
  
  正确认识宜早治
  
  对诸多家长而言,虽然知道“小肠气”的发生是“先天不足”所致,但更关心如何识别“小肠气”,确诊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这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患儿的症状、发展而作不同的处理。
  患“小肠气”的孩子,当小肠等腹腔脏器通过开放的鞘状突进入疝囊内,就可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出现肿块,在直立、哭吵、排便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更易出现,而平卧、安静时可以消失,经常出现下午或傍晚发作的“朝疝暮始”现象。当患儿“小肠气”发作时,家长只需让患儿平卧,或用手轻按肿块,常随“咕噜”一声,脱出的小肠即被回纳进腹。
  需要警觉的是,并非所有的“小肠气”都是哭之即来推之即去。当脱入疝囊的小肠过多或时间过长,随着疝囊的颈部紧缩,使其不能回纳,就形成了嵌顿性疝。一旦被嵌顿的小肠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受影响,使组织水肿,患儿因疼痛而哭吵不止,并因肠道梗阻而有呕吐、腹胀,此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否则就可能导致组织坏死、肠穿孔,甚至有生命危险。
  虽然早期未闭的鞘状突在出生后仍有自行闭塞的可能,但这仅局限于鞘状突极细的鞘膜积液婴儿,而确诊为腹股沟斜疝和6个月以上的鞘膜积液者,不仅自愈的可能极小,而且还潜伏着嵌顿、精索静脉曲张、影响生育能力等隐患,应该及早手术治疗,以除后患。
  
  切莫溺爱入误区
  
  当今的独生子女社会,在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家庭中,往往溺爱孩子有加。尤其对那些患有“小肠气”的孩子,在“小肠气是哭出来”的观念误导下,更是一哭就抱。这样对“小肠气”的预防和治疗既没有任何益处,反而会因溺爱养成孩子任性娇气的坏习惯。
  特别要指出的是,个别家长由于对孩子盲目溺爱和缺乏医疗常识,片面认为年龄幼小不宜手术,以及对手术和麻醉的担忧,长期不予治疗,希望随着孩子发育而使“小肠气”自愈。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要知道腹股沟斜疝如不早治,不仅有嵌顿、肠坏死的危险,而且由于经常发作,加重腹壁缺损,增加修补难度和影响手术疗效。据统计,婴幼儿腹股沟斜疝不治疗者发生老年斜疝的可能在90%以上,到那时,治疗更为困难、危险性更大。再者,小儿由于“小肠气”未能及时诊治,其正常活动、体育锻炼受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大。
  在现代医疗技术下,年龄幼小不再是手术的禁忌证,手术简单、安全,大部分在门诊就可顺利完成。“小肠气”患儿的家长应该消除顾虑,及早治疗,把健康和自由早日还给孩子们。
其他文献
材料:空易拉罐、长木棍、铁丝。  目的:锻炼孩子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适合二三岁的孩子。  方法:取一空易拉罐,在两端中央各开一小孔,穿入铁丝,并固定于长木棍上,小推车就做好了。让孩子手持木棍,推动易拉罐前进。二三岁的孩子对此类游戏颇感兴趣,家长还可以让他们推着小车按照特定的曲线前进。
期刊
1血尿酸增高就是痛风。错。一般所指的痛风,是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有一小部分原发性痛风病人,其尿酸的生成并不增加,而是由于肾脏排泄尿酸发生障碍所致。某些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慢性溶血性贫血、慢性肾病、肿瘤化疗和放疗,都可使尿酸生成增多。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烟酸、乙醇等,均可使尿酸排出减少而出现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痛风则
期刊
发热俗称发烧。儿童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在6个月至5岁的小儿中,有一部分孩子可发生热惊厥,虽然多数是良性惊厥,但家长仍会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就会抱他去医院打退热针,把体温降下来。这种对症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已经引起各国儿科学界的广泛重视。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综合了各国的有关资料后,向家长和儿科医生提出建议:儿童发热,不要打针。并对儿童发热的处理作了十分具体的指导。   不要
期刊
阴部疖肿是不是性病    几年前,我外阴部长了一个疖肿,妇科医生给我作了治疗。从那以后,一年之中,阴部总要长2~3次小疖肿,大约黄豆粒大小,不痒,但有点痛,长出脓头就好了。这是不是性病,会不会传染?  贵州 毛 娟    疖肿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侵犯毛囊引起的,它不是性病。像你这样反复发生的疖肿,称为疖病。疖病可以传染,但被传染者是否发病, 还取决于对方身体抵抗力的好坏。  反复发生阴部疖肿,可能
期刊
去年高考前夕,李灏同学的母亲突遭车祸,左腿骨折,被送进了医院。他望着母亲那因失血过多而显得苍白的脸,心中不免升起了愁云。虽然母亲反复叮嘱他,不要为她的伤痛操心,要好好地复习功课,但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完全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  原来,李灏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感情甚深。在最近迎考复习期间,母亲对他更是关怀备至,每天为他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和水果点心,甚至经常陪他看书到深夜。现在母亲突遭不幸,他脑
期刊
“优质酸菜的腌渍法”真是雪中送炭  40多年前,我随父母从上海内迁至洛阳。进入冬季的北方城乡,家家户户都要用大白菜腌渍酸菜,味道鲜美,又不失营养。我三番五次跃跃欲试,但又担心腌渍的方法不科学,导致真菌污染,变成劣质酸菜,吃了对家人健康有害,因此始终不敢问津。去年第10期的《大众医学》上发表了“优质酸菜的腌渍法和吃法”,真是雪中送炭。因为每年这个时节是大家腌酸菜的日子,而我刚刚退休,有充裕的时间按科
期刊
由于痤疮垂青于青年男女,故得了个“青春痘”的雅称。其实,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等部位。  目前,虽然“青春痘”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与内分泌有关,尤其是与雄性激素分泌增多难脱干系。医学研究表明,雄性激素可刺激皮脂肥大,导致皮脂分泌旺盛,造成皮脂排出过多,容易淤积于毛囊内,形成脂栓。在一定的条件下,毛囊内的痤疮棒状杆菌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溶脂酶。溶脂酶分解皮脂后的
期刊
考试是竞争,是知识和能力的较量,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确实,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良好心态的考生,在考场上能够发挥应有的水平。一项关于高考生考前心态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些考生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其严重程度超过了正常考生群体,也大大超过一般人群。然而,这些情绪属于境遇性的,随着考试结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能自然缓解。所以,在考前针对考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提高应
期刊
每当炎热的夏季悄悄迫近之际,莘莘学子便进入了复习迎考高潮。考生们努力奋发,忙于攻读,无不希望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不能保证正常的饮食与足够的睡眠,加上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考生就会出现疲劳乏力、失眠多梦、心烦健忘、食欲不振、思想不集中等,甚至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反复感冒,从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让一腔热血付诸东流。  用中医理论来分析,如果考生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体质
期刊
烈日当头,酷暑炎炎,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高温会对我们造成哪些影响呢?——人体血液循环会加快,大量出汗,心脏负荷加重,胃蠕动减少,食欲受到影响,再加上睡眠不足,难怪人们要对漫漫夏日望而生畏了。  盛夏季节,我们要严把“病从口入”关,许多肠道传染病(腹泻)、食物中毒就是因为进食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所致。“天大热,人大干”,挥汗战高温的露天及高温作业者,如建筑工人、炼钢工人、交通民警等更要注意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