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作文;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显然,把文章写具体明确是中年段学生写作的要求,然而,这个学段的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难题就是写不具体。
教师于是要求学生写具体,但是,学生却不知如何修改,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也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几句话。分析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掌握写具体的方法,无从下手,教师在方法层面缺乏可行性的引导;二是写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学生对写作有畏惧感。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将一个意思写具体呢?
一、巧用教材,明确方法
教材是学习写作的最好范例,其中蕴藏着诸多的写作方法。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明白写具体的方法。这样的文章很多,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整组课文都可以在细读品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人物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的?学生在比较后会发现,不同的作家采用了相同的方法,那就是抓住一系列的细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以《小嘎子和胖礅比赛摔跤》一文为例,全文几乎全部都是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分别进行了十八处动作描写,三处语言描写,两处神态描写,一处外貌描写和一处心情描写。这些细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是这样排列的:“语言 语言 动作 语言 动作 动作 神态 神态 动作 动作 动作 动作 外貌 心情 动作 动作。”作家这样选择意在通过对各种细致入微的情节的描述,再现画面和当时的情形,从而达到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目的。这是由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从而使人有身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教师充分地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挖掘出隐藏在文字中的细节组合密码,使学生明白写具体的方法,把记叙文写生动才能成为可能。
二、情境表演,再现细节
阅读和写作从心理认知的层面上看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阅读的过程需要读者把文字还原成有声有色的情境,而写作的过程需要作者把生活中看到的情境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文字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写作的前提是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而且是细节丰富的表象,只有这样,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才有更多的细节可写,写出的内容才会具体形象。
中年级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的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用表演的方式,把需要写的情境再现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新课标在写作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情境表演,能够使表演更加细腻,写作资源更加丰富,细节更加生动。可以说,写作之前的情境表演,增加了写作过程中的趣味,拉近了学生与写作内容的距离,降低了写作难度,为学生写具体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运用方法,再现画面
学生围绕要写的意思再现情境之后,就可以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方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准确的语言依次将一个个细节记叙下来,这样一个具体的段落便可完成。
小学生写作文遇到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写不长,特别是中下等学生,文章像兔子的尾巴一样短,绞尽了脑汁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多写几个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思路决定长短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里的构思、起草环节,决定着文章的长与短。其中,构思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在思考和创造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这是写作训练的核心价值所在。
以写事的文章为例,学生在写作材料确定初期,往往只是大概地想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刚学写作的学生来说,一个部分写一个自然段是常规之举,所以,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大多以“三段式”为主,篇幅较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确定写作内容后梳理文章思路。
例如,一位学生在写《一件难忘的事》时,写了这样的一件事:一次,因为作业错得太多,“我”在课堂上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安慰并鼓励了“我”。后来,“我”的学习态度变得认真了。
开始时,这位学生把这件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写了三个自然段,文章篇幅较短。教师引导后,梳理思路如下:
(1)开头强调事情的难忘。
(2)前一天完成作业的情形。
(3)课堂上,看到作业本上错了很多。
(4)老师当时的表现。(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5)自己当时的感受。
(6)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自己心中的忐忑。(通过自己的动作、心情、感受表现)
(7)在办公室,老师是怎么鼓励自己的?(重点抓住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8)自己心情和感受的变化。(和第五自然段中的心情进行对比)
(9)后来,自己在学习上认真的表现。(举几个小例子)
(10)结尾处,再次强调事情的难忘以及原因,与开头呼应。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了,事情叙述得更加清楚了,从字数上看,很轻松地达到了六七百字。显然,文章的长与短取决于思路的复杂与简单。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梳理思路的能力呢?
二、教给构思的方法
1.练好眼力:找出每个部分隐藏的点
以写事的文章为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中,隐藏着许多可以展开写的地方,我们可以把每个这样的地方称之为一个点,每个点都可以写成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梳理思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出隐藏在三个部分中的点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过程。
例如,有一个笑话的内容是这样的:“绿豆失恋了。它哭了。它发芽了。”如果把这则小笑话改编成一个情节精彩的故事,用以上的方法如何梳理思路呢?
起因部分,围绕“绿豆失恋了”一句,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展开:(1)绿豆的样子;(2)绿豆女友的样子;(3)绿豆和女友分手的原因;(4)绿豆和女友分手前的幸福情景;(5)绿豆和女友分手时的情形。经过部分可以抓住绿豆的动作、神态、语言、心情、心理活动等细节展开描写。结尾部分至少隐藏着两个可以分别写成一个自然段的点:(1)绿豆发芽后的样子;(2)绿豆芽崭新的幸福生活。
这样,经过思路的梳理,原先短短的三句话变成了一篇至少可以有七八个自然段的情节丰富的童话故事。显然,思路的梳理是作者头脑中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梳理思路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过程。
2. “写具体本领”的回归
学生把一个内容创编成一个情节复杂的故事时,在思路梳理结束后,每个自然段的完成需要落实在如何写具体上。学生运用第一部分形成的能力,就能将思路中每一部分写成细节丰富的自然段,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也就完成了。
3.如何确定重点段
学生形成了梳理思路的能力之后,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文章写得过长,一篇文章动辄一两千字,随意展开,段段详细,反而造成了文章重点不突出、中心不够明确的问题。在学生能够将文章写长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确定重点段落,也就是详细描写的内容。至于其他内容,则可或舍弃或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责编 莫彩凤)
教师于是要求学生写具体,但是,学生却不知如何修改,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也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几句话。分析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掌握写具体的方法,无从下手,教师在方法层面缺乏可行性的引导;二是写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学生对写作有畏惧感。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将一个意思写具体呢?
一、巧用教材,明确方法
教材是学习写作的最好范例,其中蕴藏着诸多的写作方法。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明白写具体的方法。这样的文章很多,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整组课文都可以在细读品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人物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的?学生在比较后会发现,不同的作家采用了相同的方法,那就是抓住一系列的细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以《小嘎子和胖礅比赛摔跤》一文为例,全文几乎全部都是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分别进行了十八处动作描写,三处语言描写,两处神态描写,一处外貌描写和一处心情描写。这些细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是这样排列的:“语言 语言 动作 语言 动作 动作 神态 神态 动作 动作 动作 动作 外貌 心情 动作 动作。”作家这样选择意在通过对各种细致入微的情节的描述,再现画面和当时的情形,从而达到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目的。这是由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从而使人有身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教师充分地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挖掘出隐藏在文字中的细节组合密码,使学生明白写具体的方法,把记叙文写生动才能成为可能。
二、情境表演,再现细节
阅读和写作从心理认知的层面上看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阅读的过程需要读者把文字还原成有声有色的情境,而写作的过程需要作者把生活中看到的情境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文字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写作的前提是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而且是细节丰富的表象,只有这样,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才有更多的细节可写,写出的内容才会具体形象。
中年级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的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用表演的方式,把需要写的情境再现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新课标在写作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情境表演,能够使表演更加细腻,写作资源更加丰富,细节更加生动。可以说,写作之前的情境表演,增加了写作过程中的趣味,拉近了学生与写作内容的距离,降低了写作难度,为学生写具体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运用方法,再现画面
学生围绕要写的意思再现情境之后,就可以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方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准确的语言依次将一个个细节记叙下来,这样一个具体的段落便可完成。
小学生写作文遇到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写不长,特别是中下等学生,文章像兔子的尾巴一样短,绞尽了脑汁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多写几个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思路决定长短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里的构思、起草环节,决定着文章的长与短。其中,构思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在思考和创造能力方面进行培养,这是写作训练的核心价值所在。
以写事的文章为例,学生在写作材料确定初期,往往只是大概地想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刚学写作的学生来说,一个部分写一个自然段是常规之举,所以,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大多以“三段式”为主,篇幅较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确定写作内容后梳理文章思路。
例如,一位学生在写《一件难忘的事》时,写了这样的一件事:一次,因为作业错得太多,“我”在课堂上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安慰并鼓励了“我”。后来,“我”的学习态度变得认真了。
开始时,这位学生把这件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写了三个自然段,文章篇幅较短。教师引导后,梳理思路如下:
(1)开头强调事情的难忘。
(2)前一天完成作业的情形。
(3)课堂上,看到作业本上错了很多。
(4)老师当时的表现。(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5)自己当时的感受。
(6)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自己心中的忐忑。(通过自己的动作、心情、感受表现)
(7)在办公室,老师是怎么鼓励自己的?(重点抓住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8)自己心情和感受的变化。(和第五自然段中的心情进行对比)
(9)后来,自己在学习上认真的表现。(举几个小例子)
(10)结尾处,再次强调事情的难忘以及原因,与开头呼应。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了,事情叙述得更加清楚了,从字数上看,很轻松地达到了六七百字。显然,文章的长与短取决于思路的复杂与简单。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梳理思路的能力呢?
二、教给构思的方法
1.练好眼力:找出每个部分隐藏的点
以写事的文章为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中,隐藏着许多可以展开写的地方,我们可以把每个这样的地方称之为一个点,每个点都可以写成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梳理思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找出隐藏在三个部分中的点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过程。
例如,有一个笑话的内容是这样的:“绿豆失恋了。它哭了。它发芽了。”如果把这则小笑话改编成一个情节精彩的故事,用以上的方法如何梳理思路呢?
起因部分,围绕“绿豆失恋了”一句,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展开:(1)绿豆的样子;(2)绿豆女友的样子;(3)绿豆和女友分手的原因;(4)绿豆和女友分手前的幸福情景;(5)绿豆和女友分手时的情形。经过部分可以抓住绿豆的动作、神态、语言、心情、心理活动等细节展开描写。结尾部分至少隐藏着两个可以分别写成一个自然段的点:(1)绿豆发芽后的样子;(2)绿豆芽崭新的幸福生活。
这样,经过思路的梳理,原先短短的三句话变成了一篇至少可以有七八个自然段的情节丰富的童话故事。显然,思路的梳理是作者头脑中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梳理思路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过程。
2. “写具体本领”的回归
学生把一个内容创编成一个情节复杂的故事时,在思路梳理结束后,每个自然段的完成需要落实在如何写具体上。学生运用第一部分形成的能力,就能将思路中每一部分写成细节丰富的自然段,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也就完成了。
3.如何确定重点段
学生形成了梳理思路的能力之后,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文章写得过长,一篇文章动辄一两千字,随意展开,段段详细,反而造成了文章重点不突出、中心不够明确的问题。在学生能够将文章写长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确定重点段落,也就是详细描写的内容。至于其他内容,则可或舍弃或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