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也较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一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呢?
一、寓“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于识字和写字教学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品味汉字笔画结构之妙,以点燃学生爱汉字、识汉字的热情,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1.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例如,部编版二下《神州谣》中“隔、陆”二字的识字教学:两个字的偏旁都是左耳旁(阝),这是本课要新认识的偏旁。为了帮助学生跟之前学习的右耳旁的“郊、邮”等生字加以区别,教师可通过微课进行指导。
一是让学生了解左耳旁。左耳旁(阝)的本字“阜”是象形字,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知道“阜”指山从侧面看过去的样子,本义指土山。接着出示“阜”从象形字到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加深对左耳旁表义的理解,知晓左耳旁的字大都与山丘和险峻陡峭的山有关。然后,拓展巩固识字成果:山的南面称“阳”,山的北面称“阴”,山路艰难称“险”等。
二是引导学生了解右耳旁。右耳旁(阝)的本字“邑”是会意字,其中“口”字代表人居住范围的大小,“巴”指人跪在地上的样子,合起来指人们居住的地方。所以,通常带有右耳旁的字都和国名、地名或者行政区域有关,如郊、郭、都、邻等。
通过对比学习,学生明白了偏旁“阝”出现在不同位置所代表的不同意思。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区别和识记生字,并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演变过程,欣赏汉字书法的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祖国语言的喜爱。
2.在写字指导中渗透
汉字的字形结构兼具比例美与构图美,形神兼备。在第一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从正确、美观的书写方式入手,让他们体会汉字的书写规律,感受笔画结构之美。汉字有对称之美,如“炎”上收下展,左右对称;有避让之贤,如“森”左下收紧,穿插避让;有和谐之韵,如“叔”左长右短,撇收捺展。同时,汉字也呼应成趣,如“求”点画呼应,竖钩直长;汉字也平稳方正,如“方”上横平长,折部斜撑。
二、寓“培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于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所起到的熏陶感染作用,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以渗透,使之成为学生愿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
以部编版一下《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文章童趣十足地讲述了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及二者互帮互助的美德。教师可紧紧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小公鸡看见了,捉到虫子就给小鸭子吃”,引导学生读和悟,感受“人物”品质。
师:小公鸡看到小鸭子捉不到虫子,在那里急得直哭,它是怎么做的?
生:它把虫子给小鸭子吃。
教师出示句子“小公鸡看见了,捉到虫子就给小鸭子吃”。
师:小公鸡捉了几条虫子给小鸭子吃?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捉到的全部虫子都给小鸭子吃掉了。
生:捉了好多虫子,从“就”字能看出来。
师:小公鸡捉到一条“就”给小鸭子吃,捉到两条“就”给小鸭子吃,捉到很多很多条“就”都给小鸭子吃了。
教师采访学生:小鸭子,你的好朋友小公鸡捉到虫子“就”给你吃,你觉得这朋友怎么样?
生:是善良的、友好的、友爱的……
以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品析重点语句,紧扣关键字“就”读懂“人物”品质。通过理解内容、析句品词、朗读品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小公鸡的高尚品质,渗透了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心、彼此帮助的道德观。
三、寓“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于朗读指导
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第一学段更应注重朗读,通过语境创设,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识字并巩固识字成果,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内涵。
以二下《神州谣》为例。全文由四节组成,三字一句, 节奏明快。一、二节概括了神州大地的壮美山川,并列举黄河、长江等景物进行具体描述;三、四节讲述台湾与大陆的血脉亲情,表达了各民族团结友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美好心愿。在教学中,教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奔腾汹涌、长江的气势磅礴,了解这两条母亲河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一个个民族奇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的画面,以自读、小组读、师生对读的方式巩固识字成果,也自然、入情地读出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壮美山川的赞叹之情。
四、寓“渗透熏陶中华传统文化”于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师还可利用学科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在二年级《中国美食》一课,笔者结合教学开展了主题为“家乡的美食”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制作美食小报。如有学生介绍了饺子:“起源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创,源起医生教人们用面皮包裹些驱寒的药物来治病(如胡椒、羊肉等),防止耳朵长冻疮。后来,春节不仅吃饺子,还做元宝形饺子预祝来年金银满屋,也做麦穗形的饺子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不同形状的饺子,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有学生介绍了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由糯米制成。李時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味甘、性温,滋养人体脾胃,补养人体气血。元宵节吃汤圆除寓意团圆美满,还有御寒、益肺气、补脾胃的养生功效。”
通过制作美食小报,学生认识了各地美食及制作方法、由来和寓意,不仅了解了中华历史典故,还了解了药食同源的传统中医养生理念。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学科在思维训练、心灵洗涤和人格熏陶中所发挥的作用,灵活地加以渗透,才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课堂。
(责任编辑 郭向和)
一、寓“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于识字和写字教学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品味汉字笔画结构之妙,以点燃学生爱汉字、识汉字的热情,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1.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例如,部编版二下《神州谣》中“隔、陆”二字的识字教学:两个字的偏旁都是左耳旁(阝),这是本课要新认识的偏旁。为了帮助学生跟之前学习的右耳旁的“郊、邮”等生字加以区别,教师可通过微课进行指导。
一是让学生了解左耳旁。左耳旁(阝)的本字“阜”是象形字,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知道“阜”指山从侧面看过去的样子,本义指土山。接着出示“阜”从象形字到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加深对左耳旁表义的理解,知晓左耳旁的字大都与山丘和险峻陡峭的山有关。然后,拓展巩固识字成果:山的南面称“阳”,山的北面称“阴”,山路艰难称“险”等。
二是引导学生了解右耳旁。右耳旁(阝)的本字“邑”是会意字,其中“口”字代表人居住范围的大小,“巴”指人跪在地上的样子,合起来指人们居住的地方。所以,通常带有右耳旁的字都和国名、地名或者行政区域有关,如郊、郭、都、邻等。
通过对比学习,学生明白了偏旁“阝”出现在不同位置所代表的不同意思。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区别和识记生字,并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和演变过程,欣赏汉字书法的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祖国语言的喜爱。
2.在写字指导中渗透
汉字的字形结构兼具比例美与构图美,形神兼备。在第一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从正确、美观的书写方式入手,让他们体会汉字的书写规律,感受笔画结构之美。汉字有对称之美,如“炎”上收下展,左右对称;有避让之贤,如“森”左下收紧,穿插避让;有和谐之韵,如“叔”左长右短,撇收捺展。同时,汉字也呼应成趣,如“求”点画呼应,竖钩直长;汉字也平稳方正,如“方”上横平长,折部斜撑。
二、寓“培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于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所起到的熏陶感染作用,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以渗透,使之成为学生愿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
以部编版一下《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文章童趣十足地讲述了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不同习性及二者互帮互助的美德。教师可紧紧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小公鸡看见了,捉到虫子就给小鸭子吃”,引导学生读和悟,感受“人物”品质。
师:小公鸡看到小鸭子捉不到虫子,在那里急得直哭,它是怎么做的?
生:它把虫子给小鸭子吃。
教师出示句子“小公鸡看见了,捉到虫子就给小鸭子吃”。
师:小公鸡捉了几条虫子给小鸭子吃?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捉到的全部虫子都给小鸭子吃掉了。
生:捉了好多虫子,从“就”字能看出来。
师:小公鸡捉到一条“就”给小鸭子吃,捉到两条“就”给小鸭子吃,捉到很多很多条“就”都给小鸭子吃了。
教师采访学生:小鸭子,你的好朋友小公鸡捉到虫子“就”给你吃,你觉得这朋友怎么样?
生:是善良的、友好的、友爱的……
以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品析重点语句,紧扣关键字“就”读懂“人物”品质。通过理解内容、析句品词、朗读品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小公鸡的高尚品质,渗透了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关心、彼此帮助的道德观。
三、寓“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于朗读指导
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第一学段更应注重朗读,通过语境创设,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识字并巩固识字成果,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内涵。
以二下《神州谣》为例。全文由四节组成,三字一句, 节奏明快。一、二节概括了神州大地的壮美山川,并列举黄河、长江等景物进行具体描述;三、四节讲述台湾与大陆的血脉亲情,表达了各民族团结友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美好心愿。在教学中,教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奔腾汹涌、长江的气势磅礴,了解这两条母亲河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一个个民族奇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的画面,以自读、小组读、师生对读的方式巩固识字成果,也自然、入情地读出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壮美山川的赞叹之情。
四、寓“渗透熏陶中华传统文化”于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师还可利用学科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在二年级《中国美食》一课,笔者结合教学开展了主题为“家乡的美食”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制作美食小报。如有学生介绍了饺子:“起源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创,源起医生教人们用面皮包裹些驱寒的药物来治病(如胡椒、羊肉等),防止耳朵长冻疮。后来,春节不仅吃饺子,还做元宝形饺子预祝来年金银满屋,也做麦穗形的饺子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不同形状的饺子,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有学生介绍了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由糯米制成。李時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味甘、性温,滋养人体脾胃,补养人体气血。元宵节吃汤圆除寓意团圆美满,还有御寒、益肺气、补脾胃的养生功效。”
通过制作美食小报,学生认识了各地美食及制作方法、由来和寓意,不仅了解了中华历史典故,还了解了药食同源的传统中医养生理念。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程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学科在思维训练、心灵洗涤和人格熏陶中所发挥的作用,灵活地加以渗透,才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课堂。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