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者的游戏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umiu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中国登山者成功登上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山顶,使得哈巴雪山成为云南境内有人登顶的最高的一座雪峰,比哈巴雪山高的其他19座雪山,包括最高海拔为6740米的卡瓦格博,至今仍是处女峰,无人涉足。在专业登山者眼中,哈巴雪山是属于海拔5000米以上入门级的雪山,但是,对于业余登山爱好者来说,征服哈巴雪山,依然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
  当我和17名队友成功地登上了海拔5396米哈巴雪山顶峰,站在5396米的标志柱旁,我向家人发出了一条短信:“登顶!”孰不知这短短的两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来之不易……
  雪山下的村庄——哈巴村
  我们一行人聚集在丽江,正午时分,到达了哈巴村。哈巴村海拔2600多米,是一个非常小的山村,居住着藏、彝、回和纳西等少数民族,村子里已经修建了公路,由于便利的交通,登山费用相对较低,使得哈巴雪山成为业余登山者最青睐的一座雪山,也是专业登山训练的最佳地点之一。
  哈巴村有许多的客栈和登山俱乐部,专门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这里虽然住宿条件较为简单,但是有水有电,可以洗澡,可以充电,且没有高原反应。登山者可以在这里先适应环境,进行训练。
  哈巴雪山虽然属于入门级的雪山,但是登山事故并不少见,为了能够安全登顶,我们这次携带了许多登山装备,冰镐、冰爪、头盔、安全带、登山绳、头灯、雪套、登山杖等。
  吃了饭稍事休息,随后领队带领大家熟悉各种登山技术装备,学习结绳技术和使用冰爪、冰镐等装备。我们还专门来到哈巴村一个小树林边的山坡,反复练习如何防止滑坠,以及临时如何采取一些登山的安全措施,直到天黑才返回我们所住的哈巴部落。由于登山的人多,房间都不够住,晚上,还有队友在院子中搭起了帐篷,提前进行“热身”。
  向大本营进发
  第二天早上8点半终于出发,我们的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队友有60岁,还有5位女性。当天的目的地是哈巴雪山的大本营,从哈巴村出发大约15千米,海拔提升较大,从海拔2650米走到4080米,预计徒步大约6~7小时。为了节省体力,很多队友选择骑马上山,一些体力较好的队员则选择轻装徒步到大本营,还有一些“猛驴”背着大背包负重徒步。
  哈巴雪山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距中甸县城120千米,总面积21908公顷。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气候由下到上依次为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气候。山脚与山顶的气温差达22.8℃,几乎可以称是整个滇西北气候的缩影。第一段的徒步是最艰难的,因为大家还没有完全适应,每个人都格外疲劳。
  上午9点半,山上天气突变,不仅没有阳光,而且时常飘起小雨,雨雾慢慢飘向山坡,哈巴村和小河看起来很远,哈巴的大山都是绿草如茵,彷佛披上一层绿色的地毯,看起来十分美丽。据说这里由于受到季风影响,每年12月底至1月底风力较大,最高可达8级以上;6至8月为雨季,都不太适宜攀登。所以哈巴雪山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的2月中旬至5月,9月中旬至11月中旬。
  在我们来之前,哈巴一带一直下雨,尽管我们登山的当天并没有下什么大雨,但路上的泥坑依然还在,很多地方还有积水,越往山上走越是困难,可以想象,下雨时,这样的路一定是寸步难行。刚开始,很多人走得都快崩溃了,虽然我多次穿越高原无人区,但也觉得很累。我们整个队伍拉得很长,前面的队员不断地停下来等候后面的队员,但是走到将近一半的路程之后,虽然海拔高了,但是大家已经慢慢适应,感觉越来越轻松,状态也很好。
  哈巴雪山是在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第四纪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因巨大的海拔差异,形成了明显的高山垂直性气候带,这种垂直性气候孕育了垂直带状分布的生态系列,立体分布着高山寒冻植被带、高山草甸和高山灌木丛、冷杉、云杉、针杉、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干热河谷灌草丛带等,植物种类繁多。在浓密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许多珍稀的野生动物。
  走到一半的时候,山坡上有一处木屋,这里是一个中间休息站,小木屋里有开水、可乐、矿泉水、方便面等,我们都在这里休息,很多人自带了干粮,就在这里吃干粮作为中饭。据说哈巴南北22千米和东西19千米是自然保护区,云南13000种植物中的大约一半种类可以在这个植物王国找到,其中包括900多种珍贵的药材,哈巴自然保护区还含有25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50种杜鹃花。
  哈巴雪山大本营
  终于听到马匹的嘶鸣声和人声,我们到了登山的第一站,两排蓝色屋顶的平房,这就是巴哈雪山的大本营,这里海拔4115米。大本营四周荒无人烟,只有3排房屋,边上还有一个高原小湖,成为水源的供应。
  大本营虽然潮湿阴冷,却非常热闹,挤满了各国登山者、登山向导、协作和马帮。在这里很多人开始有了明显高原反应,头痛头晕,甚至呕吐,要去公共厕所得从平房走下去十几米,可很多人连走下去的力气都没有。大本营房屋的走廊上,贴满了各地登山俱乐部的小旗子和纪念牌,甚至是各国登山者的涂鸦,很多登山者都在这里拍张纪念照。大本营有微弱的移动信号,可以打电话,有时候甚至发出一两条微博微信,我们都发了一条微博,告诉亲朋好友,我们安全抵达大本营。
  几名队友给大家做了晚饭,这是我们登山之后吃的最后一餐正规的晚餐,红烧肉、土豆炖大白菜。几名外国登山者在外面露营,他们买了一点牦牛肉,然后拿着麦片到开水房冲着吃。当天晚上大家也没有洗漱,就直接上床睡觉了。好几名队友都有高原反应,头晕,还有人感冒了。大本营的房屋是十人间的房间,有床垫和被子,还算干净,睡着也不冷,只是有点沙。晚上,大家都累了,不一会儿整个房间鼾声四起,我的高原反应也渐渐出现,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一个晚上过去了。
  攀登大石板
  凌晨三四点,就听见外面有其他登山队的集合声,他们准备从大本营徒步到C1营地,然后直接登顶,但是这样难度较大。我们团队的计划是徒步到C1营地露营一晚上,第二天再登顶。早上9点多,我们全部集合好开始向C1营地进发。大本营到C1营地大约5~6千米,   距离虽然不远,但是提升的海拔很高,从海拔4080米到4960米。上山的坡度很大,加之天上下着小雨,走起来非常吃力。出发半个小时后我们爬到一个小山头上,决定停下来休息片刻。突然,天空出现一道巨大的彩虹,显眼得很,队友们纷纷抢着拍照,彩虹下面,山下大本营的蓝色屋顶是那么的渺小,大家都兴奋不已,一扫此前的疲乏。
  接下来就是比较痛苦的地方——大石板,这个地方全是岩石,像是一整块的大石板,下雨很滑,如果赶上气温低结了冰,别说上去,我都不敢想象如何下来。好在雨下得不大,也没结冰,石板没有想象得那么滑,只要小心慢慢走,还算是比较安全的。只是坡度较大,对于很少在高原徒步的队友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段路,在这里,队员之间慢慢拉开了距离。山上起了大雾,看不见山顶,天气并不好,这样一来,登顶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继续往前走,过了大石板是一段碎石路段,这里海拔大约4500米,已经是雪线了,能看到地上有少许的雪。气温明显低了许多,雨还在下,我们的手都冻僵了,赶紧拿出手套,穿上抓绒衣,才感觉暖和一点。
  这段碎石路不是很好走,经常有石子往下滑,风力非常大,风夹着雪打在脸上很痛,大家都低头看着路,缓慢地一步一步向上爬。在一处略微避风的地方,我们停下来休息。拿出各自备好的干粮吃,算是一个简单的中餐。接下来的一段砂石路,有点滑,雪还不算大,没有完全覆盖,踩在石头上要好走点。
  越走雾越大,风力也不见减小,一路上遇到很多下撤的其他登山队的队员,他们都是凌晨三四点从大本营出发的,问了他们登顶没有,大部分都说没有成功,很多人走到5000米的时候因为风太大,不得不放弃登顶。他们带来的坏消息让我们多少有些担心……
  C1营地的风雪之夜
  走完了碎石坡,到了C1营地,地面都被雪覆盖了,突然出现了阳光,雪停了,风力也减小,远方的天空能看见一片蓝色。C1营地海拔4967米。下午2点多,全部队友都到达C1营地,纷纷开始搭帐篷。这里是布满碎石和岩石的地段,有一处唯一的小平台,但并不避风,而且地下的碎石太多没办法插地钉,我们搭帐篷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帐篷被风吹走。
  每人的晚餐是一袋快餐饭,就是煮好的大米和肉丁、土豆丁。我们到帐篷外面装了一大碗雪,用气炉慢慢煮开,然后灌到快餐饭的袋子里,密封10分钟,一餐饭就做好了,可是味道很一般,本来不打算吃的,但想起明天凌晨要登顶,咬咬牙将一袋快餐饭吃了下去。
  外面的风越来越大,感觉有五六级以上,帐篷的地钉都踩弯了,也无法固定,大伙到处找大石块,吃力地搬到了帐篷四周,压住帐篷,免得半夜被吹飞了。在海拔4900米的地方,搬石头是很累的事情,搬一块都要喘半天。处理好了帐篷,大家都进帐篷里躺着,除了打雪、煮水和上厕所,没人愿意去帐篷外面。
  外面雪没有停,风呼呼地刮了一晚上,我辗转反侧没怎么睡着。帐篷很小,我的脚顶着外面的雪,担心雪融化之后会透进来,特地用防水袋将睡袋脚部包住,然后用塑胶饭碗垫在睡袋的头部下面当枕头,以免打湿头部。可能是外面风声太大,几次在迷糊中感觉帐篷被吹飞了……(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约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中国。华南虎被认为是所有虎的祖先,是一个原始的类群。而后随着时间的推进,虎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栖息范围不断扩大,从西伯利亚的寒带针叶林到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雨林,甚至海岸红树林,都能见到其孤独而彪悍的身影。  它不像狮子那样阳光霸气,不像豹那样隐忍冷酷,也不像狼那样苍凉悲怆,但是,它在茫茫雪域中的纵情驰骋,它在幽幽山谷中的傲然长啸,它在灌木丛中的细嗅蔷薇,它在荒芜沙场中的浴血
期刊
老虎谷野生动物保护区(Laohu Valley Reserve)位于南非自由州省,距南非司法首都布隆方丹大约200千米,占地面积将近350平方千米,是南非自由州省内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北开省118平方千米和自由州省232平方千米的地方。老虎谷保护区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虎的野化,保护濒临灭绝的华南虎。“Laohu”是老虎的拼音,“老虎谷”这个名字是为纪念华南虎项目为促进南非野生动物和保护生物多
期刊
虎,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三,故称“寅”。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  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国人深爱着虎的勇猛和力量,尊称其为“百兽之王”。  历经千年,虎的形象无处不在,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欣赏其威风凛凛,借以形容骁勇善战的将领为“虎将”,刘备麾下的猛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就被誉为“五虎上将”。乃至将门虎子
期刊
在美国星罗棋布的海滨城镇中,距旧金山193千米的蒙特利(Monterey),是一座拥有历史与未来的城市。蒙特利曾因沙丁鱼罐头而成就经济巅峰,后遭遇大自然报复性惩罚,而今风景如画的海湾是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就让我们拣拾蒙特利百余年的历史片断,从罐头厂街说起。  罐头厂街——蒙特利的前世今生  蒙特利的商业经济始于1853年,因附近海域沙丁鱼十分丰富,大批渔民从事海洋捕捞业,将沙丁鱼罐头出口到世界各地
期刊
虎,是哺乳纲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是种高度进化的猎食动物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现代虎的祖先是一种叫作“中华古猫”的小型食肉类,大约是在距今300万年的更新世以后在地球上出现的,与人类的出现时间较为接近,而且可能曾与人类的祖先——蓝田人一起生活过。  就像地球的起源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一样,地球上最强大的食肉动物——虎,也有着谜一般的来源。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东
期刊
7月29日是“世界爱虎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下国宝动物——虎大王。  为什么要保护虎?  虎在维护山林生态平衡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据了解,在过去100年里,全球野生虎数量从10万只锐减到几千只;从种群上来说,已经从9个减少到6个。野生虎的寿命可达15~25年,但由于人类猎捕和植被面积的减少,使其生活范围缩小,占有的领地不足以维持生存。  目前已知数量最多的一种虎是孟加拉虎,
期刊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大雁历来是抒发情怀的对象,他们常常利用大雁每年准时秋往南飞的生活习性,进而抒发自己的一些离愁别恨,显得凄婉而哀怨。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就在一首《闻雁》的绝句中这样写道:“故国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短短四句,却情深意切。先言“归思”,故乡渺茫,究竟在何处?思家盼归之情萦绕心头。后写“闻雁”,深秋的雨夜,南归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鸣叫而过,大雁尚且都能按时飞
期刊
索科特拉岛被誉为“地球上的外星世界”,因与大陆隔离1800万年,岛上蕴藏了太多稀有宝藏,被视作一艘珍贵的“诺亚方舟”。这里不仅有长得很像UFO的龙血树,以及神秘的沙漠玫瑰等,还有几百种在世界各地无法看到的独有物种,还有绝美的沙滩海岸,以及在茅屋里生活的神秘的贝都因人。有人称它是“一座梦幻般的冒险家乐园”,更多的西方人说这里是翻拍电影《侏罗纪公园》和《星球大战》的理想之地。  全球最佳世外桃源岛屿 
期刊
那年盛夏,回河北探亲。在家人的精心安排下,我多次到南戴河的中华荷园游览观光。每当来到荷塘,总忍不住放慢脚步。在淡淡的氤氳的光影里,临风摇曳的荷叶为人们送来沁人心脾的凉爽。有关荷花的诗文佳句,在我的大脑中跳跃涌动。荷花,历来是美化人们生活,陶冶情操的花卉,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荷花凭借它的花色艳丽,幽雅风姿,以及久远流芳的清香,使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
期刊
夏天,是植物享受生命的季节。所有的树木都郁郁葱葱,绿草也无比茂盛,芦苇更像海浪一般,风吹来,一片萧萧的海潮音响彻耳畔。这时会让你感觉到,夏天并非只属于炎热,有时也属于清凉。  关于夏,造物者说:我要给这星球以绚丽繁荣的生命,我要让阳光巡回照醒它们内部的种子,使它们有万树千林,有奇花异卉,有到处奔驰、泳跃、飞翔着的生命精灵,而它们要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全部兴盛,同声欢歌,颂赞乐享自己的生命……于是,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