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数学老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学习 创新教育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如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说出测量方法。“只要在升旗的绳子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升旗的绳子拉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用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得到旗杆的高度”、“放倒旗杆量出旗杆的长度”、“利用升降机准确测量”、“用一条小绳子捆到老鼠尾巴,让它爬上旗杆,最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就知道旗杆的高度”……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方法。进一步提问学生,除了以上的方法,能否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测量出旗杆的高度?最后有同学说出利用阳光下的影子、镜子的反射,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才能、水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留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时,我先取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撕掉其顶角,然后问学生:“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恢复原状吗?”学生答:“只要将两边延长即可”。我进一步提问:“如果撕掉的不止是一个顶角,还有一腰,你能将它恢复原状吗?”通过逐层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出新质疑,让学生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如七年级数学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习题3.1第6题“如图,这些图形都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吗?如果不能确定,折一折,试一试。你还能再画出一些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吗?”通过让学生动手尝试后,除课本图形外,还能画出六种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给他们带来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了创新兴趣。
利用数学图形,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矩形图形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它的长和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如:房屋装修中的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促使他们学会创新。
三、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我把学生分成比较均衡的四个小组;事先设计了几道由易到难的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推荐本组表述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下,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 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赵光千.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数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学习 创新教育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如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说出测量方法。“只要在升旗的绳子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升旗的绳子拉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用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得到旗杆的高度”、“放倒旗杆量出旗杆的长度”、“利用升降机准确测量”、“用一条小绳子捆到老鼠尾巴,让它爬上旗杆,最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就知道旗杆的高度”……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方法。进一步提问学生,除了以上的方法,能否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测量出旗杆的高度?最后有同学说出利用阳光下的影子、镜子的反射,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才能、水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留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时,我先取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撕掉其顶角,然后问学生:“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恢复原状吗?”学生答:“只要将两边延长即可”。我进一步提问:“如果撕掉的不止是一个顶角,还有一腰,你能将它恢复原状吗?”通过逐层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好奇心,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出新质疑,让学生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如七年级数学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习题3.1第6题“如图,这些图形都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吗?如果不能确定,折一折,试一试。你还能再画出一些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吗?”通过让学生动手尝试后,除课本图形外,还能画出六种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给他们带来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了创新兴趣。
利用数学图形,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矩形图形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它的长和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如:房屋装修中的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促使他们学会创新。
三、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我把学生分成比较均衡的四个小组;事先设计了几道由易到难的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推荐本组表述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下,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3] 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赵光千.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数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