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高校行政人员是维系党政事务灵敏、高效、有序运转的基础,同时在管理服务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育人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行政人员,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目标定位、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还存在关注不够、认识不清、实践不够等问题。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现象,缺乏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进度、生活状况的关注,还不能提供一系列系统化、精准化“订单式服务”,未能把现有管理效能充分激发和整合提升。本文将围绕管理协同育人内涵要求、面临的困境和实践路径研究,为改进和完善高校行政人员管理协同育人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三全育人 协同育人 实践路径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精神和教育部关于“三全育人”具体要求,高校行政人员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围绕“育人”中心工作,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发挥和能力提升为着力点,以深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全员育人理念为落脚点,认真探索,积极实践,自觉将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与学校整体育人目标相结合,坚持走“科学管理,高效服务”的育人之路。努力创建“管理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保障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服务工作,推进协同育人取得实效。
一、高校行政人员参与管理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育人是高校全体教职工与生俱来的“天职”“本职”,必须充分发挥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职能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9]
(一)契合高校育人工作的本质。对于党和国家而言,教育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内部涉及教学、管理后勤等各个部门,每个部门的工作实质都是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而开展。表层来看,学生就是认真听课,接受老师指导,自主学好知识,与行政管理部门有一定距离。但从深度来看,学生是各部门工作的最终服务对象,高校内部不存在脱离学生活动的人员和部门。脱离了学生,行政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学生日常也需要和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打交道,行政管理人员不可能也不能脱离育人的工作,协同育人是一种必然选择。
(二)符合“三全育人”的要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高校要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大格局。按照“三全”育人理念,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在这些所有环节当中,任何一节缺少了行政人员的协同参与都是无法完成的。只有行政人员倾力付出、相互配合,才能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落实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举措。按照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必须坚持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架,尤其是要完善社会、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渠道,释放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不断提升治理能力。高校行政人员作为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群体,掌握着学生课堂以外的活动空白区域和交叉地带,了解到学生课后或者课外的一些发展状况。一旦形成与教学人员强化协同配合,能够有力形成学生培养的完整闭环。
综合上述因素,管理协同育人是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基于行政管理人员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最大限度发挥高校育人资源,覆盖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必然选择和本质要求。
二、高校行政人员管理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高校行政人员管理育人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随着“三全育人”实践的深入展开,部分高校行政人员管理协同育人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不足”,即育人主体自我认同度不够、育人过程参与度不够、育人机制科学性不够。
(一)育人主体自我认同度不够。行政人员作为高校管理育人主体,部分人员的自我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尚达不到国家要求的育人成效。个别行政人员把自身定位在上传下达、具体琐碎的事务,工作执行机械,简单照章行事,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化、多样化需求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特别是在具体涉及到学生的利益诉求方面,不深入详查、仔细甄别。另外,行政人員由于具体量化性考核要求不高,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思路不明晰,难以形成服务式管理的工作定位,以至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理论素养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缺少育人温度,难以形成管理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育人过程参与度不够。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触信息面广、个体意识强,但也存在集体观念较弱、自控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不强等问题。但高校部分行政人员还不能因时因地改变思路,革新管理模式和方法,简单沿用过去的“威权意识”来“管”学生,而不是深入到学生衣食住行中,用春风化雨的方式以“理”服人、以“理”育人。在管理空间方面,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寝室、会议室等空间,对学生经常光顾的微信、微博等网络自媒体空间,不了解、不熟悉、不参与,所以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育人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7]
(三)育人机制科学性不够。高校评价中主要聚焦在对可量化的标志性指标,而对育人等较为隐形、长远见效的工作关注不够。长期以来,对高校综合评价或学科评估等,重点还是聚焦在人才称号、平台项目、重大项目奖项、论文科技成果数量等可量化、可对比的显性指标上。具体到行政人员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常常聚焦到一些比较具有显示度的指标,如学生就业率、重大表彰奖励、高规格的赛事和荣誉等。反而在日常工作环节中,需要与静下心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中,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则显得捉襟见肘。长此以往,给学生带来的成长期待形成较大反差,也与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和精神文明圣地极不相称。[8]以上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就是考核指标在育人工作方面分量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