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5~6月,在油气技术管理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采油一厂和采油院电泵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完成了文38~46井电泵提液工作。这是中原油田第一口成功实施大斜度小井眼井电泵提液工艺。笔者就这一情况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电泵提液;油量;大斜井
中图分类号:TE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20—0131—01
文38-46井位于文38块北部,隶属于文38-44-9井组,为钻穿S2下油层,从1350m处造斜,1911.6m处最大井斜45.3°,油层部位采用5 1/2“P110钢级套管,是一口大斜度小井眼井。自2008年开始,对水井文38-44进行层间调整,同时对文38-9进行转注S2下3、S2下4二、三类层,与38-46形成二、三类层的注采井网。经过油藏经营管理部门论证,需要转电泵提液。
1、井组培养过程
①先期注水。该部位S2下层系原始压力系数1.1左右,为常压油气藏,平均埋深1950 m,胶结疏松,低压开采油井易于出砂。为了保持地层压力,使油井保持较高产能,38-44于2007.5月先期注水,38-46井2007.9月投产即见效,初期日产油40t/d,与水井连通11.0m/2n。②层间调整。38-46含水逐渐由8%上升到55%,吸水剖面显示S2下4l号小层相对吸水87.7%,S2下42号小层砂埋遇阻不吸水,单层突进。层间仍有剩余油潜力。2008年5月对38-44钻冲砂再测,S2下42相对吸水43.6%。2009年1月38-46二次注水见效,含水由80%降低为65%,日增油5 t。③38-9转注,完善注采关系。该部位S2下3、S2下4两套含油层系发育不均衡,S2下4为一类层,S2下3为二类层。38-44吸水剖面显示S2下4主吸水,S2下3相对吸水百分数低。为了充分动用二、三类层潜力,2008年12月将38-9转注,单注S2下3、S2下4,先期注水,与38-46形成二、三类层的注采井网。
2、电泵配套工艺技术攻关
2.1 电泵机组部分改进
①电机部分:选用小直径的107系列电机,能有效避免在大斜度井内起下造成的机组碰挂现象。②离心泵部分:采用硬质合金设计,增加泵的使用寿命离心泵在大斜度井内运行中因重力产生的摩擦力增大了泵的磨损,因此采用硬质合金轴承(硬度1250 HV)进行强行扶正,增加离心泵的耐磨性。③分离器:采用硬质合金设计,增加补偿套设计。作为离心泵的吸入端,在大斜度井中运行,同样引起磨损加大。油气分离器上下接头的轴承部分采用硬质合金材料,同时改变下接头的结构形式,增加了补偿套结构。④保护器:采用胶囊式保护器。原来普通电泵机组上配套的双节沉降式保护器适应于小于15°斜度井的应用。针对大斜度井的电泵生产特点,采用了单节胶囊式保护器来满足电机的呼吸补油需要。
2.2 潜油电缆:引进了动力电缆保护器
在机组的下井过程中,潜油电缆不可避免地要与井壁进行接触,油管的自重和井壁的摩擦会导致电缆绝缘破坏,因此电缆要紧贴油管,尽量不与井壁接触摩擦,才能保证电缆的绝缘性能。而在大斜度井中,靠常规的电缆保护卡子不能满足此恶劣的工作条件。因此,引进了“动力电缆保护器”。
2.3 井下配套工艺
针对文38、209块造成潜油电泵井检泵周期短的出砂、腐蚀、结垢等因素,配套工艺如下:①防砂:采用成熟的旋流式沉砂器防砂工艺。②防腐:在电机底部下入牺牲阳极防腐短节对机组进行防护。同时采取在地面定期加缓蚀剂的方法进行井筒防腐。③防气:采用双串分离器,增强人泵前油气分离效果。
2.4 地面控制配套技术
应用了软启动柜控制保护技术。软启动保护柜能降低启动电流、减小启动冲击、延长电机和负载寿命,是目前理想的电机控制设备。
3、现场施工工艺
针对电泵井作业施工质量控制难点:机组安装及油管下井质量问题,强化了作业工序管理和现场监督,确保一次投产成功。①采用φ116×9000m通井规,模拟电泵下人模式进行通井,并在狗腿处反复起下,探索合适的通过速度。②在实际下泵过程中,直井段下管速度控制在15根/h。进入造斜段后,下管速度控制在10根m,确保电缆和机组无碰挂。③选调经验丰富的作业队司钻进行起下操作,要求轻提轻放,防止在井口出现碰挂现象。④采油一厂工艺研究所和电泵所技术人员全天候盯在作业现场,加强现场联合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检测,2009年6月8-9日文38-46补孔S2下3转电泵提液,措施效果良好。初期日产液70.1t,日产油35t,含水50%,日增油水平23t。
参考文献:
[1]崔传智,水平产能预测的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
关键词:电泵提液;油量;大斜井
中图分类号:TE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0)20—0131—01
文38-46井位于文38块北部,隶属于文38-44-9井组,为钻穿S2下油层,从1350m处造斜,1911.6m处最大井斜45.3°,油层部位采用5 1/2“P110钢级套管,是一口大斜度小井眼井。自2008年开始,对水井文38-44进行层间调整,同时对文38-9进行转注S2下3、S2下4二、三类层,与38-46形成二、三类层的注采井网。经过油藏经营管理部门论证,需要转电泵提液。
1、井组培养过程
①先期注水。该部位S2下层系原始压力系数1.1左右,为常压油气藏,平均埋深1950 m,胶结疏松,低压开采油井易于出砂。为了保持地层压力,使油井保持较高产能,38-44于2007.5月先期注水,38-46井2007.9月投产即见效,初期日产油40t/d,与水井连通11.0m/2n。②层间调整。38-46含水逐渐由8%上升到55%,吸水剖面显示S2下4l号小层相对吸水87.7%,S2下42号小层砂埋遇阻不吸水,单层突进。层间仍有剩余油潜力。2008年5月对38-44钻冲砂再测,S2下42相对吸水43.6%。2009年1月38-46二次注水见效,含水由80%降低为65%,日增油5 t。③38-9转注,完善注采关系。该部位S2下3、S2下4两套含油层系发育不均衡,S2下4为一类层,S2下3为二类层。38-44吸水剖面显示S2下4主吸水,S2下3相对吸水百分数低。为了充分动用二、三类层潜力,2008年12月将38-9转注,单注S2下3、S2下4,先期注水,与38-46形成二、三类层的注采井网。
2、电泵配套工艺技术攻关
2.1 电泵机组部分改进
①电机部分:选用小直径的107系列电机,能有效避免在大斜度井内起下造成的机组碰挂现象。②离心泵部分:采用硬质合金设计,增加泵的使用寿命离心泵在大斜度井内运行中因重力产生的摩擦力增大了泵的磨损,因此采用硬质合金轴承(硬度1250 HV)进行强行扶正,增加离心泵的耐磨性。③分离器:采用硬质合金设计,增加补偿套设计。作为离心泵的吸入端,在大斜度井中运行,同样引起磨损加大。油气分离器上下接头的轴承部分采用硬质合金材料,同时改变下接头的结构形式,增加了补偿套结构。④保护器:采用胶囊式保护器。原来普通电泵机组上配套的双节沉降式保护器适应于小于15°斜度井的应用。针对大斜度井的电泵生产特点,采用了单节胶囊式保护器来满足电机的呼吸补油需要。
2.2 潜油电缆:引进了动力电缆保护器
在机组的下井过程中,潜油电缆不可避免地要与井壁进行接触,油管的自重和井壁的摩擦会导致电缆绝缘破坏,因此电缆要紧贴油管,尽量不与井壁接触摩擦,才能保证电缆的绝缘性能。而在大斜度井中,靠常规的电缆保护卡子不能满足此恶劣的工作条件。因此,引进了“动力电缆保护器”。
2.3 井下配套工艺
针对文38、209块造成潜油电泵井检泵周期短的出砂、腐蚀、结垢等因素,配套工艺如下:①防砂:采用成熟的旋流式沉砂器防砂工艺。②防腐:在电机底部下入牺牲阳极防腐短节对机组进行防护。同时采取在地面定期加缓蚀剂的方法进行井筒防腐。③防气:采用双串分离器,增强人泵前油气分离效果。
2.4 地面控制配套技术
应用了软启动柜控制保护技术。软启动保护柜能降低启动电流、减小启动冲击、延长电机和负载寿命,是目前理想的电机控制设备。
3、现场施工工艺
针对电泵井作业施工质量控制难点:机组安装及油管下井质量问题,强化了作业工序管理和现场监督,确保一次投产成功。①采用φ116×9000m通井规,模拟电泵下人模式进行通井,并在狗腿处反复起下,探索合适的通过速度。②在实际下泵过程中,直井段下管速度控制在15根/h。进入造斜段后,下管速度控制在10根m,确保电缆和机组无碰挂。③选调经验丰富的作业队司钻进行起下操作,要求轻提轻放,防止在井口出现碰挂现象。④采油一厂工艺研究所和电泵所技术人员全天候盯在作业现场,加强现场联合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检测,2009年6月8-9日文38-46补孔S2下3转电泵提液,措施效果良好。初期日产液70.1t,日产油35t,含水50%,日增油水平23t。
参考文献:
[1]崔传智,水平产能预测的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