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向日葵地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so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娟是何许人也?这听起来是一个平凡而又陌生的名字。
  李娟,出生于1979年,祖籍四川,出生在新疆,李娟家有三口人:外婆、妈妈和李娟。外婆八十多岁高龄,善良、坚强,还有点小顽皮。她大半生都住在四川老家,因无人照料,一把年纪不得不跟随女儿(李娟的妈妈)来到新疆生活。而李娟的妈妈呢,年轻时是新疆某建设兵团的农业技术员,后来脱离兵团。为了赚钱养家,她带着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李娟,来到地广人稀的阿尔泰深山,开了一间流动的杂货铺(也是裁缝铺)。一家三口跟随哈萨克牧民逐水草而居,和牧民们做生意,赚辛苦钱,李娟早期的作品也记录着这些经历。
  翻开李娟的书,就仿佛进入她构造的文字世界之中。她给我们展现了在城市中不曾见过的自然景象,她所构建的自然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描述的就是李娟回憶起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地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在这里劳作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
  很喜欢李娟的文字,简单朴实却有着一种通透感,她观察着生活,再提炼出生活里那些最简单的东西,没有华丽的包装,就像清澈的水面可以看到湖底一般的透彻,静静流淌着透明却充满灵巧,还泛着一层层的幽默涟漪。不像我们过去看过的村庄文学有着浓重浑厚的色彩,李娟轻描淡写地记录着生活,自然中的一切都与生活相关。
  葵花地南面是起伏的沙漠,北面是铺着黑色扁平卵石的戈壁硬地。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个人。天上的云像河水一样流淌,黄昏时刻的空气如液体般明亮。一万遍置身于此,感官仍无丝毫磨损,孤独感完美无缺。
  此时此刻,是“自由自在”这一状态的巅峰时刻。
  而李娟除了写生活里细小的富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有不少是写在荒野生活中关于孤独、漂泊等痛苦的。她对抗着漫漫孤独里的那种绝望感,将每一点细小的美好和欣慰投入那些看似普通的小生命中。在荒野里生存,考验的不仅是各种生存技能,还有心理承受能力。荒野里万籁寂静,这种绝对的安静,可以从精神上杀死人,也可以滋养人,并能中收获对抗孤独最朴素却也是最有力的力量,它源源涌流,扎根于荒野,但是又绽放于荒野,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我去过很多地方,住过好多房子,睡过各种床。我想,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所以,我从不曾畏惧过生活的改变与动荡。
  我要这样一座房子干什么呢?是为了从此能够安心地生活吗?不是的,是为了从此能够安心地等待。而眼下的我,只能安心地离别。
  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我们从各种作品中认识的李娟,总是与“漂泊”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因为生活不稳定,在严寒荒凉的西北长时间漂泊,如若没有坚强的精神对抗这份孤独,我想无论多强大的灵魂也会被这种荒凉吞没。翻开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我们能看到这块向日葵田地的多灾多难,有孤独也有悲伤,但也能感受到李娟笔触中的明亮色彩,就像一道光柔柔地穿透那荒漠里的孤寂。
  在李娟的文字中,总是出现她的母亲和外婆。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出现的母亲的形象富有生命力,她写母亲为了耕种方便在荒无人烟的边疆赤身耕种,这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而是母亲对生活和劳作做出的自我妥协。当这些都放下的时候,投入的快乐竟是毫无“负累”——一丝不挂,真的是没有负累。现实如此波折,李娟和她的母亲却没把苦看作苦,在文字里处处有惊险和惊险过后的快乐。生活就是这样,坦然地接受它,感觉也会平顺许多。而从《遥远的向日葵地》中她提及外婆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她平日的冷静控制逐渐瓦解,陷入了与外婆相关的回忆中抽不开身,直视至亲的死亡深陷巨大的痛苦之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我离她多远啊,我离她,比死亡离她还要远……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
  李娟文字里的孤独和强韧都是如此饱满,我想一定是因为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将这些经历都萃取成了我们所读到的这些文字。就像她在采访中所提到的对于苦难的看法:
  苦难是一种命运,不应该被赞美,也不应该被埋怨。
  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总是与激情和勇气有关。我写的时候,也想往这方面靠。可是向日葵不同意。种子时的向日葵,秧苗时的向日葵,刚刚分杈的向日葵,开花的向日葵,结籽的向日葵,向日葵最后残余的秆株和油渣——它们统统都不同意。它们远不只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其他文献
“不动笔不读书”,要知道语文老师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奥秘就藏在他们的读书笔记之中。这里有他们原始阅读状态的直观呈现,你可尽情地从他们的视野中汲取养分。  亲爱的朋友:  又是青年节的月份了。对于这一个节日其实好似已经不再属于我,可是想到那么多封来信——青年朋友的,仍想写几句话。  最不喜欢一般社会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讲起少年或青年人时,总常引用的两句诗——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好似只有
期刊
卖懒卖时间卖我  卖勤勉无所得  今日特供  卖一颗星星  卖无数次日落  卖重力,卖沉  卖有风的车站  太清醒的干燥不卖  太珍贵的潮湿不卖  卖一切我有的  卖一切你有的  陽光好得像在下雪  荐诗丨 光诸  法夏是一个学中文的大学生,她拥有一种同龄人少有的特质:一般来说年轻人写诗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法夏似乎已经真正识得了“愁滋味”。她能用非常确定的语气写一些人生的根本问题,又准又狠,
期刊
好的文字如同恒星,穿越浩渺的空间与无垠的时间,仍能熠熠发光直至永恒。若你有足够的感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热爱中长篇小说创作,这里将是你发光的舞台—让你的小说如银河星系般铺展,你会被证明是新生的未来之星。  前些日子和同学聊到,不知道那些久未联系的同学现在过得怎么样。  一个班里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积极活泼、一直跟大家保持联络的人,也有不怎么说话、比较沉默的人。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渐渐少了联络。
期刊
我仰面躺在世上,  无需房屋,无需帐篷,  那么自由,没有忧虑。  我的生命值得这般时刻。  清晨,成群的云朵  向天空的边缘流泻,  波浪奔涌,这一年  从未如此令人喜悦。  泥土的气息重现,  被春日微风吹来,  时辰安息,乡野遥远,  在召回這样的极乐。  我那么远,我那么近,  我忘记经历过的一切,  我虚度,我存在,  和天使一起盘旋。  荐诗丨 冬至  这首《夏日》里,没有酷热,读来让
期刊
就像撕开面包,无论撕成几块  面包都还是面包一样  无论撕成几块  我的脸还能是脸吗?  就像剖开鱼,无论剖成几片  鱼都还是鱼一样  无论剖成几片  我的心脏还能是心脏吗?  就像斟上酒,无论斟成几杯  酒都还是酒一样  无论斟成几份  我的血还能是血吗?  就像那份爱,无论碎成几块  爱都还是爱一样  无论碎成几块  我还能是我自己吗?  荐诗丨 冬至  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晰,四小节结构相同,层
期刊
6  三月的某一天,她正在洗碗,突然接到了王心怡的电话。仅有一个洗手槽,她把碗摞在了窗台上。彩虹色的条纹瓷碗,看着心情愉悦。她习惯了将手机静音,感觉到它在衣服口袋里振动,先洗了洗手,甩掉水珠,然后捏着手机的边缘接通电话。另一头传来王心怡甜糯的声音:“亲爱的,我有个秘密要和你分享。”她的眉毛不自觉地抖了两下,脑海里迅速闪过:既然是秘密还是不要和我说了,不然我压力山大啊。但是又想道:人家都说是秘密了还
期刊
10  这天她坐在书房看《耶路撒冷三千年》,背后依然是那幅巨大的鸡冠花。暗红的血色映衬着落日余晖,一个城市的能量也慢慢衰退了。  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国家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还是唯一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这也意味着,耶路撒冷可以遍布世界,被每个人拥抱。  《圣经》使耶路撒冷闻名世界,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输出的力量还是颇为强大的。世上被称为人的生灵数以亿计,每个人的脑袋里都盛着
期刊
往日,我们分别望向夜空  目光在某颗星星处相遇  今晚,我又在寻找你  所有的月光  都是我目光的反射  我们隔着光的距离  隔着一面圆满的镜子  我们既不分开也未合体  就像青草与树枝、鸟与飞云  孤独并不可怕  当我把它写进诗里  今晚,我要窮尽所有  让我们在一个句子里重逢  荐诗丨 陈垦  在差不多四年的时间里,诗人沈颢几乎每天都为妻子写首短诗。  我看到了手稿,其实是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小块
期刊
听见缓慢脚步声  一个必定要出现的人——  你拥有一树杂果  忧郁且甜蜜  在我们相遇之前  与自己僵持的夜里  我们永夜创作着彼此  (或许也曾互相阅读)  不相遇是极端的美  相遇则预言着裂纹的开端  但便是几次死而复生,我相信  没有一片树叶遮挡着爱情  很久以后你必定出现  一个横亘于濒死的声音  在病榻上书写墓志铭,而巧合之下  我读见你的奄奄一息  我看见你的耳朵  稠密的云,隔着阴翳
期刊
倾晖速短炬,走海无停川。  冀餐圆丘草,欲以还颓年。  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烟。  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  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  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  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  出舞两美人,飘飖若云仙。  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  荐诗丨 陈可抒  “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门一被推开,便传来李白大声的吟诵。  然后是高适爽朗的笑声:“吾爱鹰隼,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