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表观遗传机制对高表达玉米(Zea mays)C4型PEPC转基因水稻(Oryza sativa)种子萌发的影响,以转C4型PEPC水稻(PC)和野生型水稻Kitaake(WT)为试材,采用10%(m/v)聚
【机 构】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南京210014;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南京210037;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表观遗传机制对高表达玉米(Zea mays)C4型PEPC转基因水稻(Oryza sativa)种子萌发的影响,以转C4型PEPC水稻(PC)和野生型水稻Kitaake(WT)为试材,采用10%(m/v)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通过单独和联合施用PEG6000、DNA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胞苷(5azaC)和可变剪接抑制剂大环内酯类(PB)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测定种子活力、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a-淀粉酶活性以及PEPC、糖信号相关基因和部分剪接因子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0.25 μmol·L-1 PB处理对2种供试水稻在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均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使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总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下降,PB也抑制糖信号-蔗糖非发酵1(SNF1)相关蛋白激酶(SnRKs)家族和剪接因子丝氨酸/精氨酸富集蛋白家族(SR proteins)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a-淀粉酶的活性,但对PC的抑制作用小于WT.5 μmol·L-1 5azaC处理对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的效果与可变剪接抑制剂相反.5 μmol·L-1 5azaC联合PEG6000干旱处理部分减缓了干旱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抑制作用,使供试材料发芽率升高,表明DNA甲基化和可变剪接机制参与了水稻芽期干旱耐性,其中对PC的作用更大.
其他文献
以北板蓝根(Isatistinctoria)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在河西走廊中部干旱绿洲开展水分控制试验,设轻、中、重度亏水及充分供水4个控水水平,通过大田试验探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亏缺
遥感图像中目标识别主要是依靠判读员的判读.本文提出一种辅助人工判读的疑似目标快速提取方法,该方法基于图像的灰度特征,首先对遥感图像进行降低分辨率和图像增强的预处理,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共同搞好水上交通安全,负起第一位的责任。
Safety is the eternal theme, the responsi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arza
我国有关妇女月经情况的调查报告多为平原,沿海地区的情况。关于高原、高寒地区妇女月经情况鲜有报导。本文乃将世居青海高原西宁地区及玉树藏族地区妇女月经情况进行了初步
针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非负稀疏表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引入非负稀疏表示以纯加性和稀疏的描述便于分析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特征;并提出综合
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影响。如何平衡生态环境和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通过整合日间光学遥感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对生态环境状况、城市化强度以及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耦合协调特征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在过去近20年间的遥感生态环
解放以来,对我国尘肺曾进行过三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矽肺普查。通过普查,基本上摸清了矽肺和煤尘肺的发病情况。并在控制矽尘浓度,改善劳动条件和降低矽肺发病率等方面都采取
【摘 要】本文论述了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从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施工阶段和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等方面,介绍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以供质量管理者参考。 【关健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我省高速公路的建设与之相适应也蓬勃兴起,一条条高速公路在甘肃大地上延伸,必将对地方经济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了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百年大计,质量
数字图像在当今时代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随着数字图像的增多以及图像编辑软件功能的日益强大,对图像进行伪造和润饰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这对图像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
2013年6月2日,3D国际特工大片《天机·富春山居图》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全球首映庆典,影片已于6月9日全球正式公映。影片的内容将我们的视野带回到悠远的中国古代。 名画《富春山居图》于1350年庚寅年完成;1650年庚寅年,明代收藏家吴洪裕临死前下令将其焚烧殉葬;2010年,又一个庚寅年,由于温家宝总理的深情期望,这幅图从一件艺术珍品变成两岸相连的一个文化象征符号。“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