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变”与“不变”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anji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首先论述了这些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发生的明显变化,然后论述了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强调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坚守大学的根本,即要坚守“育人”的理念,要坚守大学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大学文化;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3-0122-03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economy, higher education has changed a lot in the school system, teach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bvious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n describes som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lly, the paper stresses that we should stick to the basic idea of university, uphold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esse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Keywords: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concept
  我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全国顶尖高校之一的清华大学近年来在应用研究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都遥遥领先,2016年清华大学在《自然》(Nature)、
  《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上发表文章达到23篇。我国自2006年创立“111计划”以来,有15所地方高校获得立项,入选的高校有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另外,我国内地有14所高校进入2017自然指数百强名单。自然指数作为2014年以来新推出的一项科研评价指数,充分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在科研方面的成绩。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构筑了新的平台。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变革。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以下主要从办学体制、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来论述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
  (一)办学模式:从“国有化”转变为“一主多元”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沉淀而形成的规范化的形式。作为通常意义上的模式,其存在的意义在于特点,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这一模式区别于其它模式的标志。[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是非常典型的“国有化”模式。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办学中起着决定作用,国家是办学的主体,同时兼任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这种办学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中很显然是难以生存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从单一的“国有化”办学体制转变为“一主多元”的模式,促成了“以国家办学为主,多种办学体制共同发展”的格局。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也不再仅仅是依靠国家和政府,而是同时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市场以及高校自身,更加适应多元经济发展体制。政府向下放权扩大了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许多高校调整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建设和管理为主,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模式:从“传统模式”到“现代化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教师获取有用教学信息的渠道非常局限,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难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向信息技术结构性倾斜成为一种趋势。[2]现代大学生具有不同于以往学生重要的特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属于典型的“网络一代”,都比较擅长网络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甚至会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参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讨论学习。随着各高校的校园网以及远程教育平台逐步建立,学生可以便利地学到更多知识。在高校的科研方面,信息技术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可以模拟复杂的实验场景,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建立跨学科、跨学校甚至跨国界的学术团队,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网路化打破了种种壁垒,实现了全球互联,给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无限的便利。
  (三)课程体系:从“专业化”到“综合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效仿苏联的制度,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专才”。在“专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在高校之间采取的措施是:限制甚至削减综合性大学,鼓励支持专门学院的发展;在高校内部采取的措施是:学院、系科和专业按照“小口径”的模式发展。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构过分单一,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逐渐意识到了这种培养模式的种种弊端,许多高校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合并相近学科、调整专业口径、设置综合化课程等。多种改革形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高等教育逐步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大平台。同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动高校之间的合作甚至合并,我国高校学科单一,专业狭窄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一批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拔地而起。此外,一些高校还设立综合化改革试点,探索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教育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这个使命上长期存在着厚此薄彼的问题,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却不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塑造。德育课程的开展在高校中长期不受重视,课程效果甚微。另外,高等教育以高考为起点深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导向性偏重于“竞争”而轻于“合作”。
  (一)教育理念:重“教书”而轻“育人”
  高校是大学生求知的场所,高校不仅会通过文化课的设置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设置德育课程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途径。然而,相关研究表明现在高校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课,而将学校开设的诸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德育的课程作为负担。[3]德育课在高校中长期受冷落,被忽视的现象。在教育管理层面,德育课通常被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不同专业的学生被放到容量为200人甚至300以上的大班中进行教学。在教师的教学层面,大多数教师对于大型公共课的认真程度不够,甚至导致了一些教学方法的异化,最为常见的就是课堂提问功能的异化。课堂提问时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唤起学生探求的冲动和欲望。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老师在德育课的大课堂上很少提问,即使老师门偶尔提问更多时候是为了检查学生出勤。另外,在学生学习层面上,大多数学生自身也不重视这类课程。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程太空泛,是没什么用又不得不学的课程。德育课程作为大学中对学生道德培养与塑造的最佳渠道却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充分暴露了高等教育轻“育人”的重要问题。
  (二)高考制度的导向:重“竞争”而轻“团结”
  古代科举制度以“官为本体,读书做官”为价值导向,造成了“为考试而读书学习”的不良之风,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屡受诟病。然而,学校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主导之下,似乎蒙上了科举制度的影子,人们逐步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所谓“应试教育”,不过是我们对那种单纯由考试来决定入学或升学机会的教育现象的简称,也即是对单纯通过考试分数高低的竞争来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教育现象的一种简称。[4]高考制度明显的弊端在于强调“知识本位”,把学生的分数作为优胜劣汰的唯一依据。这种制度会导致学生竞争意识的异化,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高考制度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因为追求高升学率,教师会揠苗助长式的灌输教学和学生会随之而死记硬背。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学生意识当中会潜伏着异化了的竞争理念:似乎一切成就都只有战胜其他人才能得到,这充分彰显了教育竞争机制的“异化”。殊不知,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竞争,重视合作才能在实现“共赢”。
  三、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守住大学的根本
  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的教育和教育学对于“尊德性”的强调就高于“道问学”。然而,当前社会的真实心态由从“一切向前看”演变成了“一切向钱看”。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高等院校难免也会受到来自社会上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古代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观念日渐式微,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日渐披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学生们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之下,也不再是为学术而学术反而将学术视作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这些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对德育的拷问,也是对德育的呼吁,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的主体是人,大学必须坚持“育人”的基本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文化的涵养。大学只有守住了根本,才能为国家和民族以及人类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坚守“育人”的理念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详细阐释了他的教育思想。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①洛克认为精神品质的培养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教育的主要任务乃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或人格。洛克同时也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详细地解释,他认为个体人生的幸福程度以及个人价值与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在密切相关。此外,他还强调个体精神品质的培养不是一件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件需要从小就要做起、要靠坚持不懈地养成习惯才能成功的事情。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我国的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本研究认为教育要坚持“育人”的理念,育人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的精英群体,只有让他们存有“爱心”,才能使他们成为更加优秀更加完整的人才。作为一个个体,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要认识到自成为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要为之而负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放弃生命的权利。其次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才能够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自己的父母,才能在家、在学校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避免给自己的父母带去烦恼,避免让自己的父母担心。最后要热爱学习,只有对知识产生热爱之情,学生才能够主动学习并学会攻坚克难从而迎来更好的成长。学生在热爱知识的同时,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之心,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与教育。
  (二)坚守大学文化的精髓
  大学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累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區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5]山东师范大学韩延明教授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大学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化人”。大学的文化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文化是指通常意义上教学所传递的文化知识,隐性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各种校园活动以及校歌校训、校风校纪、学风教风,甚至校园里的建筑陈设等。同样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也体现在两方面,即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方面体现为大学文化决定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决定着大学生在发展中具体的价值取向。隐性方面主要体现为大学文化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人格,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我国古谚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②其中强调的就是环境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的“隐性环境”,也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隐性生态”。大学的文化精神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大学的灵魂”。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的“泡菜坛理论”指出,校园是泡菜坛,文化是泡菜水,学生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5]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大学文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的人格的不断完善、不断追求人类真善美,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过程。大学文化是培养人的沃土,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大学文化的建设,特别是不能忽视大学隐性文化的建设,而且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另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扬长避短,坚守大学文化的精髓,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营造出更加有利的环境。
  注释:
  ①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
  ②引自《荀子·劝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6-20.
  [2]郑文发.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2003(4):89-96.
  [3] 慧敏.高校智育过程中德育功能的探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4]江峰,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2-78.
  [5]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89-93.
其他文献
摘 要:公选课质量的提高必须有灵活的教学考核方式的匹配,本文以《经济学》课程为例,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合理设计考核方式的重要性,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考核方式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公选课;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74-02  Abstrac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经济与思想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女性就业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女性就业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改善女性就
应用UV法监测茶碱血药浓度。数例大剂量使用氨茶碱后,出现心悸、心律失常、哮喘加重,临床认为剂量不足或比药无效,经监测发现是血药浓度过高所致,减量后哮喘控制。证实与β—
2007年9月27日至28日,全国民政事业单位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在党的十七大前夕召开的一
摘 要:通过总结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文化宣传和科研交流合作工作来研究昆大孔子学院的三条核心理念,分析了该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然后以三条核心特色理念为指导思路,提出应对策略。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优势在于其核心理念顺应了中国发展工程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架起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天津大学和昆士兰大学工程科技学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关键词:孔子学院;核心理念;问题;对策;优势  
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从教学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注民生的含义就是关注我们这个社会每一个困难群众.加大救助扶持力度,建立共享的帮扶机制。目前,对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已渐渐提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就湖州市而言,
摘 要:提升军事课教学的实效,需要紧跟时代,着力于军事课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运用军事课教与专业班学相结合,以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学生精“读”与教师妙“讲”相结合,以活跃课堂空间教学维度;校内“教”与校外基地“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国防知识积极性;理论“教”与实践“学”相结合,以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军事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以拓宽军事教育功能,服务新型人才培养的“五结合”教学法的实践,提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开始社区建设,1999年末,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青岛、沈阳、武汉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组织建
文章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作了系统设计。按照2015版的最新教材内容,从第一章到第十二章,从实践教学目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