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晋教版《黄土高原》为案例进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给出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为地理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黄土高原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四个要素,现结合“黄土高原”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黄土高原”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其次,通过课堂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顶层设计为“黄土高原”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 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仅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黄土的直观感受,以及做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通过讨论以及图片展示,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水土流失原因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举实例说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将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有机结合,促性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统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黄土高原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理,通过图文、讨论,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的资源观,环境观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 教学策略
(一)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读图的方法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黄土高原”这一知识点教学中,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导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经纬度位置以及边界,让学生自主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又如在“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对照图,学生分析出千沟万壑,塬、梁、峁等地表形态,及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结合黄土高原主要资源的分布以及能源资源的调配,主要工业中心,依据图例分析得出黄土高原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些教学活动都能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閱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二)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以我国平朔露天煤矿为例,说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护煤炭等资源和我们的生存环境献计献策”。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对家乡资源开采利用情况的了解,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对策,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三)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昌根,宋乃庆.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唐泰清.区域分析中的地理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
[3]吴鹏.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7(6).
作者简介:
常美蓉,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黄土高原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四个要素,现结合“黄土高原”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黄土高原”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其次,通过课堂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顶层设计为“黄土高原”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 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仅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水土流失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黄土的直观感受,以及做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通过讨论以及图片展示,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水土流失原因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举实例说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将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有机结合,促性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统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黄土高原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理,通过图文、讨论,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的资源观,环境观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 教学策略
(一)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读图的方法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黄土高原”这一知识点教学中,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导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经纬度位置以及边界,让学生自主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又如在“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对照图,学生分析出千沟万壑,塬、梁、峁等地表形态,及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结合黄土高原主要资源的分布以及能源资源的调配,主要工业中心,依据图例分析得出黄土高原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些教学活动都能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閱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二)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以我国平朔露天煤矿为例,说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护煤炭等资源和我们的生存环境献计献策”。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对家乡资源开采利用情况的了解,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对策,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三)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昌根,宋乃庆.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唐泰清.区域分析中的地理核心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
[3]吴鹏.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7(6).
作者简介:
常美蓉,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