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分级教学模式,从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现有分级教学模式、分级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等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并对分级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分级教学;理论依据;教学模式;优势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09-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普遍扩招,大学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地区、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使得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参差不齐;有时高考成绩并未能反映实际水平,“高分低能”者不乏其人,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各地区和各高校之间,还存在于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之间,甚至存在于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的扩招导致各院校英语师资短缺,教师教学经验积累不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适用,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课堂麻木”现象,导致学习死板、记忆不清、理解不透、更缺乏创新。这样,本来应该作为循序渐进安排学习的年级制度很可能成为科学安排英语教学的障碍。把基础高低悬殊的新生安排在同一个班级,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因材施教。为了较好解决教学中的这一矛盾,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应根据教纲的要求,对上英语课的新生重新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动性,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行分级教学。
本文将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现有分级教学模式、分级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对分级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等进行综述。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是指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依照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管理制度和培养目标,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给予不同层次的学习辅导教学评估,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各类学生人人有兴趣,各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不尽相同,各高校应参照该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英语教学。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个体,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较强的应用能力,尤其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多层次的教学要求”,各地高校大多会依据新生的英语水平测试(即分级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也有一部分高校会根据学生及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A、B两个等级。
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设立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有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对该类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Krashen的“i+1”输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
(一)Krashen的“i+1”输入理论
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the Input Hypothesis )时才能习得语言,即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人,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那么学习者就不可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the natural order),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Krashen 1982,1985)。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学习者便会在理解语言输入的同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开始盛行,并经过专家学者的补充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理论也认为学习是意义的获得,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并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要经过“理解”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适当的图式之中,才能被认知。新知识太难或太简单,不利于建构也就不利于吸收。建构主义认为人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语言教学中,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参与来体验学习。要达到这一点,教学内容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是支撑分级教学的另外一个教育理论。所谓“教学最优化”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并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照教学的规律性和教学原则要求来制定(或选择)一个最好的工作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对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
(四)学习动机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英语学习者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推动力。Spolsky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包括三方面内容院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学习英语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Gardner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目的、努力程度、愿望和求知欲。学习动机是直接作用于英语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
(五)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产生源于先前获得的知识,强调知识基础的重要性。教学就是一个帮助学生“从新手水平发展到更高能力水平”的过程。在语言学习、提高过程中,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视学生基础、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不会有好的效果。人本主义强调语言教学是教育培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意使学生智力和情感共同发展,重视由智力和情感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提倡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级、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
(六)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施“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宋代朱熹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蔡元培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主张教学不拘形式,尊重学生兴趣,采取学生自动、自主、自学和自助的教学方法,反对“守成法、求划一”;陶行知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有模式
(一)分级原则和编班方法
进校时进行统一的英语摸底考试,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具体的分级分数线,将原来的自然班学生按其成绩、专业及班级进行组合,把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一般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同时实行“滚动制”,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平时及期末测试成绩和个人的意愿进行升降调整。
(二)分级教学目标
结合“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明确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即具体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
(三)分级教学计划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客观的英语水平,制定适合具体情况教学大纲和四个学期的详细教学计划,同时教师可根据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业务特点在每个学期开学前整理出该学期的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相对固定,但教学计划与教师个人的教学日历每个学期都要针对新问题、新变化做出调整和改进。
(四)分级教学实践
对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学生群体,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授课的方式,适当扩大精读及泛读的学习范围,强调学生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通过设置问答及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阐述个人观点。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尽管他们的接受和消化能力相对较弱,但在教学中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依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遵循“低起点、多反复、快反馈”的教学思路,多给学生提供能力训练的机会,做到“少而精”,做到“精讲多练”。
(五)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听力比赛、朗读比赛、英语课件比赛、背诵比赛、电影赏析和师生交流,建设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学的平台,同时提供丰富、全面的课外学习资源。
五、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分级教学的优势
大学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英语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分级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模式下的英语教学造成年级间相互独立,不能沟通,教师劳动重复,效果事倍功半。分级教学可将全校英语教学分成各个等级,增加年级间、院系间的相互沟通。教师按级分工,各谋其位,各司其职,其效率事半功倍。
2、分级教学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焦虑感
将基础扎实、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分在快班,设定较高的学习起点,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并达到最佳学习状况。让其他成绩中下的学生组成一个普通班,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要求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感,使之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习动机。
3、分级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提高学习兴趣
给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起点,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级教学。尽可能使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即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能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应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趣的活动,使其产生自信心和“乐学”的积极情感,更好地吸收可理解性输入。
4、分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
分级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在适合他的认知能力基础上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和内驱力,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分级教学的分级依据与实施情况
分级的依据通常是相同的,即根据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入校后进行的分级考试成绩等对学生进行分级,但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作任何区分,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级教学流于形式。
2、分级教学后评价体系和师生心态
采用分级教学,相应的评价体系必然要随之改变。因此,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标准是目前分级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若评价指标的不合理会误认为是教学质量出了问题;分班会让学生思想上产生波动,无论高层级还是低层级学生,都可能产生一些影响正常学习的负面心理情绪。
3、分级后管理上的问题
任何一个教学班都会出现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专业班的学生,有时同一个教学班包含了多个专业的学生,从而给排课、统计成绩等带来很大的麻烦。学校规模越大、学生数量越多,科学分级与排课之间矛盾就越发变得突出而难以解决,给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以上只是现有教学模式下出现比较常见的问题,需要教学专家解放思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完善现有的分级教学模式。
六、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相关研究
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理论和模式等方面,很多研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国内如施晓燕讨论了从情感角度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意义;高照讨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对课堂心理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彭灵芝讨论了心理语言学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级学生对话式英语学习的启发和应用等。
基于分级教学理论,杜明真对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张健分析了语言输入假说的应用;易明阐述了任务型教学的应用;郭庭军对输出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等。
考虑英语分级教学的特点,石红霞与朱坤玲进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C级班“因材施教”的探讨;谈宏慧探讨了“1+3”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实践;梁福江论述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下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欧阳双龙分析了试论应用型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通过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思考,肖志伟与郑际根提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ESP教学结合的理想模式构建;李庆新提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分模块教学;崔丽等提出了多元教学模式并存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验研究;常玲玲讨论了学习任务分级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以上这些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七、总结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符合我国现有大学的学生英语水平特点,有利于不同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下从听说读写等各项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师生之间的互动更符合双方的意愿,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由于该模式在国内实施的时间有限,在其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教学专家,英语教师以及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院校的分级教学体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只是诸多英语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应开拓创新,积极研究与其他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与比较,取长补短,不断探索,积极推动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雅毅.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证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5):101-104.
[2]黄兆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08).
[3]Schunk D.H.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分级教学;理论依据;教学模式;优势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09-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普遍扩招,大学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地区、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使得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参差不齐;有时高考成绩并未能反映实际水平,“高分低能”者不乏其人,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各地区和各高校之间,还存在于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之间,甚至存在于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的扩招导致各院校英语师资短缺,教师教学经验积累不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适用,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课堂麻木”现象,导致学习死板、记忆不清、理解不透、更缺乏创新。这样,本来应该作为循序渐进安排学习的年级制度很可能成为科学安排英语教学的障碍。把基础高低悬殊的新生安排在同一个班级,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因材施教。为了较好解决教学中的这一矛盾,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应根据教纲的要求,对上英语课的新生重新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动性,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行分级教学。
本文将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现有分级教学模式、分级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对分级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等进行综述。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是指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依照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管理制度和培养目标,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给予不同层次的学习辅导教学评估,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各类学生人人有兴趣,各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不尽相同,各高校应参照该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英语教学。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个体,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发展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较强的应用能力,尤其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多层次的教学要求”,各地高校大多会依据新生的英语水平测试(即分级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也有一部分高校会根据学生及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A、B两个等级。
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设立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有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对该类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Krashen的“i+1”输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
(一)Krashen的“i+1”输入理论
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the Input Hypothesis )时才能习得语言,即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人,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那么学习者就不可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the natural order),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Krashen 1982,1985)。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学习者便会在理解语言输入的同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开始盛行,并经过专家学者的补充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理论也认为学习是意义的获得,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并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要经过“理解”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适当的图式之中,才能被认知。新知识太难或太简单,不利于建构也就不利于吸收。建构主义认为人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语言教学中,应该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参与来体验学习。要达到这一点,教学内容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是支撑分级教学的另外一个教育理论。所谓“教学最优化”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并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照教学的规律性和教学原则要求来制定(或选择)一个最好的工作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对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
(四)学习动机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英语学习者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推动力。Spolsky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包括三方面内容院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学习英语的愿望和为此付出的努力。Gardner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目的、努力程度、愿望和求知欲。学习动机是直接作用于英语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
(五)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产生源于先前获得的知识,强调知识基础的重要性。教学就是一个帮助学生“从新手水平发展到更高能力水平”的过程。在语言学习、提高过程中,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视学生基础、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不会有好的效果。人本主义强调语言教学是教育培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意使学生智力和情感共同发展,重视由智力和情感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提倡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级、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
(六)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施“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宋代朱熹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蔡元培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主张教学不拘形式,尊重学生兴趣,采取学生自动、自主、自学和自助的教学方法,反对“守成法、求划一”;陶行知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有模式
(一)分级原则和编班方法
进校时进行统一的英语摸底考试,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具体的分级分数线,将原来的自然班学生按其成绩、专业及班级进行组合,把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一般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同时实行“滚动制”,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平时及期末测试成绩和个人的意愿进行升降调整。
(二)分级教学目标
结合“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明确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即具体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
(三)分级教学计划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客观的英语水平,制定适合具体情况教学大纲和四个学期的详细教学计划,同时教师可根据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业务特点在每个学期开学前整理出该学期的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相对固定,但教学计划与教师个人的教学日历每个学期都要针对新问题、新变化做出调整和改进。
(四)分级教学实践
对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学生群体,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授课的方式,适当扩大精读及泛读的学习范围,强调学生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通过设置问答及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阐述个人观点。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尽管他们的接受和消化能力相对较弱,但在教学中同样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依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遵循“低起点、多反复、快反馈”的教学思路,多给学生提供能力训练的机会,做到“少而精”,做到“精讲多练”。
(五)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听力比赛、朗读比赛、英语课件比赛、背诵比赛、电影赏析和师生交流,建设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学的平台,同时提供丰富、全面的课外学习资源。
五、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分级教学的优势
大学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英语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分级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模式下的英语教学造成年级间相互独立,不能沟通,教师劳动重复,效果事倍功半。分级教学可将全校英语教学分成各个等级,增加年级间、院系间的相互沟通。教师按级分工,各谋其位,各司其职,其效率事半功倍。
2、分级教学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焦虑感
将基础扎实、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分在快班,设定较高的学习起点,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并达到最佳学习状况。让其他成绩中下的学生组成一个普通班,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要求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感,使之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习动机。
3、分级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提高学习兴趣
给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起点,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级教学。尽可能使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即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能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应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趣的活动,使其产生自信心和“乐学”的积极情感,更好地吸收可理解性输入。
4、分级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树立自信心
分级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在适合他的认知能力基础上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和内驱力,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分级教学的分级依据与实施情况
分级的依据通常是相同的,即根据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入校后进行的分级考试成绩等对学生进行分级,但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作任何区分,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级教学流于形式。
2、分级教学后评价体系和师生心态
采用分级教学,相应的评价体系必然要随之改变。因此,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标准是目前分级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若评价指标的不合理会误认为是教学质量出了问题;分班会让学生思想上产生波动,无论高层级还是低层级学生,都可能产生一些影响正常学习的负面心理情绪。
3、分级后管理上的问题
任何一个教学班都会出现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专业班的学生,有时同一个教学班包含了多个专业的学生,从而给排课、统计成绩等带来很大的麻烦。学校规模越大、学生数量越多,科学分级与排课之间矛盾就越发变得突出而难以解决,给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以上只是现有教学模式下出现比较常见的问题,需要教学专家解放思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完善现有的分级教学模式。
六、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相关研究
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理论和模式等方面,很多研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国内如施晓燕讨论了从情感角度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意义;高照讨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对课堂心理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彭灵芝讨论了心理语言学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C级学生对话式英语学习的启发和应用等。
基于分级教学理论,杜明真对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张健分析了语言输入假说的应用;易明阐述了任务型教学的应用;郭庭军对输出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等。
考虑英语分级教学的特点,石红霞与朱坤玲进行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C级班“因材施教”的探讨;谈宏慧探讨了“1+3”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实践;梁福江论述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下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欧阳双龙分析了试论应用型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通过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思考,肖志伟与郑际根提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ESP教学结合的理想模式构建;李庆新提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分模块教学;崔丽等提出了多元教学模式并存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验研究;常玲玲讨论了学习任务分级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以上这些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七、总结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符合我国现有大学的学生英语水平特点,有利于不同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下从听说读写等各项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师生之间的互动更符合双方的意愿,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由于该模式在国内实施的时间有限,在其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教学专家,英语教师以及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院校的分级教学体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只是诸多英语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应开拓创新,积极研究与其他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与比较,取长补短,不断探索,积极推动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雅毅.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证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5):101-104.
[2]黄兆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08).
[3]Schunk D.H.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