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学中的评点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j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过程中的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特殊的形式,渊源久远。清人张潮在《虞初新志·凡例》中说:“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余。或评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赏其文而咨嗟唱叹。敢谓发明,聊抒兴趣;既自怡悦,愿共讨论。”从这里的“自怡悦”“共讨论”可以看出,评点既是一种个人的阅读行为,也是一种公共的交流行为。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书籍的印行中,常常是文本与评点相结合,如《唐诗品汇》《古文关键》《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等等,评点活动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授与文化普及的行为。
  苏教版第一册中《月是故乡明》专题,明确提出要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评点。这既表明了评点这一传统形式具有强大生命力,又表明评点与现代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合理的契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
  在不经意处分外留心,于平常处见奇崛。评点者与读者平等对话,不作高头讲章式的长篇大论,而多是根据个体的阅读体验,对作家的创作经验加以概括,对作品总体作美学评判,对作品细节予以品味等。由于阅读个体的个性、趣味、才情不同,对文本点评也不尽相同,因而文本的解读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丰富性等多种美学意味。这也与现代对话理论与接受美学不谋而合。“既自怡悦,愿共讨论”,评点过程中体验与认知的生成,与诠释学课程理论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接下来,笔者主要从方法与过程两方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评点活动,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
  
  一、评点的方法
  
  要让学生“自怡悦”“共讨论”,掌握方法是关键。“法”从何而来?古代先贤们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评点著作,我们应当向古人学习,从古人的评点中汲取养分,古为今用。如宋代吕祖谦《古文关键》中“看古文要法”,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对人物形象心细如发的分析等,笔者相信若能从中取其一二瓢,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定能获益匪浅。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
  1、还原法
  还原法,就是将潜在于文体的主体个人经验转化为类经验,再由学生将这种类经验转化为个人经验的言语过程。就是以意逆志、客观探究、冷静阐释、设身处地地揣摩作品原意与真意。如宋人谢枋得评点王昌龄《闺怨》:“见虫鸣螽跃而未见君子则忧,见采薇采蕨而未见君子则忧。草木之荣华,禽虫之和乐,皆能动人伤悲之心。此诗谓闺中少妇初不识愁,春日登楼,见杨柳之青青。始知阳和发育,万物皆春,吾与良人徒有功名之望。今日空闺独处,良人辛苦戎事,曾不如草木群生,各得其乐,于是而悔望此功名。此亦人情而言也。”此评点道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典型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情趣。
  教学实例举隅1
  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金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我心归去》)
  生批:打上引号的家,正说明了其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称为一个家,只是一幢暂供居住的房子而已,因为这里没有爱的包围,没有亲人的关怀,所以它并不具有任何意义。
  生批:“家”字加引号,体现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家,虽说有许多房间,却是空的,缺少温暖,只是形式上的家。
  按 几个学生的评点,在教师无半点提示之下,敏锐地读出了引号的用意,结合语境。还原了作者情意,丝丝入扣。
  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我心归去》)
  生批:美从悲来,悲从美来。故乡就如同一棵老树,静静地看着枝上嫩芽慢慢变成了叶,渐渐蜕成花,再长成了果,最后作了枯叶,落在地上。所谓落叶归根,春华消逝。不知老树悲的是秋,还是叶。不知这乡悲的是自己,还是我们这些思乡成疾的游子。
  、
  生批:这悲其实便是美的最高体现。
  师批:悲,谓顾念也。“游子悲故乡”之悲。
  按 生批将悲与美的诗意妙悟言传出来,指出“美的最高形式是悲”的美学命题。富有启蒙性,极有眼光。教师以平等的对话者参与点评,对“悲”的解释,明确悲的内涵。
  2、融入法
  融入,就是从文字中走进作者内心,也走进自己的内心,获得审美的愉悦。“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人情。”评点,应是文本与读者言语至精神的沟通、感悟与融合的活动。这种评点风格更充满主观色彩和激情,强调阅读者的总体印象或感受。如刘辰翁评点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评日:“每诵此结,不自堪。”“吾常堕泪于此。”这些评点使作者与读者的体验感受合而为一,感同身受。
  教学实例举隅2
  很想念家里——似呼是有点没出息。(《我心归去》)
  生批:为什么要说自己没出息?想家是多少平常啊。
  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我心归去》)
  生批:血与泪的交织,汗水的挥霍,那是你耕种过故乡的痕迹,那是证明你与故乡存在关系的血源,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按 生批仿佛直接与作者对话、座谈,亲切而直抒胸臆。
  3、重构法
  这里的重构,主要是立足作者创作原点,重新解构全文。从而理解文章的脉络章法。领会其遣词用句之妙处。而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此处,笔者借用宋代吕祖谦“看古文要法”。分四方面确定评点角度。
  角度一:文章内涵与情意。文章读下来,要能把握文章的大概主旨与基本情调。
  角度二:文势与谋篇。文章轻重缓急之所,首尾如何呼应,文章抑扬开合之处等。
  角度三:文章的警策,即精练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文选·陆机(文赋)》:“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是使文章情意豁显之要津。
  角度四:文章的笔法句法。文句动人肺腑,摇人心旌之处,恰是其下句下字有力处。或形象生动,或逻辑严密,或情感真挚等。
  教学实例举隅3
  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地归去。(《我心归去》)
  生批:“偷”这个字用得恰到好处。一方面表现出“我”的心在不经意没有预知的情况下返回故乡;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我的心不受控制,总是情不自禁离去,轻轻地让我不能发觉。
  生批:人在此。魂已去。
  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想北平》)
  生批:一个“摸”字,写出了我与北平的亲切关系,北平在“我”心里,给“我”的感觉是真切自然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想北平》)
  生批:一个“哼”字表示对外来事物的不屑。   生批:“哼”,带着儿时的幼稚,却也道出了作者没有任何敌意的自豪感。
  生批:一种孩子气的不屑与任性,煞是可爱。
  师批:最具日常生活特点的画面和事物,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最能引得思乡人的共鸣。
  按 由一个“哼”字引出了争鸣,展示各方评点,让学生去甄选。教师没对“哼”字下断语,只在大处评点作者用词之妥帖。
  以上的举隅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评点不乏精妙之处。甚至可能是教师备课时也不曾注意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因无效问题的设计而导致的课堂低效,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评点的正确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激活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自己评得一处“妙”,强似他人“喂”你百处“妙”!身心自由状态下的阅读,让学生产生真正的愉悦;切磋琢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产生了真正的对话。
  
  二、评点的过程
  
  评点的过程,就是评点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过程。这应当是一个相对自由又相对集中的辩证过程。
  一方面,评点即兴而发、随意所至的特点,容易造成课堂流于一种松散与无序的状态,一堂评点活动课可能会流于“茶馆”式的闲聊与空洞;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避免此弊端,易矫枉过正,导致唯教师唯教案唯权威的教育现象出现,从而使课堂呆板乏味。学生无法“自怡悦”,更遑论“共讨论”了。由此,笔者以为,评点“初要胆大,终要心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1、评点的过程应是愉悦的、自由的
  评点是种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是愉悦的。任何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语言的艺术,评点这些文章就是一次艺术审美活动。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即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外在符号传达个人体验的情感,从而感染他人体会同样情感的人类活动。”这些文字形象中的情感,在评点中被重新唤醒,被真切体验。于是评点就会产生“既自怡悦”的审美体验。
  评点的自由性是基于艺术审美活动的自由。任何艺术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束手束脚畏首畏尾是不会感受到艺术的审美愉悦,这是审美活动者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本动力。所以我们不能用太多的陈式规范去限制学生的评点,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大胆评点,获取真正的愉悦感,这是评点教学过程必要环节。
  2、评点的过程应当是求真务实的
  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尊重文本。阅读的认知水平不同,会导致对于文本的评点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差别。尤其是那些对文本断章取义、机械片面、庸俗肤浅的误读要进行甄别。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学习的引导者,应当敏锐地发现学生评点的精粗,归类整理,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甄别,作评点的评点,从而既正确把握阅读的规律,又能保持其富有灵性的阅读习惯。比较甄选,形成争鸣,去粗取精。这一求真务实的做法,是评点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评点的随意性所带来的浮躁虚无因素的干扰,保证学生评点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评点这一文学批评样式,延续千年,是中国民族语言学习的优良传统。作为母语教育,现代语文有责任接续这一传统,向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借鉴学习,传承、延续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这正是语文教育“魂”之所系。
其他文献
浙江省自2008年9月恢复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以来,已经进行了三次单独的听力考试,2010年3月即将迎来第四次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在迎接听力考试之际,笔者对前三次听力考试的试题进行解析,并提炼答题技巧,希望能对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所帮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
校企合作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其主要目标是满足市场、企业和生产技术部门急需实用人才为特点,减小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盲目性,拓宽办学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旨在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里,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成了改变学习方式的重点所在。因此,如何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自然成为地理教学发展亟待打破的一个瓶颈。    一、地理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步骤    1. 学习策略与学习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
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举国上下的共识,然而大学生法制教育在今天却存在缺失的危险,本文从教材的误导、学校的误判以及教师的不得已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
唢呐学徒的故事很传统很古老,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单调、重复,注重基本功训练。作访教育是德育领先的,没有高尚的师德,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感人的师徒情。父亲心态的建构传承浪漫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课堂教学随意性强,教学两相厌,语文教学有觌陛低等问题。其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有如下一道例题:例1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x1的甲处时的速度为%求老鼠从甲处到离洞穴距离为x2的乙处需多
历史反映的是由远而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所以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无法通过实验等手段复制或重演,这样的特点恰好与由近及远的认知程序相反,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因此有学生说:“学习历史有什么用,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太枯燥了,不好玩。”这些看法虽说有些偏激,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很有代表性。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人体验结合起来,让历史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历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银行业面临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以信贷业务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当前,随着国家调控经济新政频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