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的草原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多岁的琼乃是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垂琼村的普通村民,他像先辈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草原上,和他的家人他的牛他的马在一起,他的根就在草原上。
  一年轮转
  在藏北草原,牧民们始终延续着世代相传的四季迁移牧场的生活。尽管冬季里,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住在条件简陋的帐篷里,定居点的砖房宽敞明亮,最关键的是在寒冷的冬日,房间里的牛粪炉一烧起来,可比帐篷里暖和多了。
  琼乃一家和藏北所有的牧民一样,要在冬季牧场的定居点里生活近7个月。当拉萨已经春暖花开时,垂琼村依然冰天雪地,直到5月,姗姗来迟的春风才会吹散那里长达半年的冬季,春的脚步伴随拉曲河的缓缓流动悄然到来。
  这时,村民们会利用一天的时间转场到春季牧场,在琼乃的记忆中,以往的转场都是用牦牛。如今,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买了汽车,转场不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琼乃就用卖虫草挣来的14万元买了一辆东风车,每年和亲戚一起转场。“这样转场人也轻松了,用公牦牛驮着东西转场的时候,一大早就要起来把东西用绳子对称捆好,然后放到牛背上。 就算下着大雪也要赶路,遇到河流时,不管河水有多深,也要趟过去。就这样得走三小时的路才能到。”
  如今,8公里外的春季牧场不再遥远,一脚油门踩下去十几分钟就到了。
  告别生活了7个月的定居点,琼乃一家又开始以帐篷为家。“现在转场的时间、地点和过去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交通工具变了而已。”琼乃说,牧民转场就是想让牧场的草长得好一些。随着牲畜越来越多,如果一年四季都在冬季牧场放牧,那里的牧场就会变得很差,草也会长得不好。2011年,政府为了解决平均每平方公里草场上牲畜数量过载的问题,在包括西藏在内的8个省区,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的奖励机制,和牧民们一道为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努力着。
  琼乃他们在春季牧场短暂停留半个月之后就会上到海拔4900米的夏季牧场,那是垂琼村所有牧场中海拔最高的一个。等到秋天时,他们又会回到之前的春季牧场,因为那里也是他们的秋季牧场,再回来稍事调整,然后再到海拔最低的冬季牧场,一年一年,不断轮转。牧民的生活终归离不开草原。他们遵循着最朴素的生态观,保护着这片赖以生存的草原。春夏秋冬,他们在草原的枯荣里感受着生命的轮回。
  牧民的本分
  身为牧民,就该放牧养家,这在琼乃的意识里是天经地义的。他常常会和孙子们围坐一团,告诉他们村庄名字的来历,“我们的村庄叫‘垂琼’,因为村子后面的那座苯教神山叫‘垂亚蓬布’,而我们就生活在神山的前面,所以叫‘垂琼’意思是:在垂亚蓬布神山前面。”他也会语重心长地教导孩子们:“我们是牧民。养不好牦牛的话,我们生活的来源就没有了。你们一定要把父辈交给你们的传统延续和传承下去,我们牧民的传统是很荣耀的。”天真的孩子们眼睛里闪着无邪的光芒,对于爷爷的话,他们尽管点头称是,却只能懵懵懂懂理解个大概。
  而这些,却是琼乃坚守大半生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个牧民,就该动脑子在草原上谋生活。牧民最忠实的伙伴就是牛羊,早些年,村子里几乎家家养羊,琼乃家也有,除了平时剪剪羊毛,养个两三年就可以宰杀,能够很快变现。这对于草原来说也是一种间接的保护,因为牛和羊吃的草是不一样的,在同一片草场轮放牛羊,其实是给草原休养生息的机会。
  然而,在西藏的牧区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山羊和绵羊难伺候,一不留神就没了。”
  垂琼村所在的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曾经很贫穷,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尽管要花费很多精心去照看,还要防止狼和野狗的侵犯,人们还是饲养着大量的山羊和绵羊。后来,家家户户开始有了每年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虫草收入,为了腾出更多的人手上山挖虫草,牧民们开始陆续淘汰饲养麻烦的绵羊和山羊。直到2009年,坚持到最后的琼乃卖了家里仅剩的十几只绵羊以后,村里就只剩下了1500多头牦牛了。
  虫草之惑
  琼乃已经记不得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安心放牧的人们纷纷爬到山上,只为了挖到价格不断暴涨的虫草。他只记得在过去,普通人都是不挖虫草的,只有藏医和僧人会挖来做藏药,治病救人,以此来冲抵挖虫草的罪孽。在信奉佛教的藏族人看来,每一根虫草都是有生命的。
  琼乃一直坚持着不去挖虫草,可是一年两年,几年过去了,当他坚持成村里最后四户还没有挖虫草的家庭之后,他发现之前挖虫草的那些人家,生活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新房子盖起来了,摩托车也开上了。琼乃坦承他爱钱,因为家里无论是大项支出还是吃穿用度这些零碎花费,都需要钱。终于,琼乃也不再坚持,他和他的家人也需要依靠虫草改善生活。
  在垂琼村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牧场上共有14座山上产虫草。按照惯例他们都是从最远的一座山挖起。挖虫草是一项对体力和眼力考验极大的工作。琼乃说他一开始确实很努力地找过虫草,却发现真的很难找到。好容易通过长期的训练,琼乃和虫草再也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了,他却遭遇信仰危机。
  “在我们的信仰里虫草是有生命的,不仅如此,山上还生活着很多肉眼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小昆虫。人走路的时候,脚底下会踩死很多昆虫。不去挖虫草,待在家里,就不会伤害太多生命。”琼乃说最初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大家才不去挖虫草的。后来,虫草的价格被炒到十几万元一斤,巨大的利益动摇着人们内心坚持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蜂拥上山。“就是因为钱,很多地方都要花钱,大家都不想落后于别人。”琼乃深知很多人都和他一样,内心明白挖虫草违背了宗教的仪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不会停下来。“别说行动上了停止了,只是嘴上说不挖虫草都是很困难的事情。真的,很难。”
  琼乃说真正触动他的是有一天挖虫草时,那根虫草还在蠕动,他当时吓坏了,赶紧把它重新埋起来,一口气跑到山下,好几天都不敢再去挖虫草。然而,这并不能让琼乃的内心得到释然,他在那几天时间里天天都会梦到那个会蠕动的虫子,琼乃认为,它就是活生生的虫子,而自己则伤害了生灵,罪孽深重。这是违背信仰的。他不禁开始思考,“在幸福的现实与未来之间到底有没有一条光亮的通道?我到底会不会轮回转世再次回到这里?”   于是,琼乃决定不再上山去挖虫草,却不能公开对等钱用的一大家子明说,只能使出小伎俩,以自己年龄大了为理由,装做眼睛看不见,也跟着儿子一起上山,却故意对眼前的虫草视而不见,一天下来一无所获。儿子主动提出让琼乃留在家里看家、带孩子,这正中琼乃的下怀。不用去挖虫草的琼乃得到解脱,他却并不抗拒儿子儿媳去挖,他在家里也会帮着打理虫草,把上面裹着的一层泥土,用小细刷轻轻刷掉,毕竟它们就能给家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他自己不去挖的话,至少心里是解脱的。
  转场到春夏季牧场住帐篷的时候,琼乃隔三差五就会回到冬季定居点,把挖到的虫草锁在家里。每年他们一家人都能挖到差不多一斤虫草,他实在不放心把这么贵重的东西放在人来人往的帐篷里。
  可别小瞧琼乃身上穿的破旧藏装,那里面揣着好几套房子呢。宽大的藏装就像一个流动的保险柜,最里面是一层一层包裹起来的两块祖传的绿松石和蜜蜡,然后是装在塑料袋里的现金以及转场时随身携带的虫草。这些东西的价值加在一起,真是足够买几套房子了。为了保护好辛苦挖来的财富,琼乃可谓发挥了狡兔三窟的智慧,把虫草分散在各处藏好,一部分锁在家里,一部分埋在帐篷周围。藏虫草的地方,也都是琼乃挖空心思想到的, 在他家的牛粪墙里甚至都藏着一包用塑料袋包好的虫草。
  在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不知是否真有其事的笑话:一户牧民把自家挖的虫草精心藏在一个地方,结果稀里糊涂地给藏忘了。一两年后从地里挖出来,才发现虫草经历了风吹雨淋早已坏掉了。
  教育的抉择
  在藏北地区,每个学校在5、6月份的虫草季都会给学生放一个月的假,好让他们回家帮助父母挖虫草。琼乃的两个孙子索朗顿珠和桑珠也会在虫草假里回家挖虫草。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学校里,却依然有朗朗读书声,尽管声音单薄。那是在利用虫草假补课的两个毕业班学生,他们的家长专门请学校的语文和数学老师轮番为孩子补课。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要靠挖虫草过活,他们应该走不一样的路,好好学习,考上内地西藏班,不用在草原上艰难地劳作。
  即便是从没有上过学的琼乃也知道为孙子的学习着急。小孙子桑珠上小学两年了,还是不会写汉字,不认识汉字的琼乃就搭车到离家27公里远的夏玛乡中心小学,陪孙子学习。冬天放寒假时,他就央求学校里的汉族女老师教桑珠写汉字。琼乃的回报方式是每天帮老师提水烧开水。乡里没有自来水,用水都要到远处的水井里去提。就这样,小孙子在教室里学写字,爷爷提着水桶走在取水路上。一个月后,桑珠把斗大的汉字写了满满一张纸交给爷爷,琼乃高兴坏了,连连感慨“一提水就学会这么多”。虽然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还是把这张纸当做宝贝一样保存起来,逢人就拿出来展示。
  自古以来,藏北草原的男人和女人就有着明确的分工:男人负责运盐、远途交换食物和屠宰牲畜等重体力劳动,女人则负责家庭的所有杂务。随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便利,牧场上男人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少,而女人们的家务活却依然忙碌而繁琐。
  琼乃的儿媳妇童措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天,她都要凌晨4点就起床,先挤牛奶,再去捡牛粪、晒牛粪,然后把牛赶到山上,回来后紧接着要打酥油。“到中午11点多钟才能打出酥油,打完酥油又开始挤中午的牛奶,晚上还要挤牛奶,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干,几乎没有坐下来的时间。”即便怀有身孕,童措也一刻不得闲,因为阿妈的身体不好,之前的几个孩子又全是男孩,帮不上忙。一天三次,每次都要以半蹲的姿势坚持一个半小时,才能挤完所有母牦牛的奶,繁重的家务已经让童措有些力不从心了。不善言辞又很细心的琼乃,悄悄地花1000块钱为儿媳妇买了一个用来分离酥油的牛奶分离机,减轻童措的家务负担。
  出于自私的考虑,童措希望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是个女孩,“我不会送她上学,我要把她留在身边,教她干家务。挤牛奶、捡牛粪、做牛粪饼子、放牧,做这些家务女孩比男孩好。
  我们这边的女孩子只要干好家务,不上学也可以。”
  出于对孩子的考虑,童措又觉得“最好不要生女孩。现在这几个孩子全是男孩,如果下一胎是个女孩,只会苦了这个孩子,她一定会很辛苦。”或许,在童措的心里,也有着上学读书,走出草原见识广阔世界的愿望,她不想生个女儿又让她重复自己的一生。
  琼乃知道,他的孙辈们面临着比自己年轻时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琼乃不知道他们会作何选择,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年轻人甘心留在草原上做一个牧民。他只想在专门去大昭寺朝拜佛祖时,一边转经一边祈祷,祷词朴素的内容却真真实实反映了一个牧民的生活哲学——
  “我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
  但我要向佛祖祈求:
  全世界没有战争,
  没有饥荒,没有地震,
  没有水灾,没有火灾,
  没有瘟疫。
  祈祷全人类平安幸福,
  也祈求我们的村庄,
  还有我们的夏玛乡,
  我所有的亲朋好友,
  没有任何灾难,
  幸福美满。”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变期。面对东西方冷战与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的建立,中美关系由此经历了历史性的重要转折。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也发生了重要的历史性变化。美国抛弃了百年来所认同的“西藏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传统立场,并秘密插手中国西藏事务,力图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阻挠中国新生政权的国家统一与发展进程。  1942 年元旦,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27年西藏情,50余次的藏区采风写生,敬庭尧始终以饱满的激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独创的表现技法,准确地刻画出了西藏浓郁的民族特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铸就了独特的“西藏风骨”。  著名军旅画家敬庭尧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过人的才情,创作了《山风》《飘动的经幡》《天界子民》《六字箴言》《红河谷》等一幅幅让人震撼的绘画作品:  2006年钟鼎拍卖公司秋季精品拍卖会上,敬庭尧一幅草图《红河谷》
据悉,我区将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并与全国对接。信息平台将构建一个“公众信息查询门户”,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备案、过程记录、标识管理、索证索票、质量监测和执法监管工作信息化管理提供技術条件。
不灭火种  时下,对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具体起始于哪年还有不同的看法。起因在于对律藏上路弘传起始时间的不确定。  梳理藏史可见,“朗达玛”的灭佛行动,其实并未在西藏大地上持续多久——他仅在位五年,前一年还非常崇敬佛教。在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之后,吐蕃的灭佛行动实际上就已告一段落。  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云丹和威宋时期,更大幅遏止了灭佛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重振佛教。《贤者喜宴》载,“二王子虽未
秋游是一项秋季综合实践活动,在美国叫“field trip”,大部分国家都称它为“远足”。它可以让学生亲近自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加阅历、增长知识、增进合作,也是学生时代的一份美好回忆,所以一直是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地方秋游却成为了校长担心、教师操心而家长和学生并不很满意的一项活动。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笔者对此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以期让秋游在综合实践中增值。  一、
记者:在您所筹办的以地域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览中,《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是属于什么样规模?  栗宪庭(以下简称“栗”):要说地域的,是站在什么角度,站在世界角度的话中国也是地域。  限定在中国国内各省区这个范围?那这是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展览。因为我之前没有做过地域性的展览。我基本上已经退出这个圈子,差不多有10年时间了,我不再做展览。来到宋庄以后,一个是想休息,一个是感觉当代艺术到了上世纪9
9月28日下午,2017西藏琼结“吐蕃故都”摄影展在西藏拉萨夏扎大院举行。此次展览以“走进醉美琼结、寻找达娃卓玛”为主题,为期5天。反映了西藏琼结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建设、新成果、新变化以及琼结农牧民群众的新生活。  据悉,此次活动吸引了区内外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的众多关注,共收集到2000余幅优秀摄影作品。摄影师们用他们手中的镜头记录琼结的美丽风光、人文历史、建筑风韵以及让人感动、欢喜的瞬间。经
2016 年夏,从没有学过油画,更不懂得油画技巧,  被人称为“画坛怪杰”的刘晓宁,  却同美国纽约美华艺术画廊老总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他将在美国非常有名的林肯艺术中心举办“晓宁西藏风景油画展”。  在西藏、画西藏,刘晓宁更多的是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雪山、湖泊、草原、枯树、道路……  崔永元置身于刘晓宁的西藏风景油画中,当即决定要给他办一个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靳
藏药物种丰富独特 藏医理论体系完整  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药应用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常用藏药有360多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 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植物药物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莨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
此次科考,IBE第一次纳入人类学调查的方法,深度关注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村落生态。文化人类学博士达保护区管理博士后刘源,是科考队中IBE唯一的女性。她深入大峡谷各个村庄,对居民们的生活状况、经济收入、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展开了调查。  自2003年成立自然保护区而进行“大峡谷核心区村落整体外迁”计划以来,加拉村成了“雅江大峡谷的最后一个村落”,具有关键地域地标作用,这里也集中反映了大峡谷地区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