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究在治疗偏头痛时运用中医内科辩证治疗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以60例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偏头痛患者患者为分析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后,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西比灵治疗,另30例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中医内科辩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偏头痛症候积分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5。结论 与西医疗法相比,在偏头痛治疗中运用中医内科辩证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关键词:偏头痛;西医;中医内科;辩证治疗
偏头痛情况的出现与人体神经、血管功能发生障碍等因素息息相关,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单侧或双侧头痛、疼痛难忍,且头痛反复发作等[1]。为了帮助患者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质量,笔者提倡可采用中医内科辩证治疗的方式控制疾病。在本研究中,则通过对60例偏头痛患者实施对照分析探究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在偏头痛中的应用差异,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中随机抽选出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检查后均被确诊为偏头痛,且患者对于研究具体情况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开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中,17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8±1.44岁;病程在3~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90±1.27年。观察组中,16例男性,14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3~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6±1.38岁;病程在3~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85±1.00年。将上述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统计,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临床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即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1次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13009H300),药物使用剂量为5mg/次,于晚间睡前服用,其治疗时间持续3个月。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医内科辩证治疗,具体辩证药方如下:①瘀阻脑络型:红花5g、佛手10g、桃仁10g、酒洗地龙10g、赤芍10g、川芎10g、川牛膝10g、生龙骨30g、葛根30g、丹参30g、生牡蛎30g;②风阳上扰型:全蝎末5g、生白芍5g、炒栀子9g、川牛膝10g、僵蚕10g、佛手10g、钩藤10g、天麻10g、石决明30g、麦芽30g、生牡蛎30g、珍珠母30g;③肝肾阴虚型:山茱萸10g、白蒺藜10g、天麻10g、丹皮10g、菊花10g、山药15g、熟地15g、枸杞子15g、土茯苓25g;④肝郁气滞型:全蝎末5g、柴胡10g、白蒺藜10g、醋元胡10g、郁金10g、白芍12g、紫丹参15g、川芎15g、珍珠母30g。患者针对自身病症情况,每日煎煮1剂辩证处方,药液浓缩至300ml左右时,方可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其持续治疗时间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1.3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偏头痛症候积分,其评分标准参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设置其症候积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偏头痛症状越严重。其次,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率,即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剧,判定为治疗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其偏头痛症候积分下降≥25%,判定为治疗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偏头痛症候积分下降≥50%,判定为治疗显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偏头痛症候积分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治疗效率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当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的偏头痛症候积分对比
对比数据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偏头痛症候积分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與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偏头痛症候积分明显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治疗效率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中,0例无效,17例有效,13例显效,总有效率为100.00%(30/30)。对照组中,5例无效,14例有效,11例显效,总有效率为83.33%(25/3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西比灵是当前临床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西药,该药属于钙离子拮抗剂,在进入人体后,能够与脑血管平滑肌处的高异性位点相互结合,从而达到一定的抑制血管收缩、缓解疼痛效用。但经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的长期疗效不甚理想,随着患者病情的蔓延,其止痛效果也显著下降[3]。在中医辩证理论中,习惯将偏头痛分成如下几个类型,即瘀阻脑络型、风阳上扰型、肝肾阴虚型、肝郁气滞型,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选择不同的处方药物,如川芎缓解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疼痛;地龙、天麻、丹参;调节人体血管运动中枢;全蝎活性强;止痛效果优良等。通过辩证性给药则能从根本上为患者消除病灶、调理脏器从而消除疼痛[4]。在本研究中,分别给予对照组与观察组西医与中医辩证治疗,其结果显示,观察组观察组治疗后偏头痛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则提示,中医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是更具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俊.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初探[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9):13648.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秦体涛.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0):160-161.
[4]韩玉瑞.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J]. 中国农村卫生,2017(16):79.
关键词:偏头痛;西医;中医内科;辩证治疗
偏头痛情况的出现与人体神经、血管功能发生障碍等因素息息相关,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出现单侧或双侧头痛、疼痛难忍,且头痛反复发作等[1]。为了帮助患者有效改善偏头痛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质量,笔者提倡可采用中医内科辩证治疗的方式控制疾病。在本研究中,则通过对60例偏头痛患者实施对照分析探究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在偏头痛中的应用差异,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中随机抽选出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检查后均被确诊为偏头痛,且患者对于研究具体情况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开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中,17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8±1.44岁;病程在3~1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90±1.27年。观察组中,16例男性,14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3~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6±1.38岁;病程在3~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85±1.00年。将上述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对比统计,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临床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即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1次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13009H300),药物使用剂量为5mg/次,于晚间睡前服用,其治疗时间持续3个月。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医内科辩证治疗,具体辩证药方如下:①瘀阻脑络型:红花5g、佛手10g、桃仁10g、酒洗地龙10g、赤芍10g、川芎10g、川牛膝10g、生龙骨30g、葛根30g、丹参30g、生牡蛎30g;②风阳上扰型:全蝎末5g、生白芍5g、炒栀子9g、川牛膝10g、僵蚕10g、佛手10g、钩藤10g、天麻10g、石决明30g、麦芽30g、生牡蛎30g、珍珠母30g;③肝肾阴虚型:山茱萸10g、白蒺藜10g、天麻10g、丹皮10g、菊花10g、山药15g、熟地15g、枸杞子15g、土茯苓25g;④肝郁气滞型:全蝎末5g、柴胡10g、白蒺藜10g、醋元胡10g、郁金10g、白芍12g、紫丹参15g、川芎15g、珍珠母30g。患者针对自身病症情况,每日煎煮1剂辩证处方,药液浓缩至300ml左右时,方可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其持续治疗时间与对照组保持一致
1.3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偏头痛症候积分,其评分标准参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设置其症候积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偏头痛症状越严重。其次,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率,即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剧,判定为治疗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其偏头痛症候积分下降≥25%,判定为治疗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偏头痛症候积分下降≥50%,判定为治疗显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偏头痛症候积分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治疗效率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当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的偏头痛症候积分对比
对比数据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偏头痛症候积分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與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偏头痛症候积分明显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治疗效率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中,0例无效,17例有效,13例显效,总有效率为100.00%(30/30)。对照组中,5例无效,14例有效,11例显效,总有效率为83.33%(25/3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西比灵是当前临床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西药,该药属于钙离子拮抗剂,在进入人体后,能够与脑血管平滑肌处的高异性位点相互结合,从而达到一定的抑制血管收缩、缓解疼痛效用。但经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的长期疗效不甚理想,随着患者病情的蔓延,其止痛效果也显著下降[3]。在中医辩证理论中,习惯将偏头痛分成如下几个类型,即瘀阻脑络型、风阳上扰型、肝肾阴虚型、肝郁气滞型,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选择不同的处方药物,如川芎缓解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疼痛;地龙、天麻、丹参;调节人体血管运动中枢;全蝎活性强;止痛效果优良等。通过辩证性给药则能从根本上为患者消除病灶、调理脏器从而消除疼痛[4]。在本研究中,分别给予对照组与观察组西医与中医辩证治疗,其结果显示,观察组观察组治疗后偏头痛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则提示,中医疗法在治疗偏头痛是更具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俊.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初探[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9):13648.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秦体涛.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0):160-161.
[4]韩玉瑞.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J]. 中国农村卫生,2017(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