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路遥有关的一件旧事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g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到17岁时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第一份职业理所当然是教师。在三所小学、两所中学教了14年书,工作还算愉快,也曾经被评为西安市的一级优秀教师,所以一直打算老老实实舌耕终生的。但由于业余时间写点儿文章,引起有关方面注意,终于被调到文化部门供职,改舌耕为笔耕了。只是积习难除,常常还会讲课,也因此曾被人调侃为“半嘴力劳动者”。不过与教书生涯时讲课的不同之处是,听讲者大都是成年人,内容嘛,也大都是与文化、文学有关的林林总总。
  有些讲课,由于种种缘由,会被长久、甚或永远记忆。但大多数讲课,却会讲过便了事,时间长了,甚至会忘得一干二净。比如,27年前的一次讲课,本来已经没有多少记忆了,但却忽然遭人提醒、追问,当时的情景,遂得以慢慢在脑海重现。
  那是2017年12月7日,一位网名叫“两下峄伯”的博友,发来了如下内容的纸条:“商老师您好。网上有一本《汪国真抒情诗选》,上面有您的签名,还有路遥的签名等,签名日期1991年8月21日,不知真假。如果是您和路遥的签名,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祝冬安。贺玉波敬上。”
  这位贺先生的网名中,有一个“峄”字,正是这个字,让我对他马上有了一种亲近感;个中究竟,咱们后边再说。至于他想了解的情况,由于是迄今为止我非常少有的在别人的书上签名,更是我一生唯一一次和路遥一起,在另一个人的书上签名,所以尽管年深日久,倒也不曾忘得精光。只是2017年12月1日,右眼刚做过白内障手术,正在恢复期,不想在电脑上过多敲字,于是简单回复道:“是真的。我刚刚做了个白内障手术,过几天再告您详情。”贺先生则又发来纸条:“谢谢商老师,祝您早日康复!”
  说是“过几天”,却一拖就是小半个月。拖的原因,主要是12月13日,我又做了左眼的白内障手术。到了12月20日,显然是等得有点儿着急的贺先生再次发来纸条:“商老师眼睛好些了吧!能告诉您的电话号码吗?我的电话号码是1556398****。祝您早日康复。”
  有了电话号码,联系贺先生就可以不在电脑上敲字了,我赶忙把电话打过去。原来,贺先生是青岛的一位藏书家,对著名作家的签名本情有独钟。他对我说,路遥的签名本存世不多,这本签有路遥名字的《汪国真抒情诗选》,又是一个特别稀有的品种,所以尽管开价很高(6000元人民币),他也想拿下来。但问题是得先搞清楚签名本的来龙去脉,确定签名的真假。路遥、汪国真均已辞世,所幸,他在网上找到了我的博客,便迫不及待地前来打问此事了。
  我告诉贺先生,1991年前后,我们西安有一家名叫《女友》的杂志,辦得特别火,发行量相当大,经济效益自然也很不错。他们常常会把天南地北的作者或铁杆读者聚在一起开笔会,交流心得、增进感情;既然是笔会,就少不了要有文学圈儿里的人士来讲讲课,我、路遥,还有汪国真,就是1991年8月那次《女友》笔会请去的授课老师,网上那本有着我们三个人签名的书,肯定就是那次笔会的一个副产品。
  贺先生又进一步追问:“那为何你们三位的签名既不在书的同一页、也不在同一天呢?”并随后通过微信发来了两张显示我们签名的照片。说老实话,参加的这类笔会太多,每一次笔会的前前后后,现在已经很难说得非常清楚了。根据照片推想,情况应该是8月20日汪国真讲课,其间有与会者拿着这本诗选请他签了名;8月21日我和路遥讲课,这位与会者又拿着这本书、翻到了另一页,请我们签了名。
  签名的细节记不清了,能记清的是讲课中的一些事。那一天,路遥抢着要第一个讲,我只好礼让。但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弟只讲了半个小时多一点儿就收工,剩下的一大块时间,就只好由我来辛苦耗尽了。事后我对路遥说:这一次上你当了,下一次一定让你后讲。但遗憾的是,这以后不久,路遥就患病、去世,我们不曾有机会再共同参加此类活动。
  再就是路遥的这一次讲课,几句开场白过后,就开始让听讲者提问,在面对“请谈谈您夫人的情况”这样一个问题时,路遥竟凛然作色:“我从不打听别人的夫人如何如何,我也一向反对谈论别人的夫人如何如何。”路遥去世后,我曾在一篇题为《脚知道》的短文里提到过这件事。20多年过去了,当年路遥的这两句话,依然让我百感交集,依然让我慨叹不已——不说也罢!
  贺玉波先生最终如愿收藏了这本有着路遥珍贵签名的《汪国真抒情诗选》吗?该不会由于我的拖延,致使别的买家捷手先得了吧!祝福他。前面我提到,贺先生的网名中,有一个“峄”字,正是这个字,让我对他马上有了一种亲近感。这是因为,赫赫有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藏有《峄山碑》一通。峄山在山东济宁,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就是峄山。此碑原名《峄山刻石》,系秦相李斯撰文并书。文章是独裁专制社会里典型的拍马文字,只有认识价值而无有审美价值;不过书法,则是公认的小篆神品。后来,原刻石被毁,西安碑林所藏的是南唐徐弦临写、郑文宝重刻的,亦具极高价值。
  一位网名里有着“峄”字的青岛藏书家,和曾经生活在收藏有《峄山碑》的西安碑林附近的作家路遥,因了一本珍贵的签名本而结缘。善哉此事,关哉此事!
其他文献
除了先天缺陷的人,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是每个人都懂艺术。演员是从事艺术行当的,但有的演员却不能用声音表演,念台词也要用“替声”。应该说,人的声音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的演员是不适宜某些声音表演的,但总有适宜的个性。但有些演员,不是没有可用的声音,而是懒得背台词,以至于要“替声”。这样的演员,是不合格的,連台词都懒得背,还当什么演员啊。  用声音表演,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功。比如歌唱演员就是用声音表演的
期刊
一篇采访文章评述晚年杨振宁,“盛名之下重回故乡,遇到的并不全是温情和善意”,相当的含蓄委婉。依我看,直白些说,某些场合近于动辄挨骂。  即如近年他呼吁高能所推迟建造大型加速器,科学探讨,建言献策,碍着甚了?可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都行,轮到杨振宁这一家,又是不行,一鸣就挨骂。且诸多网友,习惯牵二挂五翻旧账,什么当年不回国啦,入美国籍啦,得诺奖属“给老外见面礼”啦……老谱袭用,信手即来。  动辄“
期刊
“世界自有其原则”一语出自“2018年上海春考作文题”:“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毋庸讳言,该作文题是值得点赞的好题:含蓄蕴藉,言近旨远,颇有海派特色。三句论断看似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极具内在的逻辑性。  “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几乎一言点中自古以来人们惯性思维的穴位:即凡遇彼此间的矛盾与争执,几乎一律地指责对方的
期刊
一位忘年交来电话说他的一位同学给他寄来点好茶,让我去品尝,并顺便聊聊天。刚到忘年交家门口,正巧碰见他出门送一位来客。进屋后他跟我说了句俏皮话:真是蚊子叮菩萨——认错了人。  原来那位来客是为自己的私事来求已是某部门领导的忘年交来帮忙的。忘年交的一句俏皮话道出了他的态度,在让我称道的同时,又让我从那句俏皮话中生发出一番感慨来。  菩萨不是有血肉的人,蚊子叮他是白费力,讨不到便宜的。人叮人就不一定了,
期刊
一  玩物丧志,人们耳熟能详,用来告诫、提醒那些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或迷恋于一些无利有害事情的人,不要以此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玩物养志,目前还不是成语,缺乏为人们广泛认识、熟悉的“知名度”。它温馨、宁静,含情脉脉,像受到孔子称赞的兰花一样“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我们有必要掀起它的盖头,让它卸去娇羞,春风满面,快步登堂入室,扬名立万。  二  雪,下在煤炭堆上,才愈加显出煤炭之黑。  让我们
期刊
下象棋,是我多年的爱好。数十年来,我不仅沉醉于棋盘上博弈的快乐,也热衷于从棋盘中悟出经验,从经验中探寻人生。在我看来,象棋就是模拟的袖珍战争。小小棋盘,风云变幻,是纵横驰骋,来回冲杀的战场。弈者那种惬意与兴奋不亚于统帅千军万马。快乐之余,我也常常为万变的棋局、无定的棋势而感叹:人生如棋!人生之理,人生是非,棋中何尝没有此意?  人生如棋,许多棋理与人生事理相通。  人生如棋。棋要一步一步地走,谁也
期刊
前些年我曾走访了广东从化市的一所学校,这是全国乃至广东较早出现的一家大型私立学校。这次是我第二次走访该校。别的不说,单说随处可见的标语就让它显得格外鹤立鸡群。  其中一则标语尤其让我认同。只见在学校一进门的左首墙壁上一个特大型标语——聪明的人恨自己,愚蠢的人怨别人。不是吗,环顾我们的周围,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许多人在不停地抱怨:怨自己学历不高,怨自己没有好的家庭背景,怨自己身上的钱不够
期刊
兵书上讲骄兵必败,我为何讲骄“病”必败?  这要从我生病说起。  在下一介农夫,体力劳动使我身体不错,年逾古稀,除一次车祸住院外,基本无病,感冒都很少。有了这点资本,便骄傲起来,看不起病人。老伴常年吃药,笑其“药包子”,見到病人,有居高临下之感。  退休回老家,单位让办异地医保,我说,我还会生病吗?当医生的弟弟说:“您永远没病吗?”  这使我想起当年“永远健康”的口号,也没人吹捧我,为何如此狂妄?
期刊
去年岁尾央视《等着我》播出一期节目,一位农妇讲:1999年的一天,她家来了一个“热心”女人,说带她儿子出去买糖果,可把孩子抱走后再也没回来。夫妇俩为找儿子耗费了16年的心血,花光了全部积蓄,累病了身体,终于在警方帮助下找到儿子。可儿子离家时仅1岁,历经16年后对亲生父母一点印象也没有,与养母关系却很好,故不愿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综合分析节目提供的材料,养母应与偷孩子的事无关)。2017年孩子生父的肝
期刊
孩子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从孩子上小学以来的这些年中,每天早晨开车把孩子送进校门,傍晚又开车把孩子从学校接回家里,每天经过的街道都是相同的,街道两旁的楼房是相同的,甚至每天上下车的地点也是相同的。不知道在孩子的心灵中如何面对这刻板机械、雷打不动的天天如此。  那么,我一直在想,属于孩子的天真烂漫的时光呢?孩子去哪里寻找自己可爱的童年呢?  任何一个孩子,谁没有让自己陶醉的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  我上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