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叫小荷。可能是因为门前的那汪池塘,或者说是因为池塘里那片青绿的莲藕。每当夏日,池塘内荷花繁盛,高雅清香。那年她生于夏天,正是荷花綻放季节,扑鼻的清香随着夏风飘进小院,那晚她降生了。
  她天生就是个小美人胚子,单薄恰到好处的纤弱。
  我是看着她从襁褓中长大的。我曾逗她笑,一声声“小荷”“小荷”地叫她,她就对着我小手乱挠,裂着小嘴儿笑。一年年地,她就长成了娇小的女孩。她家的小院和我家相隔不远,也算毗邻。她刚会挪步那会,就知道跌跌撞撞走过小院来我家玩。每每过来,她都一副很熟很亲切的样子,开心地对着我乐,仿佛我们好多好多年前就相识似的。后来渐渐大些了她就更是我家常客了。她童稚天真,娇小清纯,是让人一见就怜爱的那种。打小我就很喜欢她,她也挺乐意找我玩耍。我们犹如熟悉的老友,感觉里从来没有代沟差。那时常常是我从田里劳作归来,她总会罩衣兜里填得鼓鼓的,跑过来缠着我和她弹玻璃球,和她拍纸牌踢毡子。有时也会和我分享她那不多的玩具。有一次她过来找我跳绳子,我说太累改天吧。她便嘟起个小嘴不高兴。我们是不是朋友啊?她嗔瞪有点浅蓝的大眼睛问责我。我先是一愣,见她一脸认真的样子我旋即笑了。是,是,我们当然是朋友啦!那以后,她每来我家,但凡有些闲暇,我便会满足她那幼小贪玩的心。
  后来她上小学了,每天背着她妈为她缝制的粉红色小书包,蹦蹦跳跳的。放学回来时,她便把小书包直接背过我家来,闹着让我为她辅导作业,讨教些在学校没有弄懂的东西。她的父母质朴憨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像我,除了种田外心头还浮生些不着边的想法和思路。有时还会胡乱写一些无厘头不修边幅的小文章自娱自乐。小荷说我这是浪漫,是一种境界一份襟怀。这丫头小小年纪就知道什么浪漫境界襟怀之类了,鬼精的。每每听她夸赞,我皆无奈苦笑,我知道我的疯想,也就村里人说的吊而郎当而已。
  有一次为她辅课时,她突然发觉我鬓边生出一两根白发,她很吃惊并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拔除了。是不是我长大你就会变老?她俊美稚气的脸上流露出凝重的担忧和焦虑。我竞语塞,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她。
  再后来她读初中了,下学后她仍一如既往,抱了课本跑过来,缠着我问这问那,山雀样喋喋不休。
  村头有条小河,河沿上白杨成荫。每有闲暇,我便去林间踱步。这是我最好的情绪释放方式。偶尔兴起,便也会来上一两句乡土味十足的诗样的句子。小荷知道我这习惯,星期或假日,有时也会到小河沿上来找我,陪着我闲走。她的口袋里也总会带上些小卡片,向我讨教些作文或数学方面的难题。或者陪我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开心的话。
  再再后来她就去城里读职中了。节假日回来时还时常来找我。我们为什么不是同龄人呢?你要年龄和我差不多该多好!我们在河沿上闲走的时候她忽然这样说。我将目光转向她的脸,我捉摸不出她那神情里是慨叹还是惋惜,是愁苦还是失落。
  临了她去上海打工了,我们也就断了联系。
  如今,她早结婚且已是孩子的母亲了。而我呢仍旧单着。
  是啊,我为什么不是她的同龄人呢?唉,人世间总是有些古怪,前因后果谁又说得清楚?这世界,我也许是仓促了我的行程。而她,或就因了某样琐事便耽搁了脚步吧。不然,你说呢?
  ——选自《齐鲁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在乡村有句俗话:瞧不起的木匠盖楼房。在老家也有句土语:看不起的哑巴会唱歌。  小时候,老家就有个会唱歌的哑巴。  我的老家在青海河湟著名的瞿昙寺东面的山里,这里山大沟深,卯梁纵横,纯属浅山地区,靠天吃饭。我们庄子基本上是周姓人家,哑巴当然也姓周,论起来是我们的叔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公社化,村也叫生产大队,每个大队又有几个小队,土地集体耕种,劳力统一安排,由生产队负责耕种打碾,管理分配
期刊
今晚,忍不住把脚步移至矮墙边,伸头窥视一眼久违的市井,万家灯火虽依如旧,户外却寂静无声,只有三两个单影在街灯下摇曳。平日热衷于广场舞的女人们,此时也褪了炙热的躁动,安心于家中,耕耘那瓜熟蒂落的一亩三分田,潜心敲奏着锅碗瓢盆交响乐。  经年的路,曲折而漫长,人生也会留下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事。芳华时,热血沸腾,诗与远方一直在心中蕴藏,最终为了婚姻家庭,还是搁浅了那份奢想。  回忆青春,总有一串串令人捧
期刊
想到冬天,自然就会想到小时候。  那时候所有的树木都会在冬天落净树叶,枝枝叉叉苍凉在天地间,彰显出一种力量和希望。极目远望,视野里没有一丝绿意,田野是空旷的,只有冬小麦在低处,执着地保持着生命的颜色,寒冷将小麦冻成墨绿色,冰冻的叶子脆脆的,尽管父亲总是用“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谚语告诉我,冬小麦是不怕冷的,可我还是不舍得去踩一下,害怕碰掉她的叶子,麦苗儿会疼。  那时的冬天是雪的世界,
期刊
离培训班9点开课还早,我和同去的小何到市委党校对面的古黄河水景公园转转,曾在市里工作过的小何比较熟悉情况,他家的房子就在公园东北角。在我的潜意识里,水景公园不会怎么样的,然而,越走越美丽,越走越惊叹,越走越值得品味,有些事真的是没经历过没有发言权。  公园里慢走的快走的跑步的打拳的還有坐在长凳上的老人以及垂钓的,没有任何喧哗,偌大的公园,水面宽阔、安逸、静美;树木高大,人在绿荫深处,一点也不局促,
期刊
1979年秋天,我如愿以偿地坐进了陶林小学的教室,成了一名自豪的小学生。当时县城下派的政协委员王光华老师就任小学校长。他个头不高,面目清瘦,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他每天正常都要往来于我家西边的一条南北路,因为这条路通向陶林的北大街。大街上十分繁华:有水产、供销社、信用社、米厂、粮库等等,更主要的是这里沿街设有一条边的菜市场,逢年过节,大街经常拥挤得水泄不通。头顶菜篮,相互紧挨着挪步,我亲身体验过
期刊
半个多月家里无人,推开大门,架上葡萄已成熟,随手采摘含入口中,甘甜浸润唇齿间。  没有集市上的卖相,娘院子种的葡萄是放心果,其貌不扬,果粒不大,从来不用打药,有点干瘪,可味道是纯正的让人回味的甘甜。  因为这些天家里无人打理,门前、院子里各色的月季花有的已经凋谢,枯萎的花瓣不肯落地仍然傲立枝头,偏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文人雅士作对。  黄瓜豇豆无人采摘,恣意膨胀到只可观赏,不可食用
期刊
印象中,像土锅子这样热气腾腾、暖意浓浓的美食是过年才能吃到的。正月十五耍社火,可以近距离看一眼,村子春秋两台戏,在锣鼓喧天中也可以远远地望一眼。其他日子是不可吃到的。  现在才知道,小时候让我垂涎欲滴的土锅子就是现在城里街头巷尾都可以找到的暖锅。  大年初一,母亲早早起来,催逼着父亲生炭火,她去厨房准备炖土锅子的菜。父亲将土锅子放在廊檐下,这个土锅子来之不易,是母亲在供销社做棉大袄时,花掉几十件棉
期刊
人生之旅,有些事过往云烟,有些事会深深地刻印在你的脑海间,终生难忘。  时光追朔到1978年,我有幸被安排在古田山当了一名伐木工人。  秋末的天气依然是秋风送爽,苍穹碧蓝如洗。我们一行九人(林山乡招了5名复退军人),搭乘古田山釆育场派来接送的专车,一路欢歌嬉笑,神釆飞扬,眉宇间盈溢着一股喜悦之情,为马上要成为一名光荣工人而感到自豪。车子一路颠跛,我们一行到了解元岭山麓,场里领队介绍说这解元岭七上八
期刊
苦蒿,又称青蒿,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每到夏季,田间地头都有它的身影。扯几片叶子泡茶,入口时,苦涩的味道环绕舌尖,倏忽唤起了记忆里的一段时光,那段教会我不忘困苦、勇敢坚强的时光。  童年时,每逢放暑假,总会和一群小伙伴相约,顶着烈日,漫山遍野地寻找苦蒿,用镰刀割下来晒干,然后卖给收购的人,赚取零花钱。父母为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往往也不加阻拦。  我们最喜欢的便是长在玉米地里的苦蒿,因为地里有农民施
期刊
永远的仓央嘉措  我在一片虚构的且透明的风中,倾听着你的声音。然后雕饰一段时光,在月夜的浓稠中,阐释。  你离去时凄苦的影和冷峻的容。  青海湖边,信众的目光汇聚成天边的云彩。暮色苍苍,你的身影渐行渐远,直至黢黑的视线里只剩一棵菩提树的孤独。  在理塘,我静成一粒佛音沐浴的石头。我在疏雨中探寻被风追逐的传说,被阳光晒干的远事。倏间,我顿然发现,理塘的每一朵花开都显现着佛的轮廓,每一片天空,都萦绕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