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尚法之路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依法治国作为一种科学的治国方略,历史悠久。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已有10年了,在这10年里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着重从中国法治的历史渊源,发展阶段对我国尚法之路进行简单介绍,指出现阶段问题所在并就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法治;依法治国;权利本位
  
  一、引言
  
  法治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全球大趋势。从1997年9月21日,依法治国方略被正式提出到如今已有十年,十年来法治理念的深入,法治实践的拓展使尚法精神深入人心。人们从对法律的畏惧到如今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不可谓不是法律文化的进步和法治方略的效力所及。我们用新时期的视角来审视法治和依法治国,为进一步探究中国的尚法之路建言献策。
  
  二、中国法治历史渊源
  
  (一)古代"类法治"
  法治从不甚规范的角度可划分为民治式法治和专制式法治。民治式法治要求通过法律限制和控制政治权力,目的在于保证人民的利益,是权力本位的。专制式法治本身并不合法,因此只能称作"类法治"。[1]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法治源远流长,最早的史籍尚书就有许多记载。尧舜治国时便有典型案例。东周列国时期有较大发展,到秦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将以法来治理国家的方略施行于世,正如翁文灏在《论中国的法治》中所说:"中国之得统一,实为秦国法治之功绩。"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其统治基本以刑、律为纲。《说文解字》考证,汉语"法"的古体"灋","'灋'者,刑也。"说明古代法与刑是通用的,在《尔雅·释诂》记载,在秦汉时期,"法"与"律"二字已同义。
  在封建王朝专制统治下,类法治具有不可撼动的法律地位。
  1、儒家重"礼"的同时,并不反对法(刑)的作用。儒家的思想是"人治"的,但也为统治者划定了规则,这些规则包括:道德规范、礼、法。他们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对礼的推崇构成了习惯权威性。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上类法的约束力。儒家不反对法(刑)的作用,只是反对一味追求"刑治",具有人道主义色彩。荀子就是隆礼重法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倡导"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所之尽也。"[2]
  2、道家强调帝王遵守习惯法的无为而治,道家的 "无为"主要是不可无法乱为,因此道家思想也是强调守法的,只是他们把守法的视角转到统治者,与现代社会法治中对政治权力和人的行为的制约不可同日而语。
  3、墨家重"义"。墨家推崇君主制,认为君主可以"一统天下之义",因此这里的义就有了法的含义,并作为对社会秩序的规范。
  4、法家缘法而治。从管子创立法家提出以法治国的道理,到商鞅变法,再到韩非强调各项政务都应依法,将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强调法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中国初步踏入封建社会,缘法治国使社会得以稳定,各项事业得到繁荣,使秦朝前期社会一片"繁顺景象"。但到了秦后期,由于把以往法家思想中的重刑主义政策推向极端,繁法重刑,使秦速亡。这为我们后世法治实践敲响警钟。
  (二)近代中国的"变法"与移植
  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法制发展迅速,法制思想的传入使我国封建极权统治下的法治思想有所抬头。
  近代中国人民对法治的第一次探索当属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但只逾百日便被镇压下去。不过,此后不久由于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缘故,清政府不得不引进西方的法律来改造中国法律,修订了一系列的律法,"其后几年经过修订,经日本从德国传入中国的大陆法系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法律。"[3]
  1911年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代表将西方法治与人权思想传入中国,企图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法律总体状况是(1)制度上延续清未修律成果而不断仿照西方的体制加以完善。(2)观念上则呈多元化发展。1919年的"五四运动"更是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希望改造中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建立法治国家。
  
  三、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两个历史阶段
  
  (一)1949年到1978年的初步建设阶段。这其中又包含三个时期。
  1、1949年到1956年,法制初创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主要依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但也制定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社会主义基本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稳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1953年制定的第一部选举法,开始实行普遍选举,使人民对民主和法制有了初步意识,开始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来表达自己的意向。
  2、1957年到1966年,停滞不前时期。这一阶段生产的盲目性,各阶层民众的狂热性使法治建设遭到阻碍。、
  3、1966年到1976年,彻底破坏阶段。"文化大革命"践踏法治,滥用刑罚,违背法律的正义价值。
  (二)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中认识到,没有民主和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导阶层把发展民主政治和健全法治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方针,标志着中国民主和法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阶段从理论建设到依法治国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1、理论准备和法治实践阶段
  (1)更新法治观念,树立与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观。
  第一,从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
  第二,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从重义务轻权利转向权利义务并重。
  第三,树立自由平等观念。
  第四,从权力至上到法律至上的转变。
  第五,从保守封闭的立法方式到学习、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的转变。
  第六,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2)加强立法工作
  1978年明确提出"应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有权立法机关,共制定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数万余件。
  (3)推行依法行政
  1978年以后法律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有了更深层次的体现,特别是1990年10月1日正式有效的行政诉讼法,大大保障了公民的权利,改变了民众不敢"民告官"的传统观念,199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赔偿法和1999年开始实施的行政复议法又为行政行为中对公民造成的侵害给予了保护。
  (4)完善司法制度
  1978年后我国建构了比较完整的司法体系,办理案件无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和律师人数激增,法律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也逐年增加。
  (5)加强法律监督
  1978年后我国逐步建立和加强了法律监督制度。对立法、行政和司法进行监督,以保证法律的公正创立和实施。
  2、依法治国方略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体现了从"制"到"治"的观念的改变,摒弃了几千年的"人治"。而后十年间又确立了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方针。
  
  四、依法治国现阶段的问题所在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法治的进程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好本国传统文化与法制现代化的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法治冲突上面临以下几点问题:
  (一)依法治国历史短暂,根基薄弱,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的法律现代化是从改革开放以后一路摸索前行的,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许多不足:(1)各项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法律实施举步维艰;(2)部门法的不完善对保障权利起不到全面的效果;(3)有许多法律问题并没有给之以法律约束,形成法律死角;(4)权力的划分界限模糊造成权力滥用和无效率状态;(5)法律监督仍未达到最佳状态;(6)程序是否正当未严格审查。
  (二)中国人的国民心理或社会习惯心理影响法制现代化
  1、道德在法律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已深切认识到道德在补充法律不足方面的重要作用。但道德意志强于法律意志时,情绪思维会影响法的实施。法律重证据、重事实;而道德则偏重于内心的公正、真相,这就容易造成法律结果与道德审视结果的偏差。
  2、调解、私了等非法律手段在纠纷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司法机关、政府机构、民间力量三足鼎立的纠纷解决机制。虽然非法律手段的运用会大大降低法律运行的成果,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但也影射了我国国民没有形成法律保护权利、定纷止争的意识,给法律制度的实施造成了不便。
  (三)法律移植和法律本土思想的冲突
  当今许多学者提出法律本土化的问题,认为法治道路更应遵从中国的现实,从中国古代的法学到现代法律需要的角度来创制法律,建立中国本土法体系。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法律的普适性问题,如同人类对科技发明的使用和对普遍真理的学习是间接地获取他人直接的认识经验一样,对法律的普适性也是这个道理。加之,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了赶上发达国家就有必要移植先进国家的某些法律。再者,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使合作和竞争趋向全球化,因此法律必须统一和协调才能对全球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等关系进行规制。因此法律的借鉴是必要的。当然在借鉴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立足我国的实际,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经验,也要在实践基础上创制一定的法律和继承优良的先法。
  
  五、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要探寻真正切实有效的依法治国之路,必须首先明确法治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探讨法治支持什么,就要看法的创制和实施的目的所在。法治的目的,一方面保护国家权力,另一方面保护公民权利。因此我们导出第一个法治方法链条:
  (1)保护国家权力必须使法律具有权威性,保证国家行使的各种职能的实现,因此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
  (2)法律至上,要求包括权力机关和领导阶层在内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被排除在法律之外,平等地遵守法律。
  (3)平等的守法的保证在于权力制衡,保证权力机关不能滥用职权。
  (4)权利制衡链条上重要一环是依法行政。
  (5)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不越权、滥权,使司法得以独立。
  (6)司法独立,使法治透明、公正,这为法律正义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7)正义,公正又保证公民权利能依法得到保护。
  (8)保护公民权利真正要做到主权在民,以权利为本位实现法治。
  (9)这就有效保障了人权。
  那么法治反对什么呢?法治反对专制,反对对人权的侵犯,反对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损害,由此我们又导出另一法治方法链条:
  (1)反对专制,就要建立民主政治,因此必须把法治与 民主相联系,法治是民治,是全民之治,不能独裁或专断;
  (2)倡导民主,法治要以保护民主与自由为目的,人类尊严与自由是法制的核心价值。
  (3)没有无限度的自由,法律规定自由的范筹。
  (4)在法律范筹之外的自由要靠道德力量来约束,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联系起来,以德辅法。
  (5)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对公民行为进行双重约束,从而保护了各方利益免受损害。
  纵观历史,统缆古今,我国的法治建设走向了新的历史纪元,我们在力求创建和谐社会中推进和谐法治。法治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使公民的尚法精神在新时代得到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显明、刘瀚主编:法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M]山东人民出版社。
  [2]《诸子集成》之卷二 《荀子集解·王制》。
  [3] [中国]夏勇、李林 [瑞士]丽狄娅·芭斯塔·茀莱纳
  编法治与21世纪[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各前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
  [5] 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6] 吴增基:国民心理对中国法现代化道路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7年第25卷。
  [7]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8] 木梓辛:依法治国十年路,[J]《民主与法制》2007年第20期。
  [9] 法家治国方略导致秦亡的疑问[J]《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所主办,2007.5。
  [10] 李步云: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2007年9月。
  [11] 张保生、何苗:法治与和谐社会[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7年第25卷。
其他文献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期刊
摘 要:通过多年的现场观察,通过查阅有关混凝土内部应力方面的专著,对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现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和预防裂缝的措施进行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混凝土;温度裂缝;原因;控制和预防;阐述    混凝土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今天,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在桥梁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我们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小心谨慎,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究其原因,我们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
期刊
摘 要:如今职业技术教育在工业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客观上是对教研教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院从社会需求出发,尝试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但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实习场地不足、教学设施缺乏等多种因素制约其快速发展。面对困难,我院群策群力,坚持进行"一
期刊
未来空军战场环境将异常恶劣,空军指战员战场承受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许多空军战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本论文主要探讨空军战斗应激反应的定义、症状及引起不良症状的原因。    1、空军战斗应激反应相关概念提出    空军战斗应激反应是心身正常的空军官兵在战场的极端条件下出现的心理生理反应,简称为空军应激,有适度和过度两种状态,适度的空军应激反应表现为官兵战斗能力的提高
期刊
引言    所谓首件认可制就是立足于"预防为主,先导试点"的原则,抓住首件工程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指导后续批量生产,及时预防和纠正后续批量生产可能发生的各中质量问题的管理办法。首件工程认可制贯彻"以工序保分项,以分项保分部,以分部保单位,以单位保总体"的质量创优保障原则,着眼抓各分项工程的首件工程质量。认可制评价责任体系坚持"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原则,参建单位根据合同要求和监理规程,结
期刊
摘 要:《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由于要考虑到事故发生几率、形式,所发生事故对防火堤的破坏程度以及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有些发生几率很小的情况并未加以考虑,因而在防止油品扩散中存在一定的隐患。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提高储罐区防危险液体扩散的能力。  关键词:防火堤;扩散;隐患;对策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下文简称为《规范》)对防火堤的高度、选材、结构
期刊
近年来预应力连续箱梁,以其线性美观,行车舒适性好,受施工条件限制小,受力明确,工程造价相对较低等特点,被广泛采用,例如已建成的昆山大桥,苏州吴淞江大桥,正在建设中的老武宜运河大桥,都是采用的悬灌法施工预应力箱梁。    1.采用临时刚接体系的必要性    连续箱梁不同于连续刚构,主墩和梁体之间采用支座连接,在合龙前为不稳定机构,在不平衡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倾覆转动。必须在施工中采取临时固结,形成刚构以
期刊
健全后勤人才激励机制既是贯彻中央军委人才战略方针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营造拴心留人环境的必然要求。需求是激励机制产生的根本动力所在,是激励的基础因素,科学合理的军事后勤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其激励措施与激励对象的需要相一致。我们只有客观而全面地对现阶段军事后勤人才的需要做出分析,才能为科学建立和有效执行后勤人才激励机制。后勤人才作为军事人才的一部分,既有军事人才的共同需要,也存在其
期刊
摘要: 《疼痛与抚摸》通过水家三代四个女人的乱伦与性爱遭遇书写了一部女性家族史。女性在这里充当了拯救者与"圣母"的角色。男性再次被放逐,甚至遭到彻底的阉割。这样的两性观定位本身就令人质疑。男女两性最终只能和谐地共建人类的文明史。  关键词:乱伦;拯救;阉割;和谐    "乱伦"这一母题对于叙事文学创作一直有着绵延不绝的魅力。古今中外,涉及这一题材的作品不计其数,仅就流传至今的经典来说,外有索福克勒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的十五大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