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夯实基础,并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服装专业 创新能力 途径分析
  创新教育是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而产生的,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职教工作者必须不断改进、更新教育理论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服装专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主干专业之一,也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在服装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理念,教给学生发现、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方法教给学生。强调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每次学生实习裁面料时,都可让学生先观察,看市场服装流行趋势,再上网查找各种服装款式,开阔视野,之后再设计自己喜欢的服装。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服装专业课教师应根据职校学生的学情和个性心理,创设更好更多的动手训练的机会,在动手训练过程中加强方法指导、思维诱导、难点疏导,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讲童裤时,这时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裤子的结构制图,我们就可组织学生重点研究“袋”的变形,并动手制作,然后在班级展示评比。学生们就会跃跃欲试,主动构思、大胆创新、精心制作。由于学生的个性审美标准各不相同,制作的“袋”也就各式各样、玲琅满目。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精神
  中等职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多数是女生,她们毕业后多数是一线操作工。所以,专业课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首先,教师应创新教学观。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技能训练不能是被动的、机械的,更不能程序化。其次,教师应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服装的色彩与构成,展示服装的款式和制作流程,使学生在色彩缤纷的服装世界开拓视野,激发其创新欲望和意识。第三,教师应更新就业观和创业观。中职学生就业渠道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还可以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到班级给学生“现身说法”,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创业精神、创业思想更为重要。
  可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创新能力的观念上,渗透于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创新教育的氛围、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
  三、夯实基础,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中职校的学生一般来说学习比较浮躁,基础也比较差,但又好高骛远,喜欢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基础学起,从小事做起。
  1.加强服装制图课教学,使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服装制图是服装专业最为基本的专业课,和服装设计、服装工艺和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裤子、衬衣、裙子、西服、大衣等基本制图框架不掌握,学生根本不会有新颖的设计,在成衣的过程中也只能是“照葫芦画瓢”。教师应在夯实制图基础后,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及市场的流行趋势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并在某些部位的变化上辅导学生,让学生们能活学活用。
  2.介绍一些传统的工艺,结合新工艺灵活运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现在的工艺课,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新工艺的发展使现在的学生们很难及时了解和把握在工艺制作中的一些技巧,所以,应把传统工艺的一些制作手法,比如西服的推、归、拔、烫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四、深入进行课程改革,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课程支撑
  1.增设服装样板课。现在许多中职校还没有开设服装样板课,根据市场调查,现在的打板师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增设服装样板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2.服装设计课应与流行趋势相匹配。对于中职校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服装设计应用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不够。但并不是所有学生一辈子都是操作工,他们要创业,也需要自己的品牌,也要创新服装款式,这都离不开服装设计。所以我们应加强设计课的教学,并能够引导学生注意流行服装的款式变化,要求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时装画,从而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素质修养。
  总之,服装专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与时俱进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因此,服装专业课的教学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让学生以实践为基础,灵活运用制图、工艺、设计等方面的理论,逐步实现就业、创业的创新。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服装专业发展的出路所在。
其他文献
[原文呈现]  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路  蒋方舟  我对“梦想”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当我打开电视,听到的最多的词是梦想。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说:“音乐是我的生命,我不能没有它,所以我来了。”意思是:“我想红。”  自从“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它所指的就是“有朝一日成名,让路人皆知”。  如果马丁·路德活在当今中国,他会不会说:“我有一个梦想……不过跟大家都差不多……”  一个月前我去台湾,在大街小巷宣传
期刊
[品·名家美文]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鲍尔吉·原野  那一年,我领儿子朱格去萨彦岭东麓的彼列兑抓岩羊。朱格喝了山涧的水之后就病了,估计水里掺进了黑鼬的尿。我们只好在山上住了七天,吃光了干肉。野果还没长出来。我们快要饿死了,朱格会先饿死。  【这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找到食物”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唯一办法。】  那时候动物也没有食物,春天嘛,它们不出来,我便打不到猎物。有一天傍晚,运气来了。我在一个
期刊
3月20日 天气不明  我是一颗种子。今天已经是我来到这片土壤的第十天了。在这之前,我从妈妈的身上落下,与她告别,经历了短暂的漂泊,也遇见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棵威武的松树伯伯,伸出结实的长满松针的手臂,轻轻接住了我。据说,他一年四季都是挺拔翠绿的。我也想长成一棵松树,但是松树伯伯说我并不是松树的种子。后来,我从松树伯伯身上飘走,落在了一片土地里。如今,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土壤的味
期刊
我心爱的狗狗叫“毛线”,它是一只可爱的泰迪犬。  其实我是个怕狗的人,可是那天一看到它单纯的眸子,我的心就变成了一块夹心软糖,浓浓的草莓味的果酱缓缓浸满心扉。于是,我把它领回了家。“毛线”是一只爱撒娇的小狗,明明不娇小,却总是故作娇羞地把大半个身子埋进别人身子;明明是母狗,却总是喜欢“拈花惹草”,把一盆玫瑰花搞得乱七八糟。它还馋得要死,火腿肠、肉骨头放在它面前三秒钟,你一定可以观赏到瀑布般的口水飞
期刊
(江苏卷·论述类文本)  试题简评  命题材料摘编自现代名家沈尹默的《沈尹默论艺》。沈尹默(1883-1971),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20世纪40年代书坛则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选文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体现了沈老对书法专业而独到的见解,不但给人艺术上的启
期刊
月台 月亮的驿站  等待的却不是星星与太阳  她 静守的是飞驰而过的时光  火车 拖来远方的征尘  直直的铁轨一遍又一遍轧着月台的心  穿身而过的疼痛只有风能听懂  远远的离开与紧紧的拥抱  只在刹那间  而 那一刻  我听见丁香绽放的声音  (责编 李圣红)
期刊
七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叫过来正在做作业的我:“你舅舅家的牛病了,他今天要犁地,你把咱家的大黄送去!”大黄是我家的那头老黄牛,在我家已经干了十个年头的农活了。  我从圈里牵出大黄,上路了。去舅舅家不过两公里的路程,我想,只要我和大黄走得快,来回用不了半个小时吧。心里这样想着,我的手上就使上了劲儿,将那根拴着大黄鼻子的缰绳紧紧地拽着,唯恐大黄不好好走,甚至怕大黄从我的手里跑掉。但大黄越走越慢,越走越没精
期刊
(北京卷·散文)  试题简评  试题选文是一篇学者散文。作者赵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又是著名的散文家。这篇散文紧扣北京的“大”与“深”展开,主体部分先写其“大”,后写其“深”。“大”体现在北京城外在空间格局的“阔大”,老派北京人内在神情风度的“安详宁静”,北大学术气度的“广大”以及文化精神的“包容”等方面;“深”体现在北京城气象的“森严”、胡同人家展示出的“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
期刊
(全国卷Ⅱ·小说)  试题简评  《小步舞》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胡适曾在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2号中力荐这篇小说。他谈到《小步舞》时说,这篇小说虽然“不足以代表莫氏之自然主义。然其情韵独厚,尤近东方人心理,故首译之”。命题人选择这篇小说拟题,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个原因。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常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情感无处宣泄,对现时怅然若失,甚至无所适从,于是对过去更加留恋与执着:两
期刊
当夏雨肆虐的时候,意味着又到回首的时间。带着对秋的渴望,我们在夏释放着激情,但当我们送走又一届初三的那一刻,我们的心仿佛平静了些许。  一个学期前我曾经用艰难困顿来形容我们的工作,我记得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在一阵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的口角,一次次的暴力冲突,一次次的辱没师道尊严……圣洁的校园里,上课时穿行于课堂外的学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诱引着那性善孩子自由的渴望。没有吆喝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