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问漫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问,不是一问一答的简单程序化过程,而是一个思维的有效展开、情感的感知交流和认知的钩沉递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是讲什么,而设问是用什么方式去讲。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设问起到了框架性、线索性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设问起到了引导、推进的路标性作用。因而,一次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问是否成功。
  影响语文教学的设问的因素。
  第一,语文教学设问要注意核心问题的整体性,尽量用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性问题将讲授、探究对象明确,避免无目的的零敲碎打。明确了讲授、探究的主要对象,所有的小问题都有了指向性明确的归属,整个的讲授、探究框架就立起来了。例如《白马篇》一课,线索虽然清晰,整体的框架也还合理,但由于各方面的内容都想兼顾,以致于设点太多,未能形成一个涵盖所有讲授内容的整体性问题。实际上如果秉持删繁就简、一课一得的原则,完全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可以将《白马篇》的核心问题确定为“磅礴的气势是怎样传达出来的”。以此作为探究、讲授的基本对象和框架,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句式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附着其上而形成浑然一体的课堂讲授体系。
  第二,语文教学的设问要注意情感的因素。语文承载着我们民族三千年的情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留给我们岁月流转中的喜怒哀乐。即便是古拙的散文,悉心的议论,哪一篇不澎湃着承担、背负的浩然之气,哪一篇不是一颗敏感而理性的心灵用激情筑起的文字的雕梁画栋?因此,语文教学的设问必须能够引导情感的流动,使人在特定的背景下回归到一个个丰富的情感人生的片段。
  语文教学设问的情感因素应该有三个层面:一是文本,二是教师,三是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情感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尤其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设立了“成长如蜕”的专题,其中的人物形成高中生的同辈群体,而同辈群体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实群体得以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人物世界得以心灵沟通,实现心灵上的共鸣,达成情感上的融合。这一改变是情感设问的基础要素。
  教师必须在对文本的深度研究后从情感的视角去关注文本。教师不能隔岸观火,必须把自己“烧”进去,必须把心交出来,与过往的人、过往的事一起去高歌、去欢笑、去哀叹、去感伤。引导学生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太上忘情”的冷静不会掀起学生心中情感的波澜和真情的认知,只会让学生冷漠的看到文学的木乃伊而离文本和人越来越远。
  即便文本和教师提供了情感认知的对象和情感认知的方向和引导,情感设问效果的的实现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毋庸讳言,在教学设问中注意情感的因素,并非每一个问题都是以情感为探究的主要对象的。只是强调不能冷冰冰的对文本中的人和事进行设问,不能仅让学生去探讨一个冰冷的知识性问题。例如《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原因的探究绝不能仅仅从时代、伦理等客观的非情感因素去探讨,还要用一种悲悯、柔软的心态去看待刘兰芝和焦仲卿。有人将《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的原因归结为焦仲卿的懦弱,这种设问和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注意到感情的因素,更没有投入感情。设身处地,以情感的角度去感知,可以断然肯定:焦仲卿不懦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顺者为孝。在这些至今都有可取之义的思想笼罩下,加之焦母的坚决态度,你觉得焦仲卿能有第二个选择吗?抗争到母亲的头上,伟大如鲁迅、胡适者,也仅仅做了进化链条上的中间物,无奈的服从了包办的婚姻罢了。我们想要焦仲卿抗争到什么地步呢?况且,焦仲卿最后以死殉情,以死抗争,我们还想他坚决到什么程度呢?这就是说,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认知不能缺席。
其他文献
WTO上诉机构的建立揭开了国际司法制度史上的崭新一页,对于整个争端解决机制的维护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该上诉机构却缺乏通常上诉机构所拥有的一项重要权力--发回重审
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是做到达意传神,林语堂先生英译沈复的<浮生六记>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译文遣词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在句子表达方面,如人物刻画、风景描写等与原文和谐一
学分制条件下,教材管理必须由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规定、强制转向组织、服务,必须由计划转向市场.高校应健全机构、严格规章,把好教材质量关,实现教材管理人员
生态文明集中反映了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代表的一组课文,以不同视角和形式反映出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
本文置二层规划模型中的各构成函数于Banach空间中,讨论了下层极值函数和上层目标函数的凸性与连续性,推广了有限维空间中二层规划模型中的相应结果。
对数据结构中的数组地址访问公式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新课标对“语文”的定义,既保留了语文学科具备“工具性”的传统说法,也赋予语文教学以“人文性”使命,强调二者和谐统一。这样的信息,本应足以廓清语文教育界在认识上存在的种种迷雾,可是,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还是:应试教育仍旧一马当先,素质教育依然靠后靠边;题海战术还在大行其道,语文课堂必定字词句篇。一句话,语文教学“实用主义”的工具性仍在强力地遮蔽着本来最该彰显的人文性。  这样的课堂
主张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里略去了语法知识。语文教师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了对语法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现状大约持续了十几年。如今,积极推广并全面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对语法教学还是“淡去”。  淡化语法,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导致汉语言基础的削弱。1992年,由国家教委颁布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关于作文,"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见仁见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眼见的事实是,大多数的作文指导课,尤其在高三应试作文指导期间,更偏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淡化"写什么",至于
20世纪初期,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在人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审视这下,受到现代作家最为严峻的拷问,曾被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封建大家族中的“小母亲”和“大儿子”之间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