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外阅读和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结合。
【关键词】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大纲”指出:“习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论断更是得到语文界的公认。阅读为写作提供范例,积淀语言材料;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技巧,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外显行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本文主要尝试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从“读”中获取作文的“能量” ,让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里介绍2种:1、美文推介活动。2、制作读书剪报的活动。
二、加强阅读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积累好词佳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老师不但要积极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应该适当提出一些阅读和积累的要求。
1、指导学生依据个性和固有水平的特点选择图书:知识单薄、视野狭窄的可选择知识性强的科普、文史知识类读物,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表述平淡、语言枯涩的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嚼英咀华,感悟吸收,增强语感;想象丰富,感情细腻的可选择优美的散文和微型小说。
2、指导学生依据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目的选择阅读方式:对一般性的报刊杂志、自然文史知识类可选择略读、泛读、跳读法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对于美文佳作,经典片段类可选择精读、细读、品读法,咀嚼涵咏,反复体味,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体会气韵,领悟情感,培养语感;对科普知识、时文杂论类则采用默读,便于停留和反复,利于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中丰富知识,还有一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丰富词汇和语汇,因为知识常以词汇或语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的词汇和语汇逐渐丰富起来的方法很多,如:诵记词语、摘抄好词好句、自编词语手册等。同时掌握背诵的方法,背诵是用于培养阅读记忆力的最佳方式,又是提高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良好途径,背诵也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三、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是困难的,尤其是倡导课外阅读之始。因此,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措施。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①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可以因人而异。②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③精读的文章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④阅读时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名著,附在新教材的语文课本后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可以选择阅读教材的一个方面。七上:爱的教育(意大利 德·亚米契斯)七下:童年(俄国 高尔基)八上:朝花夕拾(中国鲁迅)\骆驼祥子(中国 老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八下:西游记(中国 施耐庵)九上:水浒传(中国罗贯中)九下:格列佛游记(英国斯威夫特)
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充分的了解,开展名著讲读活动;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多篇,在课上展开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据此指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和写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转化为文字,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概括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广阔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量到质都有了较高度的飞跃。
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行为本身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感知,可以说阅读就是写作“源头”的一种形式。阅读,不能仅仅停留感知、理解和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交流,更应当利用好“源头”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真知灼见,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甚至由此及彼,激发自我的写作激情,开展文学创作。
“不动笔墨不成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写文章时,提起笔却无话可写;说话时,一开口却无词可言;即使写了说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观念陈旧。这不仅仅在于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够,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读书读报太少。于漪也曾批评说:“现在读得极少,也很少动笔……少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少写,哪来较好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知识,而写作则是运用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吸取文化素养,积累写作材料。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文章,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摘录熟读精彩片段词句,以便用在自己的文章上,为文章增色添彩。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与激发,他们会感到自己所读的实在太少,知识实在太缺乏,就会主动地去增加阅读量,并在阅读时高度专注,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这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本意是以外促内,逐步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其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完成高质量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该循序善诱、激发引导,逐渐让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大纲”指出:“习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论断更是得到语文界的公认。阅读为写作提供范例,积淀语言材料;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技巧,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外显行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本文主要尝试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从“读”中获取作文的“能量” ,让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里介绍2种:1、美文推介活动。2、制作读书剪报的活动。
二、加强阅读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积累好词佳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老师不但要积极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应该适当提出一些阅读和积累的要求。
1、指导学生依据个性和固有水平的特点选择图书:知识单薄、视野狭窄的可选择知识性强的科普、文史知识类读物,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表述平淡、语言枯涩的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嚼英咀华,感悟吸收,增强语感;想象丰富,感情细腻的可选择优美的散文和微型小说。
2、指导学生依据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目的选择阅读方式:对一般性的报刊杂志、自然文史知识类可选择略读、泛读、跳读法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对于美文佳作,经典片段类可选择精读、细读、品读法,咀嚼涵咏,反复体味,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体会气韵,领悟情感,培养语感;对科普知识、时文杂论类则采用默读,便于停留和反复,利于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中丰富知识,还有一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丰富词汇和语汇,因为知识常以词汇或语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的词汇和语汇逐渐丰富起来的方法很多,如:诵记词语、摘抄好词好句、自编词语手册等。同时掌握背诵的方法,背诵是用于培养阅读记忆力的最佳方式,又是提高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良好途径,背诵也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三、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是困难的,尤其是倡导课外阅读之始。因此,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措施。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①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可以因人而异。②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③精读的文章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④阅读时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名著,附在新教材的语文课本后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可以选择阅读教材的一个方面。七上:爱的教育(意大利 德·亚米契斯)七下:童年(俄国 高尔基)八上:朝花夕拾(中国鲁迅)\骆驼祥子(中国 老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八下:西游记(中国 施耐庵)九上:水浒传(中国罗贯中)九下:格列佛游记(英国斯威夫特)
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充分的了解,开展名著讲读活动;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多篇,在课上展开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据此指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和写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转化为文字,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概括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广阔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量到质都有了较高度的飞跃。
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行为本身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感知,可以说阅读就是写作“源头”的一种形式。阅读,不能仅仅停留感知、理解和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交流,更应当利用好“源头”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真知灼见,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甚至由此及彼,激发自我的写作激情,开展文学创作。
“不动笔墨不成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写文章时,提起笔却无话可写;说话时,一开口却无词可言;即使写了说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观念陈旧。这不仅仅在于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够,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读书读报太少。于漪也曾批评说:“现在读得极少,也很少动笔……少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少写,哪来较好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知识,而写作则是运用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吸取文化素养,积累写作材料。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文章,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摘录熟读精彩片段词句,以便用在自己的文章上,为文章增色添彩。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与激发,他们会感到自己所读的实在太少,知识实在太缺乏,就会主动地去增加阅读量,并在阅读时高度专注,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这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本意是以外促内,逐步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其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完成高质量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该循序善诱、激发引导,逐渐让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