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就是所谓的“后进生”“双差生”,他们大多表现为思想意识差、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每一个班集体中都有一些“学困生”,他们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班集体的发展和形象。因此,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便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关注和转化“学困生”呢?我想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深入调查,了解成因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家长外出打工 ,孩子留守,无人照管;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非打即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倾斜。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诱因。而教师的教育方法粗暴简单,处理问题有失偏颇,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与帮助,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成因,我们要结合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时机,灵活地加以施教。
1.多些关心,少些冷漠
由于学习成绩差,“学困生”经常在家里受到家长的打骂、在班级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这时,就需要教师在生活上多关心爱护、在思想上多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多精心辅导,时时处处鼓励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经过不断努力,逐步走向成功。
2.端正态度,培养习惯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知识、提高成绩的有利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知道,只有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学困生”一般都学习懒散,缺乏专心听讲、勤记笔记、书写工整、按时作业、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更缺乏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要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要正确引导,以习惯好的同学为榜样,促进其不良行为的转化;二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检查落实,督促到位;三要实施赏识性评价,促其觉醒。
3.课前辅导,课后点拨
为了使“学困生”能对新授内容有所适应,教师可对他们进行课前辅导并对辅导中用到的旧知识及时补充,以减少因旧知识没有掌握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困生”。新授结束后,教师要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辅导,点拨难点,弄清道理。同时,可以安排一些他们能完成的作业,使他们同样尝到成功的喜悦。
4.及时表扬,找回自信
在一些教师眼里“学困生”一无是处,因此对他们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结果使“学困生”越来越差。其实,“学困生”身上也有优点,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学困生”将会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用“放大镜”去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适时、适度地对他们进行褒奖,真诚地为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而喝彩。如果教师用赞许的眼神、真诚的微笑、由衷的赞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那么他们就可以克服自卑,找回自信。
5.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作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加强同科任教师的联系,掌握“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现状。还应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教育转化氛围。另外,要号召班干部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帮助“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只有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才能带动“学困生”不断地进步。
最后要说的是,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要真心地去爱护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从而促进他们的转化,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深入调查,了解成因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家长外出打工 ,孩子留守,无人照管;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非打即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倾斜。同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诱因。而教师的教育方法粗暴简单,处理问题有失偏颇,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与帮助,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成因,我们要结合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时机,灵活地加以施教。
1.多些关心,少些冷漠
由于学习成绩差,“学困生”经常在家里受到家长的打骂、在班级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这时,就需要教师在生活上多关心爱护、在思想上多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多精心辅导,时时处处鼓励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经过不断努力,逐步走向成功。
2.端正态度,培养习惯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知识、提高成绩的有利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知道,只有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学困生”一般都学习懒散,缺乏专心听讲、勤记笔记、书写工整、按时作业、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更缺乏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要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要正确引导,以习惯好的同学为榜样,促进其不良行为的转化;二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检查落实,督促到位;三要实施赏识性评价,促其觉醒。
3.课前辅导,课后点拨
为了使“学困生”能对新授内容有所适应,教师可对他们进行课前辅导并对辅导中用到的旧知识及时补充,以减少因旧知识没有掌握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困生”。新授结束后,教师要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辅导,点拨难点,弄清道理。同时,可以安排一些他们能完成的作业,使他们同样尝到成功的喜悦。
4.及时表扬,找回自信
在一些教师眼里“学困生”一无是处,因此对他们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结果使“学困生”越来越差。其实,“学困生”身上也有优点,如果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学困生”将会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用“放大镜”去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适时、适度地对他们进行褒奖,真诚地为他们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而喝彩。如果教师用赞许的眼神、真诚的微笑、由衷的赞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那么他们就可以克服自卑,找回自信。
5.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作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加强同科任教师的联系,掌握“学困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现状。还应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联系,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教育转化氛围。另外,要号召班干部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帮助“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只有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才能带动“学困生”不断地进步。
最后要说的是,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要真心地去爱护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从而促进他们的转化,使他们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