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好春日里的一声巨响,上演了一出核能源脱离人类控制的悲剧。20多年前,一场无法挽回的人造浩劫、一个深刻的生态灾难在切尔诺贝利爆发
在核能源被利用之前,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也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把一片生机盎然的沃土变成不能靠近的死域。切尔诺贝利的一声巨响给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代价是生灵涂炭的死城、数万人的生命与健康以及至今不可预知的全球生态环境的危害。
惊变
普里皮亚季是一座小镇,位于乌克兰的北部。那里风景优美,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周围是茂密的松树和白桦树林,森林里溪流小河纵横交错,数不清的珍禽野兽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小镇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人口增加却很迅速,一度多达5万人,这里曾经是一派人景和谐的自然之地。
小镇的修建是为了安置一项巨大工程的工作人员。这个巨大的工程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从1973年开始修建,1977年正式激活,当时是前苏联的骄傲。这个被当局认为最安全、最科学的核能源机器平稳地运行了8年。当时间的指针滑向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一阵爆炸声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上空响起,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随即在核电站内引发30多处火灾。
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惊醒小镇的居民,只有少数的目击者感到有事情发生。核电站现场狼狈不堪,“堆芯碎片被抛射到厂房的顶部,一些油管受到损坏,电缆短路,4号反应堆发出强烈的热辐射,伴随着4号反应堆的损坏,大量放射性物质泄出,在空气流作用下迅速扩散。”
俄罗斯新闻社摄影记者伊戈·科斯汀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到了12张极其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有反应炉裂口的照片:现场一片死寂,反应炉的废墟,空无一物,一片黑洞;遭到放射性污染的留有白色闪光的底片;具有高度放射性废墟升起的稀薄透明烟雾;散布全城、戴着面具的士兵。科斯汀自己明显感受到一种浓重的金属味道,照相机暴露在高强度的辐射中,最后卡住了。除了这12张照片外,科斯汀拍摄的所有底片全部是黑的。
有人回忆:“天空色彩缤纷,非常明亮,有橘色、红色、天蓝色,像彩虹一样,非常美丽。”而这场如烟花般灿烂的夜空点燃的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生态事故,美丽的小镇变成了死寂之城。
惨象
26日下午,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普里皮亚季居民被通知撤离,人们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整理行李,大家抱着不久就能重返故土的念头有秩序地撤离到波列斯格纳等镇。而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随着探测到的辐射数值越来越惊人,需要疏散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跨越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30万公顷地区,所有居民瞬间撤离,该地从此与世隔绝。广大地区被清空,整体文化遭到连根拔起。”
美国拍摄的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将军向导演展示了一张地图,上面记录着当时测量到的不可思议的核辐射值——2080伦琴(正常大气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伦琴),直到今天,这张地图仍具有放射性,因此不得不被封存在塑膠袋里。
核辐射的扩散惊心动魄:1986年4月29日,带有高放射性物质的气流吹过波兰、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4月30日,飘到瑞士、意大利北部;5月1~2日,污染到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希腊北部;5月3日,来到以色列、科威特、土耳其……带有强放射性的云团在全球弥漫:5月2日笼罩在日本,5月4日来到中国,5月5日到了印度,5月5~6日席卷美国、加拿大......在一周之内,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欧洲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现铯污染,其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地区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2.94万平方公里土地呈现铯重度污染。
“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研究成果,采纳了50多个公开发表的科学研究数据,在2006年4月发布了《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健康后果》报告。该报告认为全球共有20 亿人口受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27万人因此患癌症,其中有9.3万人死亡。
除此之外,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儿童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长,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畸形婴儿比重上升。
一切数据都显得触目惊心。
灾难过后,切尔诺贝利四号反应堆被盖上了石棺防止更严重的核泄漏。守着废墟的普里皮亚季成为了一座死城,20多年来再无人烟。
遗存
时间慢慢地流走,切尔诺贝利的荒寂被杂草掩盖,偶尔会有几只麋鹿或者一只熊从树林里穿过,试探着这片严重污染的土地。
20多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的植物越来越繁茂起来,更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成为此地的主宰。面对这样的画面,专家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已经过去?然而现场检测的结果却与预想大相径庭,切尔诺贝利依然是高危区。
科学家没有办法解释原因,但人们的心中也许已经有了答案。越高级的东西就越脆弱,正如人类研制出的各种精密仪器,都需要完备的保护。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本身在体能上就不能和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有些环境我们根本无法承受,切尔诺贝利就是最好的例证。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远没有结束。2010年,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向外界表示,切尔诺贝利无人区可以作为旅游项目予以开发,并在2011年2月18日颁布了第159号部长令,宣布切尔诺贝利无人区旅游项目正式启动。然而,旅游项目的开展并不顺利,没过多久就在一片质疑声中被乌克兰法院叫停。
曾经回归并在普里皮亚季短暂停留过的人们通过他们的眼向世人展示了这样的场景:广场上矗立的列宁雕像依然静静地注视着远方;树上成熟了的红苹果散落一地,无人捡拾;高大的摩天轮成为永远的陪衬。一切都很安静,让人看不出这里曾经的繁荣。
居住在灾后兴建的斯拉夫蒂奇小镇的幸存者及其家人们在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时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4月26日这个日子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它不仅带来了伤痛还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但在默哀的时刻里,人们多么希望这个悲剧从未发生。
反思
从认识核能源到第一颗原子弹的发明,人类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而随后的40年里,核能就被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类享用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代价不仅仅是逝去的生命,更多的是地球生态的逐渐恶化。
就在切尔诺贝利的阴霾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2011年日本核电站的事故再次绷紧了人类的神经。
如此无独有偶的事件让人类不得不反思:人类生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人类孜孜不倦钻研科技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主宰吗?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类若想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不能再盲目自大,做出破坏生态的事情。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杨进一语中的:“人类除了勇敢,还需拿出更多智慧善待自然。人来自于自然最终也要回归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应该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对自然的任何过度开发必然违背规律,最终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苏联在其70余年的建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自然生态的重要事件,如垦荒运动、种玉米运动、大规模开发里海等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只是其中的一件事例,至今留给后人的是当地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等恶果。”
也许全部放弃人类的欲望没有那么简单,但人类至少应该收敛。我们终究不过是自然孕育的众多生灵里的一种,倘若人类把自己提升到上帝的位置,那就只能生存在天堂里。至于天堂在哪里,问问逝者才能知道。
切尔诺贝利留下的核辐射污染也许穷尽人类的历史也不能消失殆尽,这个深刻到骨髓的教训,呼唤的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在核能源被利用之前,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也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把一片生机盎然的沃土变成不能靠近的死域。切尔诺贝利的一声巨响给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代价是生灵涂炭的死城、数万人的生命与健康以及至今不可预知的全球生态环境的危害。
惊变
普里皮亚季是一座小镇,位于乌克兰的北部。那里风景优美,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周围是茂密的松树和白桦树林,森林里溪流小河纵横交错,数不清的珍禽野兽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小镇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人口增加却很迅速,一度多达5万人,这里曾经是一派人景和谐的自然之地。
小镇的修建是为了安置一项巨大工程的工作人员。这个巨大的工程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从1973年开始修建,1977年正式激活,当时是前苏联的骄傲。这个被当局认为最安全、最科学的核能源机器平稳地运行了8年。当时间的指针滑向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一阵爆炸声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上空响起,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随即在核电站内引发30多处火灾。
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惊醒小镇的居民,只有少数的目击者感到有事情发生。核电站现场狼狈不堪,“堆芯碎片被抛射到厂房的顶部,一些油管受到损坏,电缆短路,4号反应堆发出强烈的热辐射,伴随着4号反应堆的损坏,大量放射性物质泄出,在空气流作用下迅速扩散。”
俄罗斯新闻社摄影记者伊戈·科斯汀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到了12张极其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有反应炉裂口的照片:现场一片死寂,反应炉的废墟,空无一物,一片黑洞;遭到放射性污染的留有白色闪光的底片;具有高度放射性废墟升起的稀薄透明烟雾;散布全城、戴着面具的士兵。科斯汀自己明显感受到一种浓重的金属味道,照相机暴露在高强度的辐射中,最后卡住了。除了这12张照片外,科斯汀拍摄的所有底片全部是黑的。
有人回忆:“天空色彩缤纷,非常明亮,有橘色、红色、天蓝色,像彩虹一样,非常美丽。”而这场如烟花般灿烂的夜空点燃的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生态事故,美丽的小镇变成了死寂之城。
惨象
26日下午,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普里皮亚季居民被通知撤离,人们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整理行李,大家抱着不久就能重返故土的念头有秩序地撤离到波列斯格纳等镇。而后,却再也没有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随着探测到的辐射数值越来越惊人,需要疏散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跨越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30万公顷地区,所有居民瞬间撤离,该地从此与世隔绝。广大地区被清空,整体文化遭到连根拔起。”
美国拍摄的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将军向导演展示了一张地图,上面记录着当时测量到的不可思议的核辐射值——2080伦琴(正常大气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伦琴),直到今天,这张地图仍具有放射性,因此不得不被封存在塑膠袋里。
核辐射的扩散惊心动魄:1986年4月29日,带有高放射性物质的气流吹过波兰、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4月30日,飘到瑞士、意大利北部;5月1~2日,污染到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希腊北部;5月3日,来到以色列、科威特、土耳其……带有强放射性的云团在全球弥漫:5月2日笼罩在日本,5月4日来到中国,5月5日到了印度,5月5~6日席卷美国、加拿大......在一周之内,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欧洲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现铯污染,其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地区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2.94万平方公里土地呈现铯重度污染。
“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研究成果,采纳了50多个公开发表的科学研究数据,在2006年4月发布了《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健康后果》报告。该报告认为全球共有20 亿人口受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27万人因此患癌症,其中有9.3万人死亡。
除此之外,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的儿童罹患甲状腺癌比例快速增长,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畸形婴儿比重上升。
一切数据都显得触目惊心。
灾难过后,切尔诺贝利四号反应堆被盖上了石棺防止更严重的核泄漏。守着废墟的普里皮亚季成为了一座死城,20多年来再无人烟。
遗存
时间慢慢地流走,切尔诺贝利的荒寂被杂草掩盖,偶尔会有几只麋鹿或者一只熊从树林里穿过,试探着这片严重污染的土地。
20多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的植物越来越繁茂起来,更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成为此地的主宰。面对这样的画面,专家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已经过去?然而现场检测的结果却与预想大相径庭,切尔诺贝利依然是高危区。
科学家没有办法解释原因,但人们的心中也许已经有了答案。越高级的东西就越脆弱,正如人类研制出的各种精密仪器,都需要完备的保护。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本身在体能上就不能和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有些环境我们根本无法承受,切尔诺贝利就是最好的例证。
切尔诺贝利的故事远没有结束。2010年,乌克兰紧急情况部长巴洛加向外界表示,切尔诺贝利无人区可以作为旅游项目予以开发,并在2011年2月18日颁布了第159号部长令,宣布切尔诺贝利无人区旅游项目正式启动。然而,旅游项目的开展并不顺利,没过多久就在一片质疑声中被乌克兰法院叫停。
曾经回归并在普里皮亚季短暂停留过的人们通过他们的眼向世人展示了这样的场景:广场上矗立的列宁雕像依然静静地注视着远方;树上成熟了的红苹果散落一地,无人捡拾;高大的摩天轮成为永远的陪衬。一切都很安静,让人看不出这里曾经的繁荣。
居住在灾后兴建的斯拉夫蒂奇小镇的幸存者及其家人们在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时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4月26日这个日子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它不仅带来了伤痛还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但在默哀的时刻里,人们多么希望这个悲剧从未发生。
反思
从认识核能源到第一颗原子弹的发明,人类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而随后的40年里,核能就被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科技的不断发展让人类享用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代价不仅仅是逝去的生命,更多的是地球生态的逐渐恶化。
就在切尔诺贝利的阴霾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2011年日本核电站的事故再次绷紧了人类的神经。
如此无独有偶的事件让人类不得不反思:人类生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人类孜孜不倦钻研科技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主宰吗?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类若想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就不能再盲目自大,做出破坏生态的事情。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专家杨进一语中的:“人类除了勇敢,还需拿出更多智慧善待自然。人来自于自然最终也要回归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应该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对自然的任何过度开发必然违背规律,最终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苏联在其70余年的建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自然生态的重要事件,如垦荒运动、种玉米运动、大规模开发里海等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只是其中的一件事例,至今留给后人的是当地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等恶果。”
也许全部放弃人类的欲望没有那么简单,但人类至少应该收敛。我们终究不过是自然孕育的众多生灵里的一种,倘若人类把自己提升到上帝的位置,那就只能生存在天堂里。至于天堂在哪里,问问逝者才能知道。
切尔诺贝利留下的核辐射污染也许穷尽人类的历史也不能消失殆尽,这个深刻到骨髓的教训,呼唤的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