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将数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问题,抓住应用题本质属性,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出应用题,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题。它包含事件、事理、已知条件和问题及其数量关系诸要素。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注意力往往被事件中非本质属性所迷惑,不能集中抓住题中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使思维陷入误区,导致不能正确、迅速的解决问题。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实质上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将数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问题,抓住应用题本质属性,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出应用题,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读好题,理解题意,揭示数量关系
  “读”好像是语文的专利,其实不然。“读”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读好题,理解题意,才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迅速解答应用题。读分三步:1、理解应用题的事理。2、了解题中各种数量及其含义、关系。3、能用自己的话重复应用题。这时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学生才能有问必答,答必正确,跟上老师分析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美术小组做红花,小明做了10朵,比小亮多做了3朵,小亮做几朵?”这道逆向思维的应用题,有的学生见到“多”字就用加法。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然后提出问题:1、此题说了一件什么事?2、谁做的花多,谁做的花少?3、此题求谁做多少朵?是求多的还是求少的?然后指名说出加、减法各部分所表示的数的大小。这样一来,学生立刻想出:这题是求少的就用减法计算。
  又如当学完一种类型的例题后,学生已掌握了例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面对很多的习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刚学完的应用题结构去读习题,并找出与例题结构完全相同的习题,并口述解题方法,不必计算;再找出与例题不同,稍加变动已知条件的习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怎样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通过读题,使学生理清事理,用少量时间触类旁通,既解决了很多练习题,又获得大量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减负的快乐。
  二、构造模型,理清思路,把握数量关系
  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的思路。小学生的经验是有限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也不一样,实际问题不可能事事与本身的经历有直接联系,因而有些实际问题解答起来很困难。教师必须很据实际问题的情节创建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正确理解应用题之间的关系,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把实际问题整体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数学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希望小学修了一条长60米,宽40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0.1米的三合土,再铺0.04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这种题目日常生活中常有,但是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不会解答。于是教师用实验的方法做给学生看,再把立体图形画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表示三合土和煤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学生很快列出算式。
  再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在学生做题的基础上,老师帮助画出线段图,就把抽象的实际问题变成了图形,使学生建立了表象,捕捉到:先求剩下多少件,再求剩下的每天要做多少套。
  综上所述,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舍弃题目情节,构造模型,建立表象,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答应用题。
  三、演示操作,弄清事理,概括数量关系
  小学生生活知识经验浅薄,对应用题中蕴含于事件内的事理之间的相互联系缺乏深刻认识,不能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必然要经过感知的表象。因此,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演示操作,使生动具体的感知材料作用于大脑,对应用题的事理、数量关系的表象更鲜明、清晰,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
  例如,在“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种问题虽然常见,但学生很难想象得到“两车在同一时间内从同一路程的两端相向而行到相遇所行路程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所以不能准确解答此题。在解题之前我做了一个可移动的相遇问题教具进行演示:1、同时拉动橡皮筋,使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它们之间距离越来越小,最后相遇,使学生清楚看到两辆汽车在同一时间内相向而行的路程正好是甲乙两地的距离。2、两车从一条线段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移动1小时作个标记,这样共3次两车相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演示教具上两车1小时所行路程和就是速度和,同一时间内共行3个速度和就是两地距离。这时已是水到渠成,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列出算式“速度和×时间=距离,”顺利的解答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中。数学问题要用一些实际手段来表象,建立表象,使数学问题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融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2011年12期
  [2]《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思考网》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目的:观察滋阴泻火方对性早熟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及骨密度的影响,评估滋阴泻火方干预性早熟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性早熟的机理。 方法:26日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 “乐”,兴趣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易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是大脑对该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都有极大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心理
高三生物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复习备考,而一轮复习又是重中之重。能否切实有效的进行一轮复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于高一高二阶段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比较零散,很多学
【摘要】新大纲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初中实验教学化学科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
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结合个人物理教学的实践和体会,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逐步转化为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性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除借助于生动风趣的语言,有趣的神秘
制作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生物实验,主要有七个步骤:①擦、②滴、③撕、④展、⑤盖、⑥染、⑦观察。要求考生十分钟内完成。考生失分主要问题出在了第⑥步染色上了。他
省略现象在英语可谓是司空见惯,尤其是在状语从句中。可以说,省略存在于任何状语从句中,也就是说在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结果、条件等从句中有可能出现省略现象。其中,在高中阶段,时间、地点、原因、条件、让步、方式状语从句中的be动词的省略现象更为普遍,在高考中也时有考察。  1. 状语从句be动词省略的目的  为了追求句子的简洁,尤其是在口语中,人们多省略be动词以达到言简意赅。例如,While 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