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读带动全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浓浓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诵读指导得法、得当,自能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时,把学生引入更深次的赏读领域,课堂自能洋溢浓浓诗意。
1、应注重诵读的技巧指导,诵读吟咏逐步深入,力求引向“美读”的境界。
首先应指导学生读准节奏。四言诗二字一顿,五言七言的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句有节奏,篇也要有节奏。例如在指导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如果能落实好“抑扬、疏密”四个字的艺术处理,课堂教学时通过教师的范读或听朗读录音熏陶感染,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读出词中无限的人生感慨。
2、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以读会意,以读悟情。
教师要把熟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名句名诗更应该背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朗读。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步骤。①范读。②初读。学生先通读全诗,疏通音义,品评语感,初步感知内容。③精读。即欣赏精华部分,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避免浅尝辄止的“应景”朗读。在朗读中配乐朗读效果教好,因为有了音乐就有了情绪,从而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学生容易披文入情,携情入境。
二、“一线串珠式”设计思路让古诗词教学课堂诗意流淌
所谓“一线串珠式”教学思路指的是用一个教学主问题牵动课堂教学,牵动学生研讨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具体的设计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诗眼”悟读,拓展意境
晋人陆机《文赋》中提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中国古代诗人从来吟诗都有讲究炼字炼句的优良传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动词经过四易其字才定为“绿”,全诗正是因为这个“绿”字增色不少,意境深远。可见,一字传神,境界全出,能使全句诗的意境豁然开朗的,即“诗眼”。古代诗歌的意境,大都是由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创造的,要欣赏品味古诗,必须抓住诗眼,它也许是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也许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2、设计好主问题,让主问题串起全诗的课堂教学,灵动出绵绵诗意
主问题的精心设计,能让诗歌课堂教学达到架起全诗、高屋建瓴的效果。如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联系全诗,说说‘悠然’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诗人如此‘悠然’?”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循着问题迅速找到了诗人所写之景,所描之境,再结合背景资料自能悟到诗中所写之情。
三、注重诗意品味,让学生在吟咏品味中咀嚼绵绵诗意
氛围是一种气氛和情调,对它的感觉往往是非理性的,甚而是朦胧的。学生可能受感动,也可能沉醉其中,却未必说得出。所以我们一般借助意象和情感这种单一要素的解读逐步接近。读者唯有对意象的感知、领悟才能徜徉诗歌王国,汲取其精髓。“日暮黄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其中透出的是衰落凄凉之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透出的是羁旅思家之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透出则是思古之幽情。相同的意象,表现了不同诗人在不同条件下的独特的感知。意象往往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品味意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四、 巧设训练,以高雅的实践活动提升课堂的诗意之美
为了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巧妙地设计课堂训练,以高雅得当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设计如下拓展延伸式的训练:
一是变体改写,如将《蒹葭》改写成一首现代诗,将《春望》改写成一篇散文,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场独幕戏剧本,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复原诗中画面,以第一人称改写全诗,思他心中所想,忆他心中所念,一个苍老而悲苦,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形象便跃然笔端;
二是鉴赏评析,如以《<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色》为题写一篇赏析短文,再如《<望岳>与<春望>比较谈》;
三是注重专题积累,即按照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的诗歌名句梳理整理,如“诗歌中的离愁别绪”、“初中古典诗歌中的怀乡”、“比喻在古典诗歌中的妙用”等;
四是专题研究,按主题思想、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专题将不同诗歌加以集中研究,如《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境界》《逆境中的人生态度》等专题研究。
诚然,诗歌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商榷探讨的地方,还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外之妙。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琢磨,总结提高,才能找到构建诗意诗歌课堂的途径,去点燃学生的灵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易感的心弦去咀嚼、体验文本,从而获取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高,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诵读指导得法、得当,自能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时,把学生引入更深次的赏读领域,课堂自能洋溢浓浓诗意。
1、应注重诵读的技巧指导,诵读吟咏逐步深入,力求引向“美读”的境界。
首先应指导学生读准节奏。四言诗二字一顿,五言七言的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句有节奏,篇也要有节奏。例如在指导朗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如果能落实好“抑扬、疏密”四个字的艺术处理,课堂教学时通过教师的范读或听朗读录音熏陶感染,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读出词中无限的人生感慨。
2、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以读会意,以读悟情。
教师要把熟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名句名诗更应该背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朗读。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步骤。①范读。②初读。学生先通读全诗,疏通音义,品评语感,初步感知内容。③精读。即欣赏精华部分,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避免浅尝辄止的“应景”朗读。在朗读中配乐朗读效果教好,因为有了音乐就有了情绪,从而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学生容易披文入情,携情入境。
二、“一线串珠式”设计思路让古诗词教学课堂诗意流淌
所谓“一线串珠式”教学思路指的是用一个教学主问题牵动课堂教学,牵动学生研讨活动的教学设计思路。具体的设计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诗眼”悟读,拓展意境
晋人陆机《文赋》中提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中国古代诗人从来吟诗都有讲究炼字炼句的优良传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动词经过四易其字才定为“绿”,全诗正是因为这个“绿”字增色不少,意境深远。可见,一字传神,境界全出,能使全句诗的意境豁然开朗的,即“诗眼”。古代诗歌的意境,大都是由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创造的,要欣赏品味古诗,必须抓住诗眼,它也许是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也许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2、设计好主问题,让主问题串起全诗的课堂教学,灵动出绵绵诗意
主问题的精心设计,能让诗歌课堂教学达到架起全诗、高屋建瓴的效果。如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联系全诗,说说‘悠然’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诗人如此‘悠然’?”这个问题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循着问题迅速找到了诗人所写之景,所描之境,再结合背景资料自能悟到诗中所写之情。
三、注重诗意品味,让学生在吟咏品味中咀嚼绵绵诗意
氛围是一种气氛和情调,对它的感觉往往是非理性的,甚而是朦胧的。学生可能受感动,也可能沉醉其中,却未必说得出。所以我们一般借助意象和情感这种单一要素的解读逐步接近。读者唯有对意象的感知、领悟才能徜徉诗歌王国,汲取其精髓。“日暮黄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其中透出的是衰落凄凉之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透出的是羁旅思家之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透出则是思古之幽情。相同的意象,表现了不同诗人在不同条件下的独特的感知。意象往往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品味意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四、 巧设训练,以高雅的实践活动提升课堂的诗意之美
为了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巧妙地设计课堂训练,以高雅得当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设计如下拓展延伸式的训练:
一是变体改写,如将《蒹葭》改写成一首现代诗,将《春望》改写成一篇散文,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场独幕戏剧本,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复原诗中画面,以第一人称改写全诗,思他心中所想,忆他心中所念,一个苍老而悲苦,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形象便跃然笔端;
二是鉴赏评析,如以《<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色》为题写一篇赏析短文,再如《<望岳>与<春望>比较谈》;
三是注重专题积累,即按照一定的主题将相关的诗歌名句梳理整理,如“诗歌中的离愁别绪”、“初中古典诗歌中的怀乡”、“比喻在古典诗歌中的妙用”等;
四是专题研究,按主题思想、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专题将不同诗歌加以集中研究,如《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境界》《逆境中的人生态度》等专题研究。
诚然,诗歌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商榷探讨的地方,还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外之妙。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琢磨,总结提高,才能找到构建诗意诗歌课堂的途径,去点燃学生的灵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易感的心弦去咀嚼、体验文本,从而获取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高,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