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广告现象级传播的生成逻辑与意义探讨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电影广告《啥是佩奇》的现象级传播绝非偶然,而是在叙事逻辑、视听逻辑、互动逻辑和舆论逻辑合力下的必然。《啥是佩奇》通过对中国故事的追求与诗意转化,对情感传播的深刻体认与拔高,为微电影广告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传播力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关  键  词】微电影广告;《啥是佩奇》;“现象级传播”
  【作者单位】刘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海军,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矛盾‘微治理’研究”(  17BKS075)。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8.022
  2019年1月17日,微电影广告《啥是佩奇》一经发布,即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引发轰动效应,一夜之间,“佩奇”二字就刷爆朋友圈。这部原本作为春节贺岁动画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物料片,顯然已彻底打破次元壁,升级为全民的公共话题。虽然网络舆论场上很快出现了“广告植入生硬”“细节处理模糊”等质疑声,但瑕不掩瑜。文章通过对《啥是佩奇》现象级传播规律的总结和情感传播路径的分析,对微电影广告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传播力提供经验与启示。
  一、《啥是佩奇》现象级传播的生成逻辑
  1.叙事逻辑
  《啥是佩奇》作为微电影广告,在广告圈并不鲜见,但具有如此高完成度和传播度,是十分罕见的。对一般微电影广告,商业化的本质决定了其在叙事思维上的非正统化,需要以满足大众的共同诉求为己任,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洞察、创意和脚本。而《啥是佩奇》只想讲个好故事,还是和电影有关的番外篇,具有更多创意与温情。该短片采取中心化叙事手段,内置一个主角(农村老人李玉宝),使所有故事都围绕主角展开,观众基于主角视角形成对情节走向的经验式预知。在该故事中,老人用着翻盖手机,舍不得花钱买智能机,在儿子接他进城过年时故意训斥儿子。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固执、笨拙又有些可爱的农村老人形象,其身份、职业和环境比一般电影中各种具有光环的主角更贴合大众生活,从而缩短了广告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从老人跟儿子打电话、孙子点名要佩奇开始,老人李玉宝踏上了一条荒诞又温情的寻找佩奇之路。为了满足孙子的心愿,老人四处奔走,经历了查字典、询问小朋友和向全村百姓求助等九次不同类型的行动,均以失败告终,最终从老三媳妇口中得知佩奇是一只长得跟鼓风机一样的猪。当好不容易做出鼓风机佩奇,并准备送给归来的孙子时,老人却在电话那头得知儿子一家不回来的消息。正当观众已经接受这样的结局之时,剧情却发生了反转,儿子突然回村把老人接到了城里过年。餐桌上,老人拿出各式各样的土特产,最后,终于拿出了用鼓风机改造的佩奇,儿子一家人都看呆了。短短8分钟短片讲述了一个幽默而又温情的故事,片中一系列让观众哭笑不得的情节,比如,乡邻告诉老人佩奇是位女主播,小卖部老板说佩奇是护发素,营造出一种混搭感,实质却是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爱。
  2.视听逻辑
  碎片化传播时代,讲好一个故事并不容易,从2小时到5分钟,从5分钟到15秒,人们越来越习惯短平快的感官刺激,很难专注地看完一支微电影广告,并将此分享给别人。然而,《啥是佩奇》做到了这些。在镜头语言上,短片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纪实电影拍摄手法,而非采用煽情主义的表达方式,注重给予观众心理及情绪上的铺垫,营造更强的代入感。比如,短片一开始,近景镜头前,老人手举翻盖手机在山谷走动,一边找信号,一边同孙子通话;在老人说出佩奇时,镜头缓缓推进,聚焦老人的满脸疑惑。仅仅这样一幕场景却表达了农村留守老人与外界信息脱节、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沟通问题以及家人在空间上的分离。
  短片在满足观众视觉感官的同时,也没有遗忘其听觉感官。听觉语言讲究规整和严谨。该短片一切从现实出发,配乐的节奏紧凑而不抢戏,前半部分老人寻找佩奇,整个剪辑和镜头都很欢快,完全表现了爷爷紧锣密鼓给孙子准备礼物的固执与激动;后来为了表现爷爷的失落,悠悠的电吉他声才飘出来。在对白上,短片以河北方言为主体,以一种口语化的方式表征出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同时又制造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比如,短片中反复出现的“啥是佩奇”,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传达了自我情绪,最终被网友疯狂传播。
  3.互动逻辑
  互动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新媒体环境下, 微电影广告要实现现象级传播, 就要遵循一定的互动逻辑。《啥是佩奇》在营销上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特点,借力微博、微信和b站等平台,建构了受众与影像、受众与受众的多路径、双向度的互动场景。以b站为例,一方面,受众可以通过在影像评论区留言进行反馈,既可以评价短片,也可以回复他人评论;另一方面,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利用弹幕即时表达想法。这不仅兼顾了观众观看影像和书写评论的需要,而且增强了个体的身份认同,强化了集体围观的仪式感,有助于短片的病毒式传播。
  除了被微电影广告营销广泛使用的b站弹幕、微博评论,《啥是佩奇》还运用了明星、问答等新形式,比如,在知乎上的提问,“如何评价《小猪佩奇过大年》与移动合作的宣传短片《啥是佩奇》”?该提问收获广大网友的积极回答,浏览量已经突破600万。通过这些互动渠道与互动形式,微电影广告营销中被长久忽视的受众表达权被充分尊重与激活,不同地域的受众因为共同话题在虚拟空间中聚合,分享兴趣、爱好及价值观念。这种线上交流还会延伸到线下,从而进一步提升《啥是佩奇》的传播度。
  4.舆论逻辑
  网民群体同时也是一群乌合之众,尤其是身处狂热气氛之中时,更是如此。《啥是佩奇》以群体围观为手段,肩负起营销推广的责任。当“啥是佩奇”一词成为舆论热点,网民群体在围观热情的驱动下,以发朋友圈、制作动态图等方式,表达着自身对流行的追求。虽然《啥是佩奇》并没有把片名、上映时间等电影宣传的核心要素放在首位,但是实现了对佩奇这一品牌形象的普及。《啥是佩奇》之所以能引发强烈的社会舆论关注,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现实的真诚态度与乐观表达。老人寻找佩奇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事件,正是现实社会中既有问题的缩影,临近春节的时间节点、城乡间的信息鸿沟、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代沟……抓住了各类人群的心理弱点,配合影片荒诞且幽默的呈现方式,让《啥是佩奇》具备了一般微电影广告无可比拟的传播潜质。   二、《啥是佩奇》现象级传播的意义
  1.对中国故事的追求与诗意转化
  小猪佩奇(Peppa pig)是由英国eOne公司生产、制作和传播的影视文化IP,它以简洁明快的剧情彰显了学前儿童动画的活泼与简单,内置英语国家文化的运行逻辑和价值追求。低幼化、西方化是人们对这部动画片的初始印象。《啥是佩奇》为佩奇这一西方符号注入东方意义,其传播跨越了国际与本土、传统与现代、低幼化和成人化的鸿沟。短片绝非中国故事和西方影视文化IP的简单黏合,而是借佩奇的视角展现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本土化故事。首先,土墙老瓦、暗黄色田野和炊烟袅袅的村落,短片中的这些场景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北方农村底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其次,从字典上的“佩”字、女主播佩奇、老乡张佩奇,到最后的鼓风机佩奇,在历经一系列本土化塑形之后,原有的西方影视文化IP以一种充满幽默与温情的方式达成了诗意转化,摆脱原有语境,成为爱与亲情的代表物。最后,老人用广播向全村提问“啥是佩奇”等情节,虽然 只有短短几秒的影像,但是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和戏剧感,短片成为现实的传声筒,深深植入观众的精神世界。
  2.对情感传播的深度体认与拔高
  消费主义大潮的来袭将情感放置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微电影广告除了要注重故事与创意,更要注重对情感传播的深度体认与拔高。在商业广告层出不穷的当下,像《啥是佩奇》这样具有现实主义电影影像质感,以高效情感传递直击人心的微电影广告很少出现。《啥是佩奇》对观众情感诉求的关照,不止体现在其视听语言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还源于短片对情感的表达和利用,而非刻意煽情。老人寻找佩奇的行动,穿插着诸多碎片式生活细节。比如,老人在知道啥是佩奇后,第一反应不是买,而是自己做一个,这样的角色设定并非刻意为之,而是那个年代的许多老人确实会木工、电工,就靠一双手,就能给心爱的孙子造出玩具来。该短片以真实刻画形成对比,为受众预留下想象空间。这不是特定角色之间的故事,而是能代表传统与现代、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故事,就发生在每个普通人的身边。这样的贴近感缩短了廣告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为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M]. 冯克利,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2]朱建华. “现象级”传播原来也可以很简单[J]. 青年记者,2018(1).
  [3]赵敏晶. 跨文化背景下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现象级传播分析[J]. 传媒,2018(19).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互动研究》在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两者的重要战略关系,以寻求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平衡点。该书不仅实现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而且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关 键 词】区域经济;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互动研究  【作者单位】曹蓄温,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
期刊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女神》诗集(初版本)的全部诗作以及未收入其中的散佚作品的考察,以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与《<女神>之地方色彩》为切入口,分析评价郭沫若早期新诗创作的文学史评价的形成与呈现状态。《女神》是“力”美与“静”美的平衡,是“东方”与“西方”融汇的努力,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在新诗创作中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创造,而不仅是一次浪漫主义诗歌行动。  【关 键 词】郭沫若;《女神》;早期
期刊
【摘 要】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地方戏曲曲艺面临出版传承危机,典型个案研究或能带来启示。文章以广西文场为例,就当下地方戏曲曲艺出版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优秀的地方戏曲曲艺的出版经验,提出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地方戏曲曲艺出版的发展对策。  【关 键 词】地方戏曲曲艺;广西文场;出版;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肖子娟,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
期刊
【摘 要】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可加快新闻出版高水平智库建设的步伐。高水平智库专家通过参政议政、献言建策,能够辅助政策决策,推动相关部门持续出台融合发展相关政策与产业扶持项目,源源不断地提供出版业深度融合的外部驱动和政策支持。  【关 键 词】媒体融合;出版融合;新闻出版智库;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倪薇钧,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李斌,重庆出版集团;张
期刊
当今社会“谈癌色变”,癌症带给人类更多的是恐惧。骆降喜,一位身患癌症的大学老师,与癌症和平共处30余年,提出了与“癌”共存的观念。他告诉读者,癌症并不可怕,它只是一种慢性病,是一种与人的内心活动息息相关的心源性疾病。2018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骆降喜老师的《思考文化医学——一位大学老师带癌教书30年的传奇人生》(以下简称《思考文化医学》),书中对治疗“绝症”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理念和新
期刊
【摘 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融媒互动类新闻产品成为当前新闻产品中的一种主要类型。文章从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融媒互动类获奖作品入手,尝试对当前的融媒互动类新闻产品进行分析,研究新时期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实现融媒互动类新闻产品的传播与发展。  【关 键 词】融媒互动;新闻表达;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韩立国,东北师范大学;孙宁,东北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210 【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走出去”,出版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各出版集团、出版社都加强了对“走出去”工作的重视。中国出版业与国际的交流互鉴不断深入,产业发展进入国际化运作的新阶段。而随着出版社“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如何有效推动出版社走向国际市场并获得世界认可,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版物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新时代摆在出版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 键 词】“走出去”;中国人民
期刊
【摘 要】 《燃烧的麦穗》一书是当代维吾尔青年诗人先锋诗选,集中编译了33名诗人的313首当代诗歌。这些作品意象密集,想象奇特,语言凝练而富于变化,展现了当代维吾尔诗人活跃灵动的诗性思维,是新疆当代文学诗歌创作的重要成果。  【关 键 词】当代维吾尔诗歌;意象;激情  【作者单位】刘长星,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生态美学与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创作研究”(
期刊
【摘 要】朱自清的代表作《匆匆》反映了当时“五四”青年的彷徨和对人生的追求,抒发了作者真切的情感。整篇文章有着丰富的修辞风格,适合英语翻译,因此《匆匆》英译本的版本较多。文章根据《匆匆》英译本的研究现状,展现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以朱纯深教授的《匆匆》英译本为例,剖析原文和英译本的修辞风格,研究主要包括排比、拟人、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关 键 词】《匆匆》;英译本;修辞  【作者单位】刘
期刊
【摘 要】智能媒体时代,技术驱动出版产业发生深刻变革。本文以“现代纸书”体系为范本,探讨连接赋能、价值共创和资本驱动在重构出版融合生态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场景化生态乃未来出版融合生态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出版融合;生态系统;现代纸书;场景化生态  【作者单位】唐伶俐,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可天浩,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刘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