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校园中,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出现偏差。他们认为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就是美,流行的音乐就是美,很多孩子缺乏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的表现及创造力,成了审美的“低能儿”。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通过创新的方式达到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需要漫长探究的過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审美教育融入教学中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多是名家的手笔,涉及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教师应着力发掘这些优美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1.推敲传神的词语,体会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言生动。学生可通过情境展现,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审美的感知力。一般地说,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生动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写道:“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作者是描绘北大荒秋天傍晚天空的美,文中运用四个“一道”说明流云颜色变化很快,原来天空一碧如洗的,到了傍晚,一转眼,就变化出很多颜色,并且颜色很有次序,不是混成一团。
  2.欣赏优美的句子,体会感情美
  《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语言优美,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无穷的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借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

二、在朗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课文也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之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体验视觉美。
  1.节奏韵律,感受语言之美
  掌握好语句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2.音乐伴和,体会语言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如教《母亲的恩情》时,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形,让孩子们体会母亲对儿子的不辞劳苦和不舍之情。再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轻音乐听着老师的范读,使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光辉和游子的恩情。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和孟郊产生感情的共鸣。

三、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
  1.指导态度的转变
  将日常态度转变成审美态度,将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染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2.感受现实的世界
  把一切事物赋予生命,激发内心的情感。如“小鸟在唱歌”“鱼儿在嬉戏”“黄河在咆哮”等等。经过无数次的观察和感受,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是一门充满温情和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更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必修课。学生朗读时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写作时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但是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而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尤其如此,好的开头能快速博得读者的青睐。对于小学生写作而言,从习作的谋篇布局考虑,重视开头,步步为营,方为行文提分的良策。从教学实际出发,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技巧新颖明了,事半功倍,值得尝试。一、“文绉绉”的入场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更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选取一两句恰到好处的开场,不但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为作文增添底蕴
期刊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理念在语文学科的具体化操作,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其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而言,显得应试功能不强而成为课堂上的点缀。当然,既然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矫正纯粹应试教育的力量,那面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的时候,也就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目标指向进行深度的解读。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概念的理论解析  
期刊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有时候是为了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有时候则表现出社会性,希望通过写作建立与外界的联系,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哪种,文学创作者始终都会将实现生命的延续、精神的流传这一职责贯穿始终,在他们的文章中不乏通过真实体会而结晶成人生经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得到精神的启发和心灵的洗涤,从而提升学生的内生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向内生力提升的生涯发展辅导,引导学生确立
期刊
神话的典型特点就是充满奇幻的想象,其依托的是人类演化,目的就是更充分地表达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畅想。下面以《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和神话类课文教学相关的一些思考。一、在阅读中感知神话故事的框架  1.在阅读中提炼神话故事情节。神话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于紧扣文本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面的梳理,并从中成功提炼出文本脉络,能够对神话故事形成整体感知。  在引导学生初
期刊
余映潮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视朗读。余映潮的朗读教学一方面主要通过示范指导品味诗歌节奏、语调等;另一方面通过点评指导完成诗歌朗读教学,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分别作出点评,进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的能力,完成朗读的有效教学。一、朗讀教学分析  余映潮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在他“重文本,重朗读”教学理念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中主要采取朗读的方式完成教学。课堂有44分钟,其中大约有25分钟都在让学生读。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古诗内容博大精深,语言精湛,还有巧妙的意境,千百年来,古诗让无数人得到了滋养。古诗词的语言是带有情感的语言,也是充满智慧的语言。古诗词鉴赏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老师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目的是加强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保证学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个人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背诵一些优秀的古诗词,
期刊
作文,选材是关键。初中生随着课程的增多失去了很多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机会,写作文时,往往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适合的题材。农村初中学生,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知识的广度与城市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写作素材更显贫乏。很多同学生编乱造,写出来的语言枯涩乏味。如何利用乡村现有资源,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让学生爱写作、善写作呢?  金秋稻黄,土地的清香在收获的季节更显浓郁丰沛。在农村,这个季节的田野处处是宝藏,也正是引导
期刊
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积极创新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实施阅读教学,从而既优化阅读课堂,又实现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目标。一、改变阅读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以培养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方法为主要目的,提高阅读能力是宗旨。阅读能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但由于教学方法不当等原因,致使多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期刊
记叙文训练中,发现学生常常没有合适的素材,或者极其低幼化,不能准确、形象、深刻地表达,写作往往陷入无话可说境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积累记叙文素材,从而能够在写作中大处入手,小处着眼,在关键处点睛。一、国事、家事、身边事,事事关心,有丰富的感知能力  关注自然、时代社会、历史文化,关注自我与他人以及内在的各种精神品质,能够很好地充实记叙文写作素材
期刊
笔者每天早晨怀揣着新的希望踏进校园,却被教室里稀稀拉拉的读书声当头棒喝,上课齐读时孩子们明明张着嘴,可就是听不到深情的朗读,出现的是涣散的眼神、机械的嘴巴。这样的校园是没有活力的。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又该如何改变现状呢?以南通市一所普通小学的三年级的班级为调查对象,通过普查和抽查的方式,结合笔者的思考,作出了如下分析和归纳。一、现象及原因  (一)家长认知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传播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