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的《爸爸手册》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z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习惯把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80后”。198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层面提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此,华夏大地拥有了众多的“独生子女”,他们被两个大人(爸爸妈妈)、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精心呵护着,成了手心上的“小皇帝”。他们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又被大人过度关怀与惯纵,有的成了长不大的“巨婴”。30多年来,据统计,中国的独生子女有1.76亿之多。如今,这批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也结婚生育,做了父亲母亲。在近些年的心理求助中,我接待了太多“独生子女”父母,他们向我倾诉“生育”之后,遇到“养育”和“教育”孩子的困惑、焦虑、纠结和不安。我们的教育天天喊“教书育人”,在长期的“育人”过程中,有谁教育孩子们怎么恋爱、怎么优生、怎么优育?社会上做什么工作都要接受培训、持证上岗,结婚、生子为何不培训、不考证,要求合格才能上岗呢?生命第一,可生命教育问题多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次机缘,我读到一位80后的《爸爸手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选用了“手册”这个词,挺有心思。手册扉页写着“伴你成长”“我们一起长大”“终身学习”“享受成长和陪伴”。他28岁结婚,三年后喜迎闺女降生。怀着感激之心,他风趣地说,是女儿的出生才让他有了爸爸这个身份。女儿与爸爸相伴而生,同步成长。这种理念很前卫,不是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这样想的。这位爸爸也是“事后诸葛亮”,萌发“享受成长和陪伴”的自觉意识。那时女儿5岁了,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幼儿园要求家长帮助小朋友制订一份暑假学习生活计划。他说,从此,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陪伴女儿”。“我自己都很难想象,36年的人生中,我第一次制作且践行学习计划,居然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陪伴女儿。我自己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有意思吧!”《爸爸手册》开启了新的一页,他已坚持数年学习做父亲。征得他的同意,我选编几则父女相伴成长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小熊与小鹿
  女儿在爷爷奶奶家,最喜欢看电视里的少兒节目,常被荧屏里的形象逗得哈哈大笑。她看得忘了时间,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双眼盯着墙上的电视。爸爸叫她休息一会儿,她根本不听,他只好生气地关了电视。女儿耍脾气了,一路上不和爸爸说话,回到家里仍然气鼓鼓的。洗漱完毕,准备睡觉,女儿一脸阴沉。爸爸坐在床边问她:“还生什么气啊?”“哼!”女儿紧闭着嘴,就是不高兴。爸爸发现与孩子沟通真的很难。怎么放下身段与她平等对话?他一边思考,一边观察,床上的熊娃娃给了爸爸灵感。他抱起小熊并对它轻声地问:“小熊乖乖,你知道奇奇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吗?”然后他又粗声模仿小熊说话:“奇奇爸爸,奇奇今天表现可好了!写完了作业,又画了画,吃饭也不挑食,碗里没剩下饭,就是看少儿节目时间长了。明天她会改的。”接着爸爸又换回正常声音说:“真的吗?爸爸相信她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小熊,你劝劝奇奇,要开心,睡觉。”当爸爸拿着熊娃娃转身面对女儿时,背对着爸爸的奇奇突然也转身,手里抱着小鹿娃娃与小熊打斗起来,笑眯眯的。爸爸今天有了新的启示:与女儿沟通时应该用儿童的方式、习惯、语言、情感,在欢快的氛围里进行,表扬中包裹着一点点批评,就像小孩生病,苦药外层有糖衣包着,才容易被接受与吸收。大人切忌用强势、生硬、单一批评的口吻说事,更不宜用挖苦、嘲讽、谩骂的词语,有意无意地伤害那稚嫩脆弱的心灵。
  “它们欺负我”
  星期六,女儿做幼儿园布置的数学作业:20以内的加与减。做得顺利时,她脸蛋上挂着笑;犯难时,耐心有限,情绪易焦躁,字容易写错,铅笔一用力,纸容易被划破。拿橡皮擦擦字时,她眼睛红红的,嘴巴鼓鼓的,似乎在发泄心中之怨气。有时她还感到委屈,大声哭个不停。孩子用笑说话、用哭说话、用眼说话、用手说话,大人听得懂吗?大人会回应、交流、沟通吗?看她这样,爸爸克制情绪,倒了一杯温开水让她喝,心平气和地问她:“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难受?”她说:“我想快点把作业写完,它们欺负我。”爸爸继续问:“谁欺负你?是数学题吗?是铅笔和橡皮吗?”“是的,是的。它们尽捣蛋,不听我的话,我的手写得好累。”原来如此,爸爸笑了,说:“奇奇,铅笔是你的好朋友,橡皮也是你的好朋友。铅笔、白纸、橡皮都帮助你一起学习,共同做数学题呀!你越喜欢它们,它们越高兴帮助你。你越讨厌它们,它们就远远离开你,甚至还给你添乱。下次,数学题不会做,可以问爸爸妈妈,知道吗?铅笔、橡皮、白纸、数学题,都是奇奇的好朋友,都喜欢你,它们是不会欺负你的。”女儿点头笑了。
  天安门前升国旗
  奇奇七岁了。全家决定在她上学前陪她去北京,到天安门看升国旗。30年前,也是在上学前夕,爷爷奶奶带奇奇爸爸来北京看天安门的国旗高高升起。这一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奇奇穿着统一的亲子装,走到哪里,回头率都高。奇奇第一次去北京可兴奋了,凌晨四点就早早起床。长安街上的路灯雪亮。一家人走到天安门广场,发现黑压压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满满的。他们只能站在靠近国家博物馆一侧的路边,隔着马路远远地望着。奇奇坐在爸爸的肩膀上,两只小手牵着爸爸两只大手。5点多,威严雄壮的三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天安门里出来,通过金水桥,走向升旗台。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当国旗到达旗杆顶端,广场上成千上万的观众热烈鼓掌,高喊“祖国万岁”“中国万岁”。奇奇举着小国旗左右挥舞着,别提有多开心。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奇奇到了故宫、王府井、动物园、天坛公园、颐和园,还爬了长城。“别看人小,表现真不错。一路上都是自己走,很辛苦,满身汗。就是小嘴有些馋,想喝汽水、吃雪糕、啃饼干,还喜欢新鲜瓜果。”这次愉快的旅行,爸爸发现奇奇很喜欢跟着大人去新鲜的地方,探寻好玩的新事物。只要有美食,她不怕辛苦,一路上话还特别多,像个不知疲倦的喜鹊。可贵的好奇心,美妙的童年记忆。
  上学啦!
  女儿正式成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现在孩子读书,先考验家长。虽说爸爸很早就关注女儿的教育,但带着女儿第一次走进小学的大门,感触还是挺多的。首先是人多,一个字:乱。中国的孩子入学,是全家的大事。爸爸妈妈“两牵一”,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牵一”的。规定八点半开校门,家长早早就排队等候。第一天,按名单入班,登记;然后,家长离开,孩子在教室坐好;班主任点名,认识学生,介绍学校纪律和学习要求。第二天,女儿放学回家,告诉爸爸,班上有同学打架了,“我没有打架”。爸爸夸奖了她,并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发生冲突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怒别人;上课时,眼睛看着老师,用心听讲;不懂的可以举手问老师。第三天下午家长会,从两点开到五点半。开了大会开小会:校长讲话,各分管副校长轮流讲话,还请了个专家来讲了一个小时。天热,疲乏,许多家长都睡着了。然后,家长回到各班,再听班主任交代这事那事。大家都急着想回家做饭,没心思听,不停地看手表、玩手机;又怕影响自家孩子,不敢提前溜走,心烦呀。   开学了,每天放学时,大人早早等在校门口。当老师把学生带到散学点,大人蜂拥而上,真热闹。有的家长牵走了孩子,也有的围着老师,焦虑地问这问那。奇奇爸爸站在一旁观察,年轻的刘姓女老师满脸通红,时不时拿手帕擦汗,耐心地回答问题,或答应家长请求,相互用手机留联系方式。待一个个家长渐渐散去,女老师才转身回到学校。爸爸心想:“我对这位新老师印象不错。”
  戒尺
  谈到教育孩子,常听老人说,不打不成才。一些名人在传记里谈自己孩童时,说曾顽皮淘气遭父母痛打,后来浪子回头,成了气候。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赏识,说孩子应该是夸大的,多表扬孩子才容易帮他构建自信心。这种成功案例自然也不在少数。其实,惩戒与赏识,就像黑夜与白昼,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对立而统一,不宜走向极端。女儿是自己生的养的,哪个父母不喜欢?如今,上了小学,任性又随性的女儿,面对新的学习生活,面对学校许多规矩,她不适应,不配合,不完成。譬如,老师布置的语文阅读作业,她读着读着就走神了,眼睛飘向窗外,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老师布置的数学计算作业,她算着算着就放下笔,要么起身去客厅吃块饼干,要么溜进洗手间,要么拿着笔在桌上乱画乱写,注意力难以集中。爸爸说过多次:放学回家,复习功课,完成作业,就可以玩。她不听,不改,拖呀拖,时间耽误了,作业没做好,心一急,就出错,就流泪。看她老是这样,爸爸也烦也气,情绪冲动也想打人。受传统国学教育的影响,爸爸上网淘了一把刻着《论语》经典警句的戒尺,提醒女儿做错了事,屡教不改,便要挨打。“我买戒尺,而不是随便用其他工具代替,主要想让她心里有个敬畏的仪式感。戒尺不会随便用来惩戒。”一是错得严重;二是屡教不改;三是只打左手(右手要写字);四是适可而止,不能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父女关系。“自从有了戒尺,孩子很快就知道了惩罚的概念。”因为是自己做错了,屡教不改,虽然因挨打感觉到痛而哭,却不觉得委屈,不会对抗、萌生恨意。爸爸从戒尺那找到惩罚的意义,懂得了“打”孩子的智慧。
  与女儿谈钱
  《爸爸手册》里有一小节“和孩子谈钱”,内有两个概念让我惊奇。一是“心里有钱”。何为“心里有钱”?即“爱钱、贪钱、爱占便宜、虚荣、拜金、投机、嫌贫爱富”。二是“脑子里有钱”。何为“脑子里有钱”?即“知道财富是劳动创造的;懂得花钱要有节制,消费能力可以慢慢累积;明白投资和理财;了解性价比”。孩子普遍缺乏钱的意识,没人告诉他们:钱从哪里来、钱该怎么用、爸妈每个月有多少劳动收入。他们想要吃的用的玩的就向爸妈讨,得不到就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源于爸爸的理财观,他从小就培养女儿“花钱”的良好习慣。譬如,去超市之前他就与女儿商量需要买什么,吃的、用的、玩的最多30元,由孩子自定。女儿每年的压岁钱都交给妈妈,有专门的账本,一笔笔收支全写得清清楚楚。有一次去商场,奇奇想坐电动车玩,正与妈妈嘀咕,爸爸插嘴说:“你口袋里不是有20元吗?”女儿瞪了爸爸一眼,不坐了。几岁的小孩鬼精鬼精的,她开始懂得花别人的钱与花自己的钱不一样。她去商店买东西,慢慢学会先问价格,还知道要货比三家,懂得选择与取舍,嫌贵了,就不买,理性购物,无形中有了“性价比”的朦胧意识。又譬如,有几次路过体育彩票店的门口,爸爸拿出10元,问女儿要不要试试运气,买几张彩票玩玩。结果“刮刮乐”还中了奖,钱不多,图个乐,但她一路高兴回家。还有一次,奇奇又买了10元“刮刮乐”,居然中了100元。她高兴地立即又抽出20元投资,却打了水漂。她不再玩了,把挣来的“开心钱”放入了口袋,不做亏本的买卖。当然,小学生的这种理财游戏,是在爸爸的指导下进行的,偶尔为之,属于“谈钱”“花钱教育”的一种尝试。
  家务劳动
  80后大多数是小家庭:夫妻俩带个孩子构成三口之家,且经济条件较宽松,有房有车。他们从小是独生子女,大人不让他们做家务。享受生活,成为这代人乐于接受的生活理念。有的人以工作忙和累为借口,请来钟点工做家政服务。家长都不做家务,更不会让孩子做家务。当然,也有父母以计价的方式奖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倒垃圾5角、洗碗1元。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孩子做家务,但这传递的信息不是热爱家庭,不是热爱劳动,而是灌输心里有钱、心里要钱、心里爱钱和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奇奇爸爸不认同在家里用钱买服务的做法和观念,因为这会削弱与损害孩子对家的爱及责任担当。“我认为做家务应该有情趣,是一家人相互沟通的好方式。某件家务,可以一起做、轮流做,也可以自由选择做。譬如,妈妈洗衣,奇奇洗碗,爸爸拖地。总之,要把家务变成一个快乐有趣的篮球,大家抢着做,这样一家人才会有好的劳动意愿。做家务是一件有趣味和能培养良好性格的事情,家长和孩子相伴为之。”
  不仅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爸爸还要奇奇主动参与学校劳动、公益活动。譬如,帮助打扫教室;下课了去擦黑板;发现地下有果皮纸屑,拾起来丢进垃圾箱;等等。爸爸还教奇奇看见环卫工人,要尊敬他们。他说,孩子从小要养成爱劳动、爱劳动者、爱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这就是学做人。
  手机与互联网
  现代社会的发展太快了。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008年,仅过了14年,中国网民人数首次超过美国。80后说,他们是中国“手机+互联网”的原住民。看见青少年“人手一机”,成为“低头族”,痴迷于游戏、微信、拍照、视频时,老师和家长十分担忧,视手机为洪水猛兽,采取“堵”与“禁”的办法,甚至强硬收缴。君不见,这边手机刚被夺下,那边小孩便跳了楼。有谁从小对孩子进行过手机和互联网的教育呢?手机的产生、使用方法、价值、意义及道德规范、法律约束等等,我们有教导过孩子吗?
  奇奇读小学了,爸爸把一部旧手机给了女儿,告诉她:手机、电视和平板电脑,都是一种使用工具,全靠人去掌握它。然后,爸爸教她用手机听音乐、听故事,跟着视频学舞蹈;做作业或睡觉前,让她自己设定计时器,控制时间;再后来,教她学会使用搜索软件,让手机变成辅助她学习的好帮手。爸爸还规定:不能把手机放进书包带入学校;休息时,玩手机、看电视、使用平板电脑,要保持适当距离,要限定时间,保护好眼睛。有趣的是,大人要求孩子守规矩,自己呢?却无视规矩。譬如,大人要求孩子读书,大人爱阅读吗?大人要求孩子不能老玩手机、看电视,可自己往沙发上一坐,手机就长时间不离手了。奇奇时不时把脸凑过来:“手机好玩吗?”“爸爸,那本书摆在桌子上,怎么没见你读它?”家长听懂了孩子话里的批评。于是,客厅多了个“手机存放处”的盒子。回家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把手机放进“手机存放处”。真有电话,接了又把手机放回原处。等孩子睡觉了,大家各自拿走手机,自寻其乐。未来是5G智能时代,手机和互联网更贴近生活。简单粗暴的“不准看”“不准玩”肯定不是好办法。
  大宝与二宝
  生育政策放开了。80后生不生二孩?其实很纠结。他们一方面不希望孩子 “孤独”,另一方面,又担心生二胎经济开销太大,生活负担太重,难以承受。
  2019年1月10日9点10分,母子平安,女婴4.6公斤。爸爸心想:天啊!一个大胖妞总算落地了。生个孩子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妈妈最辛苦、最痛苦。
  二宝回家了。不久,春节到了,大人自然以胖妞为中心忙碌着。奇奇做了姐姐,她双手抱着妹妹时可高兴了,用各种表情去逗妹妹笑。不过,自从有了妹妹,奇奇常常会心烦。据爸爸观察,每逢晚上9点多钟,奇奇明明想睡觉了,但就是不睡,爷爷奶奶说了也不听。爸爸只好上床搂着她,轻轻拍几下,她立马就睡着了。“我想,这应该就是要给孩子温馨与安全感吧!”
  因为有了大宝和二宝,大人说事时,有意无意地把两宝对照比较。有时,听到议论自己的不足,奇奇会生气地大哭,说爸爸妈妈喜欢妹妹不喜欢她了,讨厌爷爷老是拿妹妹说她的缺点。爸爸想:看来应该好好地与孩子沟通了。爸爸与奇奇坐在沙发上,问:“奇奇,你不是一直想要个妹妹吗?现在你有妹妹了,喜欢吗?开心吗?”奇奇回答:“爸爸,我是很喜欢妹妹的。可是,我讨厌你们老拿妹妹与我比,讲我的缺点。”爸爸接着说:“有了两个孩子,难免不比较。在这方面,姐姐比妹妹好;在那方面,妹妹比姐姐强。这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爸爸和妈妈,不也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吗?我们不仅要喜欢听表扬,也应虚心接受批评。表扬和批评都是为了促进我们进步、健康成长。你当班长,不是也常常表扬同学,也批评同学吗?一听到批评就不高兴,就流泪,那是一种脆弱的表现。爸爸说得对吗?你能接受吗?”80后的爸爸用问号说事,是对女儿的尊重,让女儿学会思考、学会判断。“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给你取名叫奇奇,妹妹取名叫欣欣吗?因为,爸爸妈妈希望姐姐妹妹和谐相处,奇(齐)欣(心)同德呀!”这个80后用心良苦,努力做一个好爸爸。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其他文献
即便已经干了十多年班主任,我依然为新学期刚分到的这块“烫手山芋”头疼了许久。由12个智力落后的初中学生组成的班级中,有的学生因自闭常常情绪失控,有的学生因多动在凳子上坐不了几分钟,当然更多的是让你永远也摸不透下一步会出什么招的“熊孩子”……  领导亦有领导的苦衷:“有的家长是循着各种门路找上来,点名道姓就要去你的班;有的孩子是一般的班主任镇不住的,你办法多,只能交给你试试。”面对看似一盘散沙的班以
期刊
又又是我班的一个男孩。开学报到那天,我收到一位同事发来的信息,大意是说她有个老同学的孩子今年刚好到我们学校上小学一年级,她向对方推荐了我,然后让我们相互加了微信。还未相见,一种莫名的信任已然建立,由衷的感动便也荡漾在了我的心头。  几天后,我渐渐熟悉了一些孩子的面孔,自然也认识了又又。他个头不高,有些清瘦,给人一种小小孩的感觉。但他却特别活泼,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得也很融洽,课间时分,常常是他领着一伙
期刊
小园桂花开了,真香啊!一串一串馨黄的花蕊,张开四瓣小嘴,丝丝缕缕、源源不绝地吐出香气,弥漫着,仿佛看不见的雾,笼罩在林间。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他把赏花等同于赏画,画讲究疏密,在适当处留白——他其实是故意这么说,似贬实扬,极言桂树花开繁盛,密密簇簇的,不然哪有这弥天弥地的香?  桂花从不在姿色上着墨,娇示于人的,正是它的香
期刊
一天清晨,我收到了来自A同学妈妈的微信留言,内容大致如下。  去年暑假,女儿开始不吃三餐,一天喝很多水,吃一个苹果,吃点饼干,就这样从120多斤瘦到了90多斤。有一次,您在课堂上以自己孩子为例讲了营养的重要性,她终于肯多吃一点东西了。我给她讲厌食的后果,孩子听不进去,还老觉得自己胖。今天拿到了扣餐费单子,才知道孩子又没吃晚饭。王老师,她听您的,我只能求助您了。  这个孩子我印象很深。高二时,看她脸
期刊
中小学现在培养的人才大约要在二三十年后发挥中坚作用,易言之,二三十年后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就坐在现在的中小学课堂里,说“未来掌握在今天的学生们手里”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用“过去的知识”培养“今天的学生”服务“明天的社会”?阅读伊恩·朱克斯、瑞恩·L.沙夫的《教育未来简史》或许有助于我们思考并回答这一问题。  一、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性  大家都能感受到,今天可以做的很多事情放在十年前还是天方夜谭。
期刊
泰戈尔曾说,最好的,总在不经意间出现。我却觉得一切的出现,在偶然之余,也有必然。  如今已是我走上教师岗位的第十个年头了。今年,我又一次任教于紧张的高三。结束了“晨兴入班读,带月与人归”的一天,我走出办公室。秋风渐起,校园里的绿树婆娑起舞,飒飒秋声,掠过耳畔,为南国增添了几许秋的凉意。我下意识地缩了脖子,拉起衣领。这一熟稔的习惯动作,恍惚间,又把我拉回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在无数个熟悉感觉的刹那,我总
期刊
2018年夏天,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响应北京市密云区教育委员会的号召,结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张家口市蔚县的桃花镇初级中学。签约仪式上,发现有件十分巧合的事——被帮扶学校的校名为“桃花镇初级中学”,而帮扶学校北京市育英学校的校风为“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这一巧合也就诱发了两所学校三年合作的思路、策略与模式。  初到桃花镇初级中学时,从南往北经过了一段颠簸的车程后,进入了一个村庄,窄窄的道路两边是像青
期刊
中考成绩公布,看见小吴同学的语文成绩居然是108分,回想四年前初一年级入学摸底考试,他才考22分,我不禁感叹:教育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学校教育前方的攻坚,需要家庭教育后方的保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师生只有彼此在真爱的前提下,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前方的“攻坚战”  四年前,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看见小吴的入学摸底考试语文成绩才22分,数学、外语还是个位数,总分全年级倒数第一,脑子一
期刊
“我曾经想辞职去当保安”  王莉:王老师好!我知道您在一个岛上的一所中学教书超过三十年。就我所了解,教师的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换学校比较常见,换行业也大有人在。当然一个人在一个学校教书三十年并不稀罕,稀罕的是您一边教书一边写书编书,对教育始终抱有理想。您是如何做到坚持在东山一中教书三十年的?这期间有没有想要离开?后来怎么又决定留下来?  王木春:一个人在一所学校任教到退休,这情况在大城市或许不多见
期刊
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通过实践,大家基本上达成这样的共识: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较小的师生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益。要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学生、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堂这五个关键影响因素。   [一、教师]  在新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扮演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同行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