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发展轨迹和研究方法等。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历来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十分关注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有多种,本文主要就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运用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 动机缺乏 动机过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既重视教育中人的心理的理论研究,又重视教育中与人心理功能的发挥有关的应用研究。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教育心理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虽然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跻身于心理科学之林,也只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1],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原则。关于教育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丰富多彩,个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用心理发展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发展表现为:“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原则的获得或变化”[2]。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往,对此,钟启泉从沟通、合作与语言活动两方面作了分析[3],即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裨就是师生间的一种平等对话。
教学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可抹灭,归根到底末寻求好的发展就要主动地不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教学原则和基本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意义重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
在内驱力和外部诱因两个基本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又可将其划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周国韬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外部目的、知识价值观[4]。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少有单一的动机,往往更多的是复合性动机,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需要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来解释分析,关于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根源,即具有相应的理论或实践依据。
这里主要探讨学习动机与归因理论的关系。学习动机是直接失去个体学习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内部状态,是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1957)最早提出来的[5],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两种需要,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最基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后来,罗特(1966)根据控制点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的。给纳(1971)接受了前两者的观点,同时又提出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
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学习者对归因也不例外,学习动机的归因将导致学习者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责任判断。学习动机是将学习需要和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大量实验结论表明:学习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成倒“U”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学习动机缺乏或学习动机过强都将影响学习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及学习动机关系的分析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归因的作用就尤明显。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常会遇到懒散松懈,得过且过,对学习新没有热情和渴望,厌倦、依赖性强的学生,这是学习动机缺乏的症状,究其原因可能是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中的一种或几种,这里作为教育者应在重点把握个体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首先要帮助其明确学习意义、建立学习目标,其次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再者就是要帮助其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让他们明白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引导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胜任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注意引导把失败归因于努力,而不归因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以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当然不能让学生产生“成功只努力”的不现实认识,应该让他们正确评价自身能力,同时又认识到努力对于取得成就的巨大作用,此外我们也要帮助学习动机过强,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而造成困惑的同学进行正确归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著《教育心理学》.1903年。
[2]美 卢文格 著 未于木 译《自我的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31页。
[3]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05页。
[4]周国韬《初中生学业成就动机量表的编制》.正心理科学,1993。
[5]F.Heider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xions New York:Wiley.1958.
关键词:学习动机 归因理论 动机缺乏 动机过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既重视教育中人的心理的理论研究,又重视教育中与人心理功能的发挥有关的应用研究。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教育心理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虽然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跻身于心理科学之林,也只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1],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原则。关于教育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丰富多彩,个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用心理发展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发展表现为:“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原则的获得或变化”[2]。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往,对此,钟启泉从沟通、合作与语言活动两方面作了分析[3],即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裨就是师生间的一种平等对话。
教学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可抹灭,归根到底末寻求好的发展就要主动地不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教学原则和基本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意义重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
在内驱力和外部诱因两个基本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又可将其划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周国韬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外部目的、知识价值观[4]。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少有单一的动机,往往更多的是复合性动机,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需要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来解释分析,关于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根源,即具有相应的理论或实践依据。
这里主要探讨学习动机与归因理论的关系。学习动机是直接失去个体学习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内部状态,是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1957)最早提出来的[5],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两种需要,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最基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后来,罗特(1966)根据控制点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的。给纳(1971)接受了前两者的观点,同时又提出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
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学习者对归因也不例外,学习动机的归因将导致学习者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责任判断。学习动机是将学习需要和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大量实验结论表明:学习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成倒“U”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学习动机缺乏或学习动机过强都将影响学习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及学习动机关系的分析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归因的作用就尤明显。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常会遇到懒散松懈,得过且过,对学习新没有热情和渴望,厌倦、依赖性强的学生,这是学习动机缺乏的症状,究其原因可能是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中的一种或几种,这里作为教育者应在重点把握个体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首先要帮助其明确学习意义、建立学习目标,其次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再者就是要帮助其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让他们明白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引导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胜任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注意引导把失败归因于努力,而不归因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以免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当然不能让学生产生“成功只努力”的不现实认识,应该让他们正确评价自身能力,同时又认识到努力对于取得成就的巨大作用,此外我们也要帮助学习动机过强,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而造成困惑的同学进行正确归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著《教育心理学》.1903年。
[2]美 卢文格 著 未于木 译《自我的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31页。
[3]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05页。
[4]周国韬《初中生学业成就动机量表的编制》.正心理科学,1993。
[5]F.Heider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xions New York:Wiley.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