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因此,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相应的报酬,解决基本生活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是帮助每一个贫困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热爱劳动等良好品质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因而,新时期、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和探索有效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大学生 对策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勤工助学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尤其是指高校为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完成学业组织或提供的各种有偿的实践活动。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与过去的勤工俭学相比,不仅在经济上发挥着解困助学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机制,勤工助学活动无疑为这种机制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教育绝不能只限于学校。”勤工助学正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他们从小受到家庭宠爱,生活环境优越,大多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参加勤工助学后,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报酬,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把劳动所得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增强节俭意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樹立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2.有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健全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我校的贫困生比例略高于此值。如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各级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各高校通过“奖、助、贷、补、减、免”等方面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对广大贫困生而言,要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上的巨大压力,除了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尽力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工作具有典型的“造血”功能,多渠道地提供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途径对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间接地从书本上学,一种是直接地从实践中学。对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只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弥补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和检验所学知识。勤工助学的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投身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学到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延伸知识领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使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升华。勤工助学活动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眼于校园与社会的衔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竞争意识的场所,对大学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交际和社交能力、规划和自我调整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在生活上、学业上和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对此,国家和学校为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绝大多数高校向社会承诺“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多方面筹集资金,保证努力学习的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贫困大学生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但从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勤工助学岗位有限。
一般来说,高校自身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是有限的,以我校为例,每年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都会根据贫困学生的数量相应增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但不能满足非贫困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需求。这也是诸多大学存在的共同问题。那么,大学勤工助学活动该如何发展?最好的出路就是把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推向社会。但是,这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大学生学业繁重,尤其是医学生,他们不宜接受长时间的外出工作;二是大学生自身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所以他们难以立即被用人单位认同;三是随着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大学生一般要在新校区学习2到3年,而新校区地处偏远,大学生进出校园勤工助学存在着交通不方便及安全责任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市场拓展。
2.勤工助学活动层次较低。
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较低,主要在于勤工助学岗位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型上,诸如,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多为食堂勤杂工、卫生保洁员、绿化维护员,虽然我校在图书馆、实验室、行政办公室等部门开辟了助理、助研岗位,但工作内容基本上档次不高。各高校应从育人的角度、从增加实践机会的角度优先考虑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优势、专业优势的岗位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更充分的锻炼与提高。校外勤工助学工作最多的是家教,而能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的工作很少,这与他们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关。
3.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够理想。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能把勤工助学放到应有的高度,即不能将勤工助学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考虑问题,因此勤工助学活动难以有实质性、令人满意的工作进展。虽然大多数学生把解决生活问题、增长阅历、锻炼能力等作为自己参与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但勤工助学在大学生道德品质、专业学习、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够理想。
三、加强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对策探讨
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1.以学生为本,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相结合等系列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因此,以学生为本,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不能仅仅局限于为贫困生提供助困岗位的认识上,而是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类型,以及开拓助学岗位的市场,范围从校内扩大至校外,类型要从劳务型扩展到技术型、专业型、综合能力型。目前,大多数高校由学校拨出部分资金用于支付勤工助学的劳务报酬。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很难满足更多的勤工助学者的需求,因此,只有勤工助学“基地化”,即创办实体,从单纯由学校“输血”转变为“输血” 与自我“造血”相结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例如,我校在校内设立报刊亭、工作室等,商业化运作,以学生经营、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锻炼空间。因为,学生必须亲手经营,才能学会开拓市场、进行管理,真正体会到勤工助学的价值。
2.勤工助学工作要智力化、层次化。
勤工助学有体力型的,也有智力型的。当前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停留在体力型、校内型的低层次上。目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的重要作用,非常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尤其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勤工助学。但学校的空间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需求,只有社会才能为大学生勤工助学提供广阔的舞台。这要求全社会认识到勤工助学活动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手段,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努力使勤工助学在多方位、多层次上开展起来,从校园到社会,从劳务到科研,努力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三结合:一是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这既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科研能力;三是与专业特长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工作、热爱科学、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使之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
3.勤工助学要以发挥教育功能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国务院2004年68号文指出:“要把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好校风。”勤工助学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四有” 人才的培养绝不能只是靠课堂教学实现,学生需要在课外和校外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勤工助学活动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大有作为的地方。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思想教育载体功能,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活动,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十分重要。例如,我校面向贫困生成立勤工助学联谊会、开展“自强之星”评比及表彰晚会等活动,一方面加强了贫困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化解自卑、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为他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并且通过“勤工助学报”、“勤工助学网”等媒体宣传,激励更多的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做出更好的表现。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告诉我们,将“智力型”与“劳务型”结合,育人与解困结合,教育与管理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创新与实践结合,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大学生 对策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勤工助学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尤其是指高校为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完成学业组织或提供的各种有偿的实践活动。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与过去的勤工俭学相比,不仅在经济上发挥着解困助学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机制,勤工助学活动无疑为这种机制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教育绝不能只限于学校。”勤工助学正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深入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他们从小受到家庭宠爱,生活环境优越,大多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参加勤工助学后,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报酬,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把劳动所得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增强节俭意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樹立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2.有利于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健全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我校的贫困生比例略高于此值。如何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各级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各高校通过“奖、助、贷、补、减、免”等方面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对广大贫困生而言,要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上的巨大压力,除了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尽力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工作具有典型的“造血”功能,多渠道地提供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途径对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间接地从书本上学,一种是直接地从实践中学。对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只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弥补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和检验所学知识。勤工助学的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投身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学到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延伸知识领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中,使所学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升华。勤工助学活动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眼于校园与社会的衔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竞争意识的场所,对大学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交际和社交能力、规划和自我调整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在生活上、学业上和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对此,国家和学校为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绝大多数高校向社会承诺“不让一个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多方面筹集资金,保证努力学习的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使贫困大学生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但从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勤工助学岗位有限。
一般来说,高校自身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是有限的,以我校为例,每年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都会根据贫困学生的数量相应增减,满足他们的需要,但不能满足非贫困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需求。这也是诸多大学存在的共同问题。那么,大学勤工助学活动该如何发展?最好的出路就是把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推向社会。但是,这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大学生学业繁重,尤其是医学生,他们不宜接受长时间的外出工作;二是大学生自身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所以他们难以立即被用人单位认同;三是随着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大学生一般要在新校区学习2到3年,而新校区地处偏远,大学生进出校园勤工助学存在着交通不方便及安全责任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市场拓展。
2.勤工助学活动层次较低。
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较低,主要在于勤工助学岗位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型上,诸如,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多为食堂勤杂工、卫生保洁员、绿化维护员,虽然我校在图书馆、实验室、行政办公室等部门开辟了助理、助研岗位,但工作内容基本上档次不高。各高校应从育人的角度、从增加实践机会的角度优先考虑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优势、专业优势的岗位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更充分的锻炼与提高。校外勤工助学工作最多的是家教,而能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的工作很少,这与他们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关。
3.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够理想。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能把勤工助学放到应有的高度,即不能将勤工助学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考虑问题,因此勤工助学活动难以有实质性、令人满意的工作进展。虽然大多数学生把解决生活问题、增长阅历、锻炼能力等作为自己参与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但勤工助学在大学生道德品质、专业学习、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够理想。
三、加强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对策探讨
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1.以学生为本,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相结合等系列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因此,以学生为本,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不能仅仅局限于为贫困生提供助困岗位的认识上,而是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类型,以及开拓助学岗位的市场,范围从校内扩大至校外,类型要从劳务型扩展到技术型、专业型、综合能力型。目前,大多数高校由学校拨出部分资金用于支付勤工助学的劳务报酬。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很难满足更多的勤工助学者的需求,因此,只有勤工助学“基地化”,即创办实体,从单纯由学校“输血”转变为“输血” 与自我“造血”相结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例如,我校在校内设立报刊亭、工作室等,商业化运作,以学生经营、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锻炼空间。因为,学生必须亲手经营,才能学会开拓市场、进行管理,真正体会到勤工助学的价值。
2.勤工助学工作要智力化、层次化。
勤工助学有体力型的,也有智力型的。当前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停留在体力型、校内型的低层次上。目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的重要作用,非常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尤其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勤工助学。但学校的空间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需求,只有社会才能为大学生勤工助学提供广阔的舞台。这要求全社会认识到勤工助学活动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手段,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努力使勤工助学在多方位、多层次上开展起来,从校园到社会,从劳务到科研,努力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三结合:一是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这既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科研能力;三是与专业特长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工作、热爱科学、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使之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
3.勤工助学要以发挥教育功能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国务院2004年68号文指出:“要把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好校风。”勤工助学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四有” 人才的培养绝不能只是靠课堂教学实现,学生需要在课外和校外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勤工助学活动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大有作为的地方。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思想教育载体功能,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活动,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十分重要。例如,我校面向贫困生成立勤工助学联谊会、开展“自强之星”评比及表彰晚会等活动,一方面加强了贫困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化解自卑、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为他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并且通过“勤工助学报”、“勤工助学网”等媒体宣传,激励更多的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做出更好的表现。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告诉我们,将“智力型”与“劳务型”结合,育人与解困结合,教育与管理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创新与实践结合,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方向。